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清华:做促进教育公平的先行者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11-03 10:06:01 | 文章来源: 清华大学新闻网

“我想把自己的知识充实一些,能够教孩子们更多一些。我经常梦见我去上学,我现在还是想去上学,我觉得我的知识不够用。但我想去学习,却又找不到学习的方向,我经常感到很苦恼,不知道自己该朝哪方面发展。”说着自己长久以来的困惑,河南安阳市滑县慈周寨乡第五中心小学的语文教师王利巧哭得像个孩子一样。

像王利巧老师这样身处中国的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较为匮乏,却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浇灌着祖国花朵的中小学老师何止千千万万!

渴望知识的眼神——清华大学教育扶贫项目中小学课堂现场



然而王利巧们是幸运的。清华大学于2003年初启动教育扶贫项目,无偿帮助全国欠发达地区的县、乡镇的教育培训机构建立远程教学站,通过远程和面授相结合的方式,免费培训贫困地区干部、中小学师生、乡村医疗卫生人员、职业技术人员和农民,为贫困地区构建“大规模、见实效、可持续、能推广”的远程培训体系。截止2010年10月,已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963个县级教育机构和2353乡镇中小学校建立各类远程教学站,覆盖522个国家级贫困县。远程免费培训基层中小学师生、干部、农民、医药卫生人员等逾百万人次。

清华大学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分布图



清华大学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之滑县教学站开通之后,清华源源不断地向教学站输送各种优质课程资源,并邀请部分教师到清华大学参加面授。王利巧和她的同事王丽芳都通过滑县教学站进行了培训,王丽芳更是来到清华与名师面对面进行了交流。“有一些我弄不懂的问题,当面交谈以后,我心里就明白了。回来以后就敢大胆地教,就敢大胆地使用这种方法,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王丽芳接受面授课程培训之后,高兴地说。

“教育服务社会”

今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如下“战略目标”: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9月10日,清华大学教育援助北川中学的“清华大学教育援助北川远程教学站”正式开通,开通典礼在北川中学及清华大学两地共同举行,为北川中学师生带去了一份特殊的教师节礼物。教学站正式开通后,北川中学师生将可以通过清华大学卫星远程双向教学站,无偿使用清华大学每年提供的几千个学时的教育教学资源。

清华大学教育扶贫现代远程井冈山教学站开通典礼



北川中学只是清华大学在全国2353个中小学建立教学站的一个特殊代表。为了让贫困地区的师生分享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清华大学已组织3300多名贫困地区校长、中小学教师赴清华大学参加免费培训,每年通过远程的方式,输送近2000多学时的师生培训课程。截至目前,已开设了针对各级中小学的培训班100多期,如中小学校长培训班;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培训班;初中、高中班主任培训班;初中、高中教研员培训班;高考辅导;计算机辅导教师培训班;基础英语教师培训等。已经培训各级中小学校长、各科老师、教研员、中小学师生等共计814174人次。

国家人口计生委系统有近50万名基层计生干部,新时期的计划生育工作也从单纯控制人口数量,转向全面提升人口质量、合理人口分布、人口结构和人口安全工作。为了用好清华大学在欠发达地区建立的远程教学站,计生委宣教司领导多次考察教学站,并从2007年开始,每年计生委都依托清华大学教学站,为贫困地区基层计生干部组织培训,传播人口健康常识。当计生委的领导看到一次专题培训有上万名基层干部听课时,激动地说:“我每次到基层考察,只有身边陪同的基层干部听一听我这个部长说的话,今天,利用清华的远程教育平台,会有这么多的基层干部听我上课,并这么受基层计生干部的欢迎!”为此,计生委将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工作写入“十二五”规划,希望得到国家财政的支持,让更多的基层计生干部和老百姓受益。

新疆区委组织部得知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工作后,积极引进清华教育扶贫资源,将干部培训课程全部放在新疆的昆仑网上,让全疆的基层干部分享清华的课程。今年9月1号至10月1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市、县、乡镇、村的领导干部每周二和周五都会准时坐到当地的党员干部学习中心,因为他们要聆听来自几千里外的清华大学教授专为他们讲授的“特区经济建设”的课程。

教育扶贫的核心在于课程安排。8年来,清华开发了大量关于干部、中小学师生、乡镇医疗卫生人员、职业技术人员、农民的课程,每年播出的课程近3000学时。如在干部培训方面,开发了“县域经济与机遇、“城乡规划与新农村建设”、“以人为本与依法行政”、“园区建设与县域发展”、“新闻发言人”、“招商引资策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适合县域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系列课程;中小学师生方面,开发了“清华伟新教育扶贫中小学校长管理培训”、“清华伟新教育扶贫小学教师系列培训”等;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开发了“清华余元中职生实习计划”、“汽车修理师的培训”、“贫困地区女青年美容师培训”、“IT软件工程师培训”等培训;医疗卫生方面,开发了“清华大学教育扶贫乡镇医疗卫生管理培训”、“清华-辉瑞医学继续教育工程”等课程,并与国家计生委合作,针对基层计生干部研发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新家庭人口健康促进培训”课程等。

不要小看这些罗列出来的培训课程,他们中的每一门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开发,每一门都是名师们针对各地区、各群体独有问题的智慧点拨,每一门都凝聚着清华人对欠发达地区的爱和期望。如针对迪庆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各级干部素质不相适应并亟待提高的突出问题开发的“先锋计划”系列培训,其中的“科学发展观-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课程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系教授钱易,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系教授郝吉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吴桂生和国务院研究室处长向东共同授课;而“城镇规划”课程则邀请了两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良镛,昆明工学院教授蒋高澄,云南省建设厅规划处处长韩先诚和美国建筑专家黄毓芳来为迪庆的基层干部们传道授业解惑。

实际上,这些都只是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工作中的沧海一粟。作为著名高等学府,清华大学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教育服务社会”的理念。正如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陈希在2004年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清华大学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的开通典礼上所说:

清华大学是一所得到国家重点支持的学校,除了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培养好学生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承担国家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任务,在这样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任务中发挥作用、作出贡献。

自筹资金 举全校之力办扶贫教育

2003年初,清华大学依托百年教育资源的积累,本着“教育服务社会”的理念,以“传播知识、消除贫困”为宗旨,自筹资金启动了教育扶贫工作。8年来,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拨款人民币1205万,港澳和内地爱心机构及爱心人士捐款人民币3204万。项目资金全用于清华教育扶贫工作硬件平台的搭建、远程教育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建站考察、各种巡讲论坛、正常办公开支等费用。

两岸清华校长顾秉林(左一)、陈力俊与香港爱心人士共话教育扶贫



学校非常重视教育扶贫工作,将其视为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专门成立了教育扶贫领导小组,统筹和指导教育扶贫工作,下设教育扶贫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各项教育扶贫工作。该工作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帮扶对象,通过在当地建立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清华大学优质的教育与培训资源无偿输送给贫困地区,开发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真正推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

为使远程教育网络真正、可持续发挥作用,清华大学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体系。教学站所在地政府成立了“清华大学教育扶贫教学站领导小组”,由主管教育的县领导监督教学站的工作。每个教学站设站长、信息员、技术员,任职人员经清华大学的面授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在工作中与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办公室保持密切联系,保证信息交流的畅通。

在教育扶贫过程中,清华注重地区的需求,并根据需求来设计和调整课程。每年,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办公室都会召开清华大学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经验交流会,总结教育扶贫开展的经验,了解各教学站的需求。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清华发动全校力量不遗余力地对欠发达地区进行教育支援,秉承“智力扶贫”的理念,清华开展了大规模、高质量的教育培训。经过8年的探索,清华总结出依托教学站,采用远程和面授相结合的模式,开展培训。一方面邀请教学站所在地区的干部、校长、教师、医药卫生人员到清华大学参加面授,同时将面授的培训课程直播到教学站,让每一个远程参加培训的学员有现场感;另一方面,组织清华教师到教学站进行巡讲,组织当地的师生亲身感受清华教授的精彩讲座。

很多清华教师都参与到教育扶贫的工作中来,义务为贫困地区中小学师生、基层干部授课。清华大学外文系的罗立胜教授曾去过河南滑县、内蒙太仆寺旗、四川通江义务讲授英语教法,每到一处,上百名乡村英语教师聆听罗教授的授课,罗教授的幽默让当地的教师感受到英语教学中的美感和教法,2008年1月,罗教授去贵州余庆巡讲,遇到百年不遇的一场大雪,他推着汽车在山路上艰难前行,希望能够按时赶到为乡村教师们讲课。后来因为要赶回北京上课,没能到达目的地,但罗老师一想到余庆乡村英语教师的企盼,表示一定要到余庆为当地的英语教师讲授一堂英语课。当别人问起罗老师,为什么年年都要去贫困地区巡讲?罗老师说:“我们都是清华人,应该为乡村英语做些他们需要的事情。此外,清华外文系是培养英语专业人才的院系,将来可能会有一些学生从事英语教育领域。通过巡讲工作,对我们培养通才学生有很大帮助。”

经管学院的一位老师到高原地区为当地授课时,高原反应极其严重。但是一到课堂上他就精神抖擞。讲完课后马上就眩晕,不得不吸氧。公共管理学院的胡鞍钢教授亦是如此,他平时教学、科研工作非常繁忙,但一旦需要他为教育扶贫讲课时,他会马上赶到。

中美大学师生携手支教扶贫

2006年7月29日,开往广东清远的火车上,一群黄皮肤、黑眼睛与白皮肤、蓝眼睛的小团队很引人注意。这就是清华大学组织的首届中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他们将经过漫长的旅途,作为志愿者去欠发达地区播撒希望的火种……

长达39个小时的火车对于Josefine来说,是个很大的考验。这位来自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漂亮姑娘,是第一次坐火车,而且是硬座。Josefine安静地克服着什头晕、疲乏、无力等难受的感觉。和Josefine一样,这次社会实践中的其余51个小分队中的中美队员都奔赴路途遥远、偏僻落后的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进行清华大学首届中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

清华大学中美大学生暑期教育扶贫支教活动



中美大学师生到当地作为志愿者主要教授中小学师生的英语、计算机,并开展有关成长经历和学习经验的讲座。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师生,虽然很早就开始学习英语,但是几乎没有机会和英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美国师生到当地开展教育扶贫支教行动,纠正英语老师的发音,组织开展英语角、介绍美国的文化,提高了当地的英语教育水平;清华师生在当地开展计算机教学,普及网络知识和信息技术等知识。自2006年首届实践开始,2006、2007、2008、2009、2010年五年的中美大学生暑期教育扶贫社会实践中,共有1144名清华大学学生、167名清华大学青年教师联合282名美国师生作为志愿者参与其中。

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师生从中美大学生的支教中一方面获得了知识和信息,而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交流中获得了信心。正如一位当地学生给2008年中美大学生暑期教育扶贫社会实践活动赴安徽舒城支队的临别赠言:“你们的到来带给我很深的震撼,也让我在人生道路上有了新的认识。使我更加有斗志,有信心。”

一位在2008年中美大学生暑期教育扶贫社会实践中受益的青海省循化县教学站老师说:“他们(中美大学生)在英语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适当地安排学生观看了一些英文电影,听一些英文歌曲,不仅使他们学会了简单的英语绕口令,而且学会了优美的英语歌曲,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大哥哥、大姐姐们成了他们学习的好榜样。”

智力扶贫初见成效

2010年,在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工作的帮助下,4位被帮扶贫困地区的学生被清华大学录取,他们分别是吉林省通榆县的张健、齐越和江西省安远县的唐岸、陈柏栋,他们分别被土水学院、经管学院、软件学院和航天航空学院录取。

这4名考生能考入清华大学,除了他们本人的刻苦努力和老师的精心培养,也得益于清华大学通过教育扶贫项目每年为考生所在学校教师提供的大量课程及教学方面的培训。

吉林通榆县是“清华伟新教育扶贫中小学远程在线”项目的最早受益者。2008年,“清华伟新教育扶贫中小学远程在线”落户该县60所中小学校。两年多来,全县有2000多名中小学校长、教师通过这一远程教育平台分别接受了校长管理、高中各科教师培训、初中各科教师培训、小学各科教师培训、教研员、班主任等方面的培训课程。全县还先后组织60多名中小学校长、100多位教师到清华大学参加面授学习。通过这种全方位的系列培训,全县中小学校长的管理水平、领导能力和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等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普遍提高。

江西省安远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安远一中是江西省重点中学,自2005年以来一直没有学生考入清华大学。而2010年一下有两名考生考取清华大学。被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录取的唐岸同学有感而发道:“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优良的学习方法,对我的帮助和启发很大。”

2004年9月,清华大学针对支援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干部培训的“先锋计划”第一期正式开班。计划进行十二个专题的培训,目前已完成了十个专题的计划。截止到第六个专题,参加“先锋计划”培训的县处级以上干部达7502人次,占“十五”期间州委培训和调训干部总数(8357人次)的89.8 %。

迪庆州委组织部部长郑艺这样说道:“在迪庆的整个发展中,我们感觉到最缺乏的还是人才,清华大学又针对性地对我们迪庆州党政领导进行专题培训,是根本上扶贫的一种方式。从2004年到2010年上半年,我们GDP的增幅基本上是20%,这一方面除了党中央、国务院的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以外,其实也跟清华大学从智力上帮助迪庆,加快科学发展步伐,我觉得也是分不开的。这个教育扶贫是大有成效的。”

8年来,清华大学的教育扶贫工作初见成效,而清华为教育扶贫所做的努力也有目共睹。2007年11月14日,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参加由清华大学主办的“远程教育扶贫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国际研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她表示:“清华大学教育扶贫项目不仅把清华大学优质的教育资源直接输送到了最需要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而且在高校中倡导了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

而国务院扶贫办曹洪民处长在2008年清华大学教育扶贫总结会上也指出:“清华大学作为社会力量参与国家扶贫工作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既体现了各级领导的社会责任感,也提升了清华大学的社会影响力”。

2009年4月23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王尔乘莅临清华大学视察工作时,通过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双向教学站,直接与四川古蔺县的干部进行了对话。王副部长对清华大学主动将触角延伸到了不被人们注意、不被人们重视的一些边远山区和一些特定人群,给予肯定。赞扬清华大学主动在整个干部教育培训当中发挥高等院校的优势资源作用,这一点更难能可贵,具有大局意识。

愿景:农民在家上清华

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一位农户家中,一位青年农民正在聚精会神地上着“县域经济与机遇”课程,与来自清华的老师通过视频直播进行互动课程交流。而他的妹妹也正在“基础英语教师培训”的在线课堂上认真学习……

这就是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工作要达到的愿景——让中国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师生都能够随时随地在线上清华课堂,与清华老师进行直接互动的交流。现在,清华大学教育扶贫教学站所在地的农民及中小学师生已经能够在家中通过网络下载培训课程课件进行学习,同时也可以到村里或者乡镇里的教学站直接进行远程课堂培训,而下一步就是要实现随时随地地双向沟通。

目前,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基本完成了建站工作。将启动第二阶段的工作,推动这些教学站有效发挥作用,今后的工作重点将放在继续策划实施针对贫困地区干部、中小学师生、乡村医疗卫生人员、职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的教育培训上;第三阶段的工作重点将是继续探索欠发达地区机会均等地分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模式,为实现全民终身学习的目标作出贡献。

2011年是清华大学百年华诞。在总结清华大学教育扶贫8年经验时,更重要的是要思考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在未来十年、百年应该如何继续开展这项利国利民的公益事业。

清华大学教育扶贫项目最初的目标是覆盖592个国家级贫困县,在发展过程中,为了响应国家“统筹发展,共同富裕”的口号,随之将教育扶贫的对象扩充至省级贫困县、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基本形成了针对5种地区的局面。在未来十年甚至百年,清华大学教育扶贫项目将继续尽一己之力满足国家和贫困地区的智力需求,清华也将继续探索大学的公益角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而清华,也正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教育服务社会”的理念,做一名促进教育公平的先行者。

相关文章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