要想成为一个以艺术为生的人,就必须搞清楚你可以给社会什么,社会才能回报予你。我有时想,我有房子住,有工作室用,有饭吃,是什么东西换来的呢?美术馆、收藏家愿意用高价买我的作品,他们买走的是什么呢?作品本身只是一堆材料,值那么多钱吗? 价值源于那些精耕细作的技术吗?比我在制作上讲究的艺术家很多,也许有价值的部分是通过作品向社会提示了一种我的、有价值的思维方式以及被连带出来的新的艺术的表达法。这种新的方式是人类所需要的,所以形成了可出售的价值,就构成了交换链。这种“新的方式”的被发现源于有才能、对其所处时代的敏感及对当下文化和环境的高出常人的认识。所以说好的艺术家是思想型的人,又是善于将思想转化为艺术语言的人。
每一个学艺术的人都想成为大艺术家,但每个人的条件各有不同,这包括智慧、艺术感觉、经济和家庭背景等,谁都是有长处和局限的。会工作的人懂得如何面对个人的局限并把它转化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把局限使用好就会变为长处。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我在中国接受的是很“保守”的艺术教育,三十五岁时才来到美国参与西方当代艺术的活动,而你和大部分美国年轻艺术家很早就接受了开放的当代艺术的教育。在用语和文化的适应性上都更便于参与到纽约的当代艺术中去。比起你们我应该说是先天不足,但我却从这个“不足”中挖掘出了可利用的、别人没有的东西。由于社会主义艺术教育的背景,我就有可能从独特的视角去看当代艺术。又由于新的文化环境和语言的障碍,我对语言、文字、误读这类事情就更敏感。艺术也就表现出别人没有的特点。
你生活在哪,就面对哪的问题,有问题就有艺术。你的处境和你的问题其实就是你的艺术创作的源泉。大部分来纽约发展的艺术家都急于进入这个主流系统,但大部分人和你一样都需要花时间去做别的工作,其实没关系。一方面,你在艺术圈之外所从事的领域、工作和生活,只要你是一个真诚的艺术家,任何东西都将成为财富,早晚会被用到你的艺术创作中去。另一方面,今天的艺术家,重要的不是一头扎到某个系统中去。而是找到一个与这个系统合适的位置和关系。
今天,中国艺术圈的热闹,越来越像上世纪的美国,只是规模更大、线索更杂、机会更多。但从方法的层面看事情,作为单个艺术家,不管生活在哪里,他手头的“活”与他生活时代的关系都是类似的,艺术价值判断的核心部分是相同的。
今天的“新星星”与三十年前的“星星”时代已截然不同,但我们却可以比较他们与我们处理艺术与现实关系的方法与技巧的能力。严格讲,我们也不需要把自己的作品与那些“天王”、“金刚”艺术家们的作品做风格层面的比较。你在风格上像上述的任何一个人,你本质上已经死定了。其实只有这样,你和前面所有人才是平等的。
在今天图像传递的便捷、信息的平面化、网络参与的民主化,就有了超女、海选、新星星这样的事情。每一件新事物的出现都改变着原有的艺术生态和界定概念,由于旧概念被掩盖起来的集体盲点就会暴露出来;“原来还有如此不公平事情”,“原来真正知道中国是怎么回事的人不一定就是领导或学者,也许是农民企业家”。明星艺术家的作品与无名艺术家的作品同时出现在电脑界面上,便于我们比较出:“原来,知名度与作品质量并非成正比”。当我们离开“展览规格”、“双年展”、“价位”、“排名”这些系统里的游戏时,当我们不再被流派、材料、样式的犹豫不决困扰时,属于“艺术”的部分才会出现。
今天的中国是最具试验性的地方,也是最具试验性的“艺术场”。我们工作生活在其中,每一个人都可以为它补充新的东西。“新星星”的海选与展览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本文为首届“新星星艺术节”序,有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