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7日举办的复旦基础教育论坛上,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等专家批判了社会及教育界某些人的功利化心态,认为教育不能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德性培养和责任感的培育。杨玉良批评现在的学生急功近利,总希望找秘诀、走捷径,而老师“四处吃请,夸夸其谈”。
毋须讳言,教育对于一个受教育者的意义确有功利的一面,“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千古古话,早已将教育的功利意义揭示得再明白不过。就其本质来说,古人对教育功能的功利化认知,与当今教育界某些人所推崇的教育功利化理念别无二致。杨玉良校长对改变这一教育观的疾呼,折射着一个教育家对于教育现状的深切忧虑。
毫不夸张地说,国人的功利化的教育从孩子的幼儿时期就开始了。让孩子进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小学,是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快考大学了,无论如何也要让孩子进名牌大学,读最热门的专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的背后,是孩子因沉重的课业而失去成长的快乐。对于教师和学校来说,惟分数是问的升学率才是丝毫轻视不得的头等大事,为了应付考试而传授知识的应试教育大行其道,或许能让学生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学校也在提高升学率方面业绩显赫,但这种教育模式下造就出来的人才,缺乏对未来的梦想和创新的激情,缺少对他人的真诚和对社会的担当。
功利化的教育观念,衍生于急功近利的社会背景,一些人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看重物质利益轻视道德信念,接受教育只为将来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较好的职业,便显得顺理成章。如果教育将功利作为惟一尺度,人们视教育为追求个人目标、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工具和手段,显然与教育培养人、唤醒人、提升人的终极目标南辕北辙。功利化的教育观反映了部分人重科学轻人文、重成才轻成人的偏颇价值倾向。抱持功利教育观,能造就的也只能是对个人身心健全与否无知无感、对他人和社会不闻不问的“工具人、橡皮人”。教育者对这种背离教育本意的功利化教育观该坚决摒弃了。
教育的核心是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人”,其他任何附加在教育之上的东西,都只会导致教育的异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