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见证中国职业教育50年发展辉煌历程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9-25 11:27:18 | 文章来源: 东方网-文汇报

职业教育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和地位。现代职业教育涵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多种类型的教育,而不是游离于其他类型教育之外;现代职业教育不是机械地将职业教育与科学教育、专业教育、技术教育割裂开来,而是将它们整合在一起,是一个大职业教育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动下,现代职业教育进入本科教育甚至更高层次教育的大雅之堂,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大众高等教育以职业为导向的鲜明特征。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从1960年建校以来,历经“艰苦创业,树起半工半读一面红旗”;“自强拼搏,争当成人教育的排头兵”;“求索进取,开辟高职教育的新天地”;“先行先试,架构职业教育立交桥”,至今已走过了50个春秋。在这半个世纪里,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始终坚持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紧跟时代脉搏,培养知识型高技能创新人才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半工半读”、“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切实承担起发展大学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

光辉历程,见证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50载悠悠岁月,二工大人情系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艰苦创业。50年前,为满足上海工业生产迅速发展的需要和广大工人对掌握文化科学的迫切要求,一所新型大学——上海市业余工业大学应运而生。学校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积极探索半工半读的教育模式,为社会补缺、为技术工人换代,为当时新产业、新技术的诞生和运用培养了急需、可用的技术人才。学校在半工半读教育模式改革实践中成绩辉煌,受到刘少奇同志肯定,学校也被誉为“全国半工半读的一面红旗”。上世纪80年代初,成人教育大发展,学校牢牢把握历史发展的新机遇,秉承传统、保持特色、产教结合,首创成人学历教育入学能力考试的试验并在全国推广,1989年成为全国1000多所成人高校中唯一一所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被誉为“成人教育战线的排头兵。”90年代初,学校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地提出了突破单一的成人教育,实行职前职后两条腿走路,重点向高等职业教育开拓进取的办学方向,开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先河。1997年二工大首批进入了高职教育招生,从此掀开了学校发展职业教育的新篇章。学校传承历史、凝练特色,探索高职教育的先进理念和办学规律。2000年学校四十周年庆,江泽民同志为学校亲笔题词“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四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进入新的世纪,学校乘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之势,挟浦东开发开放之利,在浦东这片热土上规划新的发展蓝图。2002年9月,整体搬迁浦东金桥教育园区。2003年,学校成为全日制本科院校,2008年,全日制在校生已突破万人。2009年,二工大被上海市教委列为工程硕士立项建设单位,探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力争将应用型本科教育与工程硕士教育进行有效衔接,架构职业教育立交桥,为上海经济建设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悠悠五十载,浓浓教育情。五十载薪火相传,半世纪成就斐然。五十年的峥嵘岁月,二工大人自强不息,以自己的实践,诠释着职业教育内涵,承担着大学职业教育的使命,书写了一部回肠荡气的职业教育发展史,成为新世纪上海多元化多样性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缩影,见证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辉煌成就,培养各个时代的劳动者

奋发图强五十载,潜心育人半世纪。50年来,学校紧贴时代脉搏,积极探索“半工半读”、“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精心培育时代所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据不完全统计,自建校以来,培养的毕业生中涌现出了包起帆、李斌、郁竑、唐建平等130多位劳动模范。其中市(省、部)级劳动模范有100多位,全国劳动模范30余位。从“怪针能手”到“刀具大王”,从“电镀专家”到“抓斗大王”,从“革新能手”到“发明家”,从“展翅的凤凰”到“飞天梦的打造者”,从“专家型工人”到“时代领跑者”……一代代劳动模范的成长,见证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历史。从办学初培养“新型劳动者”到八十年代“知识劳动者”的培养,从九十年代培养“技术劳动者”到21世纪“智慧劳动者”的培养,为上海经济建设战线和社会各界输送了一大批各类技术与应用型人才,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应,被誉为劳动模范的摇篮、发明家的园地,高技能人才的深造平台。上海及浦东新一轮发展为学校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社会的认可给我们增添了无穷的动力,坚定了我们走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之路,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搬入新校区以来,学校进一步承载历史,光大传统,在培养知识型高技能创新人才中肩负使命、担当责任。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弘扬厚生、厚德、厚技的校训与精神,贴近学业、贴近产业、贴近就业,探索与实践多元化、多层次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使学生具备更高的知识水平、掌握更强的技术能力、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学校实行“专业导师制”,全校配备130名专业导师,从入学到毕业,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实行“两长一短”三学期制和学生选课弹性学制;鼓励教师开设更多反映科技发展、技术进步和优秀文化的高质量选修课;建立鼓励教师指导学生科技活动的激励机制,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创新学习空间;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2004年,学校培养出了上海市第一位大学生技师,2006年又诞生了上海市第一位女大学生技师。在上海及全国各类比赛中,学生也捷报频传,殊荣不断。仅2009年,学生就获各类奖项150多项;获全国数学建模比赛专科组二等奖,上海赛区本科组一等奖,获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二等奖,获第33届亚洲化妆造型大赛新娘组二等奖。学校以应用技术为主线,面向市场依托行业培养的人才,普遍受到市场的认可和欢迎,学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2007年,首届形象设计专业毕业生全部被世界知名化妆品企业挑选一空,二工大也连续几年获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

先行先试,架构职业教育立交桥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已率先进入后工业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后工业化阶段的重要特征就是技术密集,技术密集的本质是智能密集,因此后工业化阶段对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上人才的适应性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生产环节的“一线工程师”不仅提出了数量要求,更提出了高层次技术内涵和质量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学校提出了“贴近学业、贴近产业、贴近就业,培养知识型高技能创新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提出二工大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中,坚持走多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之路,切实承担起发展大学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在实践中,努力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面向主战场、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坚持产学研合作的办学特色;坚持率先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状态;坚持在工程技术教育中争当排头兵。学校坚持与发扬“厚生、厚德、厚技”的校训和学校精神,瞄准社会需求,瞄准行业标准,瞄准人才规格,逐步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学管理为基础、以教学质量为保证、以办学特色求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形成了“创特色学科,树品牌专业,建精品课程,铸一流技能”的教育教学新格局。

学校对接城市发展战略、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求,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深化教学改革,紧密结合企业技能岗位要求,对照国家职业标准,确定和调整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方案,同时拓展产学研联合办学、联合培养人才的途径,强化岗前技能培养及个性化订单式培养力度;大力拓展和延伸与企业零距离合作育人的桥梁和途径,建立具有职业教育和知识型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特色的本科和工程硕士的标准、途径和方式,借鉴国外工程教育先进理念,开办工程教育改革试点工作,逐步完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学校意识到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专业学位是突破学校发展瓶颈、彰显办学特色的机遇;也是拓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空间,营造和谐竞争的学科生态环境的途径;它可以促进专业学位教育与任职资格之间的沟通与衔接,可以架构起专业学位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间双向互通的立交桥。学校积极行动、敢于突破,递交了发展专业硕士学位的建议草案,被上海市列为拟新增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立项建设单位。2010年,学校以研究为先导,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力争将应用型本科教育与工程硕士教育进行有效衔接,打通高职教育“断头路”,形成专科-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链条。目前,二工大已具备培养工程硕士的基本条件。

工程领域,成果丰硕。在环境工程领域,学校以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循环经济建设为宗旨,以固体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和环保设备与材料两个领域为主攻方向,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再生提供人才与技术保证;在机械工程领域,学校以数控机床、机电一体化、先进制造技术的工程设计、研究、开发为重点,相关学科建设与企业联系紧密,产学研合作成果显著;在控制工程领域,凭借上海发展信息产业、实现制造业的现代化和信息化的主导地位优势,学校在“控制工程设备及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生产与制造”等领域培养了逾万名工程技术人才,目前在风光电的技术领域也已经建成系统的实验研究基地。

学校现有上海市重点学科“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及环境功能材料”,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测控自动化”、电子产品与环境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机械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流管理”,上海市高水平特色项目“工业与信息化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电子产品的绿色设计与制造及安全处理支撑平台建设”等。

“十五”以来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计划在内的省部级及以上项目37项,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837篇,科研经费1.3亿元,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1项,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等一批奖项。

试验装备 基础雄厚。2002年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整体搬入浦东金桥新校区后,投入了大量经费用于实验装备条件的改善。目前,学校仪器17124台(套),仪器设备总值1.72亿元。其中,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达138台(套),选入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设备达23台(套)。其中,为重点工程领域的装备服务完全达到同类院校先进水平。环境工程领域拥有的X射线衍射仪(XRD)、带能谱分析功能的扫描电镜(SEM)、扫描探针显微镜(SPM)等科学研究仪器已经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机械工程领域拥有的数控装备总值达5000万元。

学校建有中央财政资助的“数控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及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1个,各类实验室39个学校。“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工程实训中心”是上海市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也是学校主要实践教学基地,承担了全校的机械、电工电子及计算机等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任务。近年来该中心在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形成了一套模块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与企业合作,引进工程环境,引进企业标准,教学内容密切与科研、工程实际相关,产学研结合,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综合能力。中心的教师都具有工程经历,教学队伍结构合理,师资力量较强。中心规章制度健全,中心运作科学、高效,正逐步实现对实验教学进行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工程实训中心正在成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创新基地。工程实训中心向校内外开放,具有示范作用。

学校还在申报上海高校工程中心建设项目“复杂机电产品设计与制造计算机仿真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计划建设四个仿真技术研究室:(1)数控设备电子样机仿真研究室。该室主要以数控雕铣机与数控轴承磨削生产线对研究对象,开展基于Modelica建模技术的仿真基础模型库的建立,所产生的研究成果将应用于合作企业上海莱必泰数控机床有限公司的产品;(2)机械性能动态仿真研究室。该研究室以DYNA,ANSYS等CAE软件为工具,开展面向汽车(特别是家用轿车)关键部件的动力学和有限元模型分析技术研究,以及汽车关键摩擦零件材料间的摩擦机理研究,其研究成果将应用于合作单位吉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等单位;(3)复杂运动轨迹仿真研究室。以复杂曲面加工为研究对象,研究加工程序加工实际型面与理论型面的差异评价,结合三坐标测量技术,实现对自由曲面的加工仿真与加工误差分析,其研究成果将应用于专业教学和培训;(4)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室。该研究室以离散制造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先进的三维显示技术HOOPS等,开展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软件系统开发,其研究成果首先可在合作单位上海莱必泰数控机械有限公司、上海汇大机械有限公司、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等应用。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实践中,学校逐渐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学术背景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达到59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241人,占专任教师41.5%,“双师型”教师占30%,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教师占60.7%。基本具备了在全国同类学校中先行先试举办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基础条件。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背景下,面对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需求,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正积极抓住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的机遇,先行先试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探索构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立交桥,为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发挥不可或缺、不可替代作用,使自己培养的人才具有更高的知识水平,掌握更强的技术能力,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彰显应用型人才的独特魅力。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成立于1960年,前身为上海市业余工业大学,1984年正式更名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2000年7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成人高校转制为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2001年11月与上海东沪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新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经管文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本科院校。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始终坚持培养高等工程与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方向,紧密服务于上海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为上海现代化建设输送了一大批以全国劳动模范和优秀发明家包起帆、李斌等为代表的各级各类技术与应用型人才,被誉为劳动模范的摇篮、高级技术人才的深造平台。

学校下设11个学院及实验实训中心、体育部、思想理论教学部、高职学院(技师学院),10个研究所。现有5个学科门类,13个专业类别,28个本科专业,40个高职专业。目前在校全日制学生近12000人,其中本科生占72%,专科生占28%。成人学历教育学生6200余人。承担职教师资培训和各类成人非学历教育近6000人次。学校占地面积近800亩,各类建筑面积27.7万平方米,其中实验实训中心4万平方米,专业实验实训室近百个,各类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值2.5亿元。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学校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有高级职称教师278名;学校开展科学技术研究,承担了自然科学基金、863等多项国家、省(部)级项目。学校2009年4月被上海市教委批准为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立项建设单位。截止目前,主持和参与国家863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项;拥有国家特色专业3个,上海市教育高地项目7个,上海市特色专业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项、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3项、上海市高水平特色项目2项、国家级精品课程高职类3门、上海市本科精品课程7门、上海市高职精品课程5门、上海市重点建设课程30门,上海市高科学校教学名师4位、上海市高科学校市级教学团队4个。连续三届保持市级文明单位称号。先后被授予上海市平安校园、上海市花园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坚持发扬“厚生,厚德,厚技”的校训和学校精神,以人为本,德技双馨。贴近学业、贴近产业、贴近就业,逐步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学管理为基础、以教学质量为保证、以办学特色求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

学校贯彻实施“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战略,坚定不移地创办一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坚定不移地进行多种学制和弹性学制的探索与实践,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坚定不移地培养知识型高技能创新人才。大力拓展和提升与企业零距离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桥梁与途径,积极开展各类证书培训,采用三学期制和弹性学分制,为学生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了有效的空间,每年学生在全国、全市的各类竞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项数百项,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5%以上,名列全市前茅,毕业生普遍收到市场的认可和欢迎。

学校尤其重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配备了一流的实验实训环境和设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学校依据“实训场地实景化,技能培训标准化,实训设备现代化,考核管理规范化”等要求,建设了“数控加工技术”等5个高技能培训基地。充分利用地处浦东金桥出口加工区,毗邻张江高科技园区和外高桥保税区,区位优势,紧密结合浦东新一轮发展中跨国公司云集,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等特点,努力通过产学结合等途径,建立了一批校内外联合研发中心,设立各类企业奖助学基金近10种约300多万元。

学校积极融入社会,服务周边社区。近年来共有6千多名师生走进社区,开展各种结对活动。学校的特色体育龙舟活动,已经成为浦东文化的特色品牌活动之一。学校通过与社会和浦东新区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扩大了影响,提升了办学层次和实力。

今天,屹立于更高起点上的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将传承传统,继往开来,遵循“厚德、厚技、厚生”的校训,进一步优化结构,强化质量,错位竞争,彰显特色,努力把学校建成以工科为主,经、管、文、理协调发展,实施一流的多层次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培养知识型高技能创新人才的国内知名的特色大学,再创新50年的辉煌!

相关文章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