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借读费有文本还不够
但必须承认,取消借读费可能面临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包括,会不会出现“借读费”消失,而以其他名义的费用出现,例如“捐资助学费”之类。如此,借读费虽名义上取消,却治标不治本,“改头换面”卷土重来;同时,取消借读费会不会影响学校对于非本地户籍学生的招收热情,也是一个有待讨论的问题,对于一些学校而言,借读费是办学经费的组成部分,有借读费,它们可以接受借读生,一旦没有,难免“积极性”下降,甚至可以用挤占教育资源之类的借口加以搪塞。这些担心相信绝非多余。此外,取消借读费,会不会带来更大的“借读热”或择校热,也无疑是一个很难回避的问题。由于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教学水平存在的差距,让孩子接受优质教育自然是众多家长的意愿所在,取消借读费,非本地户籍学生会不会给当地学校带来一定的压力,也是一个可以预想的问题。这种情况之下,如何保证借读费不以别的形式“复出”?
这些年,收取借读费和择校费,似乎已然是各地“天经地义”的行动,在一些学校及学校管理者心中也早已是“共识”和“常识”,这种认知可谓“根深蒂固”,一时难以改变。如何将取消借读费落到实处,无疑是教育部面临的现实难题。在笔者看来,光有删除取消借读费的文本显然不够。要让取消借读费真正惠及非本地户籍家庭,相关的问责监督机制必不可少,同时,还需要有资金、政策的配套,只有加大义务教育的投入,不断均衡教育资源,缩小中小学教育资源的不合理布局,不断消除“借读”的制度土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借读费”的问题,而这显然不是单靠取消借读费的一纸文本就可以解决的。
“借读费”不能一删了之
教育领域乱收费之多、之严重,与医疗等行业相比也不遑多让。国家统计局一项调查显示,高昂的教育费用已成为有适龄子女居民家庭的一项沉重负担,有七成的家长觉得难以承受。为了将乱收费进行到底,某些精明的教育者,创造了各种千奇百怪的“马甲”:体检费、保险费、补课费、教辅材料费、作业批改费、赞助费、捐资助学款、教师节慰问金……欲收之费、何患无辞,公众完全有理由担心:借读费从相关规定中删除之后,会不会披上“赞助费”等其他新“马甲”卷土重来呢?
另外,取消借读费以后,还须采取措施严格保证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绝不能因此而造成部分孩子“无学可上”。去年,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取消了借读费,但是家长们随即发现学校开始“拒收”借读学生,一些地方的学校甚至让原先借读的学生转学。“原本以为花钱总可以给孩子找到学校上学的,没想到现在学校不收这笔钱,也不接收我的孩子。”一位外地家长为女儿上学的事情一筹莫展。虽然他已经在合肥买了房子,但是户口仍在蚌埠的女儿想在合肥上学只能借读。他原本计划交笔借读费把女儿从蚌埠接到合肥读书,没想到一道“取消借读费”的禁令让他借读无门。这样的结果,显然并非制订这项政策的初衷。
教育部门如何加大监管力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出发点是好的”的规定往往会给弱者带来新的麻烦。如果不为此制订相应的配套措施,删除小学收借读费规定的举措就只能流于形式。对借读费不能满足于字面上一删了之,而应该动点真格。(新华网/乔志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