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看起来很美好:中国影像艺术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10-11 17:20:26 | 文章来源: 《顶层》

 

曹斐《人民城寨的诞生》2009,录像,彩色

    民生现代美术馆9月9日至11月27日将为观众呈现从1988年中国第一件录像问世以来至今20多年的50多位艺术家的70多件作品。这是该美术馆继2010年的开馆展《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o绘画篇》之第二个回顾性展览。将影像单列出来进行回顾性展览,在中国尚属首例。此前,该美术馆为“中国录像艺术之父”张培力举办了回顾展,展出了艺术家各个阶段重要的影像艺术作品——当然包括1988年的《30×30》。而在这个轰动性的个展之前,民生携手巴黎市立现代美术馆,展示了从巴黎运过来的20多件影像典藏精品,目前该展览在台北当代美术馆展出。一年来系列的影像艺术展览,暗示了民生对这个在中国还非常年轻的艺术种类的支持,而其对影像艺术展览的选择与策划,也凸显了他的国际取向。希望民生对影像艺术的支持,能够让这个看上去很美好的艺术种类,逐渐给力。同时,在展览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丰富的国内外优秀影像作品,还有活生生的对比,从作品到作品,从观念到观念。

20世纪六十年代,西方社会剧烈震荡,民权运动、垮掉派诗歌、激进主义运动、女权主义运动等等为艺术变革提供了情绪、观念背景。在那个充满着反叛的年代,街头表演成为艺术家们新的表达方式。民生现代美术馆在2011年第一个展览《其他房间》中的作品《巴赫吹口哨》,就是曾经历过这段激情时期的女艺术家安德莉安·派普尔。然而“录像艺术在中国却是在与社会环境无甚关联甚至是脱节的情境中,从一部分个人的偏好,偶然的际遇中零星地、僻静地生长起来的”,“他们(艺术家)一开始就将录像当作个人体验的一种新手段,并赋予它一种美学上的价值”。

六十年代电视对美国人的生活产生了不可思议的影响力,作为当时最有力量的媒介,完全由政府和媒体大亨们把持。媒体理论家们对此批评不已,各种对抗此起彼伏。然而麦克·卢汉却认为,新出现的技术(电视)不仅将会改变人类意识,也会有利于社会变革。麦克o卢汉的确具有非同寻常的预见性,比如他的地球村理论,现在看来颇有预言家的感觉——即使媒介并没有让社会变革有什么很大的突破,不过从推特、facebook和微博来看,新的媒介确实促进了社会发展。

在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早期录像艺术家们之所以对录像有着狂热激情,是因为“它有着未开发的美学潜能,可以成为个人表达的有力工具”。由此,录像最初成为记录现场行为的工具。比如布鲁斯·诺曼的《在工作室里跺脚》就是行为艺术的记录,艺术家沿着一个圆圈不断移动自己的身体,持续了60分钟——一盘录像带的时间。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早期录像艺术没有过多的后期,因为难于编辑,艺术家们干脆就用录像带本身的时间等同作品时间。

中国最早的录像艺术作品是杭州“池社”的张培力创作的《30×30》,无独有偶,这件作品持续了180分钟,正好是录像带的时长。在这三小时内,记录了艺术家不断摔碎粘合镜子的过程。这与当年布鲁斯·诺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张培力曾经告诉记者,录像带有三小时,所以他做了三小时。其实在此之前,他并没有接触到任何西方的录像艺术作品——即使在80年代后期,西方的录像艺术已是繁荣景象。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