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书法学习的误区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8-25 09:38:34 | 文章来源: 艺术国际

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纸上线条艺术,从成熟的两晋、南北朝至今已近两千年的历史了。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进入现今的电脑时代,它早从过去的实用性而转变为纯粹的艺术性了。

从东晋“总百家之功、集众体之妙”的王羲之,到晚清“诗、书、画、印浑为一体,神龙变化、意造无法”的吴昌硕,每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出现过一些重量级的书法经典大家。今逢盛世,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书学资料的屡次大发现,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社会书法热的群众基础,新的美学观念的引进,表现手段的日趋丰富,传统文化的寻根意识觉悟,以及史所未有的书法组织机构功能等因素的成熟作用,的确预示着书法黄金时代的来临。

而书法的黄金时代,正以经典作品和大家、名家的交相辉映为标志。照常理讲,早就应当出现具有划时代影响的书法大师级人物及其作品了。然而,令人深感遗憾的是,至今我们仍在急切的期盼,与大声的呼唤之中。

学习书法,总是从临摹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名家碑、帖开始的。我们现在评判一个人的书法作品的优劣,也总是拿其作品与古代名人书家的作品相比较而判定的。于是,我们拼命地临摹古代名人书法,生恐有不像之处而被判定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学习书法,必须从传统的继承开始,这是不容质疑的。诗人北岛说:“没有传统作后盾,就等于我们的写作不断从零开始。”

可现今的一些人,只是记住了传统的继承,却忘记了发扬、光大我们悠久文化这一历史赋予的光荣而神圣的使命。若是没有发扬与光大,我们的历史上能有那么多层出不穷的书法经典大家吗?能有那么多五彩缤纷的书法墨迹传承下来吗?继承与发展是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没有继承就谈不上发展;若是没有了发展,继承也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了。

“书法是什么?是艺术、是语言、是境界、是载体、是形式、是哲学、是生命的符号、是人生的意义。另外,又有新的一说:中国书法是约化到最后的文化活动、精神寄托,是比哲学更远的一境,是中国文化核心中的核心。”(熊秉明《书法与中国文化》)。我想诸君不会怀疑熊先生对书法艺术的这一定论吧?

一部中国书法史,是各种书体的风格流变史,贯穿其间的基本线索是创新。从王羲之的“宁作我”到张旭的“变乱古法”,从宋人的尚意之风到明代五光十色的浪漫主义大潮,乃至清代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彷徨徘徊中忽然觉醒,大兴北碑追求“金石气”。

书法既然是艺术,就应当具有鲜明的个性,具有创造的价值,不应当还只是前辈古人的单一面孔。“要敢于表现个性,艺术是个性和激情的产物,只有完美地表现书家的艺术个性,才具有经典的价值,这样的艺术家才能称得上大家。”(张海《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

如果没有伯乐的存在,还会有千里马的出现吗?这同样是彼此之间相互依附的关系问题。

为何时逢盛世而出不了重量级的书法经典大家呢?常言道,上行而下效。难道我们主持书法工作的组织者就没有丝毫的责任吗?过去为了考取功名,不管你愿意与否,学子们不得不去学做八股文。现有什么样的书法要求,才能使之入选、入展、获奖;于是,如今的书法学习、创作者们,拼命地去捉摸和迎合“主考大人”们的评判眼光与喜好偏爱。更有甚者,一些人不惜采取请“枪手代笔”,或“抄袭”临摹别人的书法作品,甚至给“主考大人”们行贿的方式来拉选票,以此达到入选、入展、获奖的目的。

“由于展厅效应、评审风尚的影响,当代名家和评委的风格对后学者形成了很强的磁场,导致了书法创作的崇古跟风现象严重,甚至直接取法当代名家和评委,盲目媚今,偏离了书法创作的根本动机。”(柳国良《当代草书创作的历史空间拓展》)

仅这一点,难道比之过去的科举考试制度有怎样的区别吗?

这是一个书法学习、创作的导向问题,也是现当代书法学习、创作的误区,更是时逢盛世而出不了书法经典大家的症结之所在。上面有什么样的要求,下面的书法学习、创作者们能不积极的“响应”并与之“仿效”、“配合”吗?

书法要发展,要想出经典大家级的作品,必然要有新的突破,必然要有“敢于吃螃蟹”的探索与创新的精神。如果我们还是一味地去迎合现当今的“科考”似的选拔书法人才的方式和方法,依旧是穿钉鞋走老路,现当代的书法作品还能有质的飞跃吗?能有所创新与飞速发展吗?是显然不行的!

对于我们主持书法工作的组织者来说,无疑也是一个十分严峻的考验。用什么样的眼光,去判断与发现具有潜力的未来书法经典大家,其本身就是“伯乐相马”中一个十分艰巨的历史使命。难道我们主持书法工作的组织者们还会有推卸的责任和理由吗?

初生的幼苗总是稚嫩的,很不容易被发现与识别,就得全凭我们伯乐那双善于发现书法中的“千里马”的犀利目光了。我们的书法大师林散之,当年不也被错识而成为漏网过的大鱼吗?

正如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在《时代呼唤中国经典书法大家》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应当“努力营造产生经典和大家的和谐环境和丰厚土壤。我们不能‘制造’经典大家,但是我们能够为经典和大家的出现,创造更多更好的便利条件。”

我们期盼着这一迎接书法经典大家的和谐环境与丰厚土壤的早日建立,更期待着新时代书法经典大家的早日降临。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