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难,难在学难上,上不起。以“万”为单位的择校费,是纠结于家长心头的一道门槛,也是最受诟病的教育问题之一。最近,教育部首次为取消择校费列出时间表,时间为3-5年。
在《指导》中,官方列出10条意见,实在的“药方”有四条:1,扶植薄弱学校。2,合理调配师资。3,名校多开分店。4,支持民办教育。其余6条,均属教育管理艺术之列。
教育是棵问题树,择校费只是其果,实质在“教育不公平”。如今尤其是在大城市里,教育资源“不患寡而患不均”,家长挤破脑袋要进的是“名校”。“择校费”源于不公,反过来又加剧了不公。
名校有什么好?首先是教育资源多,尤其是机会多,保送的,竞赛的,升学的。其次是老师好,好老师有好方法,好老师也就有好理念。再者,只要看名校每年升学季长长的状元红榜单,那么多孩子可以考上好学校,这怎能不是致命的诱惑。
因此,人人都知道择校不公,但人人都想做不公的天平上,少数的那部分人。你可以说是家长教育理念有偏差,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么大的教育需求,其实没有得到供给的满足。
与医疗一样,教育是带有公益性的事业,而在行业内部,又存在着竞争。教育管理部门既办教育,又管教育,顶着“公益”的帽子,又不敢挪动半步。因此教育发展中形成了“马太效应”:名校获得越来越优质的财力人力和政策支持,普通学校则相反。
教育不公的问题,事实上已经历经多年的探索。单就武汉市,就尝试过“名校改制”、“薄弱学校扶持工程”等。然而,几十年过去了,择校风愈演愈烈。以三到五年的时间之限,要来解决这个问题,不是不可以,需要大智慧并大决心。
说起来,解决问题的办法,《指导》中已提出了,就是支持民办教育。早在2003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就已实施,教育界一度以为迎来了教育发展的春天,事实并非如此。
民办教育的好处,在于它脱宥了“校长官员化”,“教师公务员化”的行政色彩,校长专心办学,教师专心教书,投资者专注管理和收益,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才有可能真正被尊重。
而在整个教育格局中,公办教育提供的是“保底式教育”,即保障每个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因此水平应大致相当。而民办教育则满足教育的个性需求,收费随市场规律,在管理中,一视同仁——这样格局的教育,才可谓“大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