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10-08 09:58:16 | 文章来源: 《新世纪》-财新网

新学期伊始,幼儿园涨价消息纷至沓来,上升的幅度甚至高达1倍以上(数额在每年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不堪负重的,不得不选择让孩子退园;更多的父母力不从心,还是千方百计筹款,因为他们决意“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近年来类似的口号反复受到批评,但这恐怕不是用一句“观念错误”就能打发的问题。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无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还是“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往往是误导性的。首先,教育的标准不只是“输赢”问题,还有“对错”“好坏”与“美丑”的内涵。“起跑线理论”将教育的功能简化为“输赢”之争,恰恰是当下社会崇拜竞争的一种病症。如果成年人之间的严酷竞争无限度地转移到初等教育、学前教育甚至“胎教”阶段,那么整个社会就可能变成一个弱肉强食的丛林。而一个只问胜负成败、不顾是非对错的国度,无论多么强大,仍然是野蛮之地而不是文明之乡。其次,就算可以将人生比作一场赛跑,那也不是百米短跑,而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刻意夸大起跑线上的输赢,主张斤斤计较、分秒必争,会给孩子造成过度的负担。而失去了童心的童年,也很难有未来充满自由和想象力的成年。

但是,所有这些辨析和劝导都不能完全打消人们的忧虑。因为从社会公平的角度来看,“起跑线”确是一个真实而严峻的问题。最近一项调查表明,在基础教育领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受到最多人群(近三成)关注的,就是“优质资源分布不平衡问题”。

关于社会公平有许多不同的理论观点,但大多包含“机会平等”的主张。就教育而言,一个理想的公平社会,应该对所有公民的子女提供同等的基础教育资源;也就是说,无论孩子的先天智力高低,无论在民族、籍贯和性别方面的差异,也无论其家庭的富贵与贫寒,他们都应当“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当然,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完全实现了这种公平的理想,但这并不是放任资源配置不平等的理由。我们当下的现实是,社会资源(包括教育资源)的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对应于财富的等级结构,形成了一种“富者通赢”的局面。

也许,正是由于教育的“起跑线”越来越严重地被金钱所扭曲,才会有那么多人为孩子可能“输在起跑线上”而恐慌。困难的问题在于,除非搞一场“均贫富”(绝对平均主义)的革命,否则,在一个贫富不均的社会中,如何可能保证基础教育的机会平等?家里交得起赞助费的孩子已经领先了,交不起的就已经落后了,他们怎么可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是一个难题,但并不是毫无办法。

有一种对于社会公平的设想称作“复合平等”理论。它是美国政治哲学家迈克尔·沃尔泽提出的,其要点之一在于反对“赢家通吃”:任何一个领域的优势,都不应当构成对整个社会的垄断。他主张将不同的社会领域尽可能区隔开来,允许每个领域有各自的优胜者,但防止某一个领域的优势越界扩张到其他领域。在这样一个社会中,钱是有用的,但绝不是万能的。

比如,财富的优势应该被限制在消费领域,一个富人可以开豪车、穿名牌或者去高级餐馆用餐,享受诸如此类的奢华“消费优势”。但无论他多么富有,也不能用钱来“买官”,因为这就将消费领域的优势转移到了政治领域;如果他犯罪被判刑,也不能用钱来减免刑期,否则就是以消费逻辑控制了司法规则。同样,一个政府官员具有政治领域的优势,但不能以此而免费或低价享受商品和商业服务,在这里,“腐败”的涵义就是将权力优势转换为消费优势。

从复合平等的角度来看,基础教育是一个独立的社会领域,不应受到金钱的左右。实际上,免费的义务教育正是一种促进机会平等的制度性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钱对教育资源的支配。但公平的制度安排在范围和力度上都远不尽如人意。“就近入学”的政策本来是一种公平措施,而由于优秀师资的地理分布不均,导致对所谓“学区房”的购买竞争,优秀的公立学校也就变相地成为商品。凡此种种,都会使财富的优势扩张到基础教育领域。

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贫富差异,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更有理由去防止“富者通赢”的格局。时下弥漫的“拜金主义”和“仇富心理”,正是对“富者通赢”的现实反映;而对“起跑线”的紧张,也是出于对社会不公的无奈与恐惧。

相关文章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