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我国大学美术教育体系重视基础课教学,强调基本功训练,基础课单一化的教育思想相对落后,忽视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应当在静物写生、石膏像写生、景物速写等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及早加入情感化教育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美术 基础教育 情感创新
当前,国内大学美术基础教育中依然存在着教育思想与时代不相协调、教学方法死板教条、缺乏创新等问题。大学美术教师应该怎样运用更活跃、更具创造力的教学方法, 营造创新型思维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 显得尤为重要。
在大学美术教育中, 我们必须明确教育的目的或终点就是为了发展和创新,必须清楚我们的美术教育要在发展和创新的观念下进行。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美术教育体系重视基础课教学,着力强调基本功的练习。美术教育,要求学生以感性为前提,强调“独一性”的塑造。其目的是通过基本技能的培养,塑造学生的审美个性与独特创造力。而目前的美术专业基础教学,依然存在着单一的“模式化”及“灌注式”的教学问题,致使美术教育不能良好发展。正是由于美术基础课教学具有重复性的特点,使得教与学的方式流于公式化,在墨守成规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学生过分依附于教师、教材,一味地进行现实写生,导致学生本身的个性在被描绘的对象中受到削弱。对于能够开启学生创新能力的情感化教育,只是到“毕业创作”时才加以运用,显然“为时已晚”。对此,笔者认为应当在专业基础课中进行情感化教育,及早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试就大学基础课程静物写生、石膏像写生和景物写生三个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情感化教育予以探讨。
一、静物写生的情感化教育
静物写生作为最初的专业基础教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摆好静物,学生选好角度、位置,就开始绘制。在学生画的过程中,教师一般是就学生画面的构图、造型、色彩、整体关系等写实性艺术技巧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若干张静物写生作业。这样的作品虽然写实性较强,但大多千篇一律,僵化而无生气。
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规律,“写实”性课程作为大学美术的基础训练,就是对物象真实地描绘, 如实地再现, 学生必须学习有关的基本理论知识、技法、技巧等。但是,在美术基础教育中,一些人错误地认为,艺术教育的关键是技能教育,有了技能技巧,到了“毕业创作”阶段就会水到渠成。因此,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忽略了艺术如何审美这一本质特征,视美术为技术,忘记了艺术表现技巧不能脱离审美意识与审美情感而独立存在。掌握的技巧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独特的、审美的情感与认识。为技巧而技巧,甚至“ 玩弄技巧”,实际上也就失去了艺术技巧自身的意义。优秀的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的充分体现,是审美意识的独特写照。“艺术与人类情感活动之间有着不解之缘。艺术家的审美情感,构成了艺术的深层内涵,艺术家审美情感的品位和质量,决定着艺术作品的品位和质量。”一张优秀的绘画作品,感人的并不单纯是画面中的色彩、线条,更重要的是透过色彩、线条组成的关系所表达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怀。
笔者认为,在静物写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写生之前就应当加入适当的情感化教育环节。教学中所使用的静物大多为日常用品:陶瓷制品、玻璃器皿、纺织物、水果蔬菜等,这些物品均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科技结晶,有着悠久的历史,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写生时不能把它们看作无生命的“死物”,而应充满感情地对待它们。教师可以给学生简要讲解各类静物的制作历史,造型特点的发展创造,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书籍、网络查阅有关的资料,使学生深入地了解“静物”。在写生过程中,由于学生对所摆放静物了解的侧重点不同,对之产生不同的感情,或以崇敬的心情对待它们,或以感恩的心态对待它们,或以精确的方式对待它们,刺激学生的创造激情,产生各式各样的“珍贵”作品。吴冠中曾在《吴带当风》中记录了他和学生的谈话:“‘怎样的画法能感人呢?’学生惶惑了,问我。‘踏破铁鞋无觅处——你的心!拿出你的血淋淋的心才能感人!心拿不出来,但心的忠诚的使者是情,情在呼唤知音。’……学生又问:‘作为绘画,作者如何吐露真情呢?’‘首先是自己有感受,如能不择手段地表达你的感受,哪怕你短于辞令,甚至有些口吃,留得真情在画图,代代知音不绝’……”确实,这样的作品可能是不完整的、不成熟的,但教师这时必须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发扬自己的优点,更好地完成,增强学生的审美判断力,使技巧、感情和美感能够完美地结合起来。
二、石膏像写生的情感化教育
石膏像写生在大学美术专业基础教学中,是人物画教学的先导课程,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一般的教学过程,与静物写生的方式大同小异,也易产生技能技巧不错,却毫无生气的作品。由于我国美术教学历年来所使用的石膏像大多来自西方雕刻的翻制品,其造型特点对于搞美术专业的人来说,都非常熟悉,所以对画出来的作品的“形”的准确性要求较高,造型准确与否,一望便知。如果将石膏像“冷冰冰”地摆放在画室里,让学生在一无所知的状态下进行写生,只能产生“冰冷”作品。
在大学美术基础教学中,应当重视技能技巧的基本功训练,使学生在校四年的学习时间里,能掌握基本的造型、色彩规律,从而得心应手地表现对象,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基本教学思路。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美术专业基础课就是技能、技巧课,而忽视审美教育。对专业基础课教育若不强调艺术的审美属性,不诱导学生的审美感受,不要求学生有感而发,得心应手的技巧只能是工匠式的娴熟而已,只是技术,而非艺术。只是画匠,而非艺术家。
因此,在石膏像写生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入情感化的教育,教师应当事先讲解石膏像的来源、作者,以及与此关联的历史事件等。亦可以布置学生通过书籍、网络查阅石膏像原作的材质、造型特征、雕刻过程,以及雕像本人的性格特点、历史环境等。石膏像大多源于西方艺术大师的杰作,都有着无可挑剔的艺术魅力,学生随着对石膏像的深入了解,逐渐对之产生或崇拜、或欣赏、或激动、或怜悯、或惋惜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学生在表现中,或希望精雕细刻地“复制”、或突出其造型特色、或表达丰富的内心世界、或强化石膏像的质感……“情感活动继续发展,到最后就进入到情操、激情和美感。”这样产生的作品,造型必然是正确的,表现方法必然是独特的。教师此时可以因材施教,指导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表现方法进行描绘,挖掘各自的潜力,创造出不同的艺术作品。
三、景物速写的情感教育
景物速写是大学美术专业学生下乡写生的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重要课程。此课程典型的
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学生到风景优美的地方,固定几个位置,教师给学生作一些范画,带领学生一起画,边画边辅导,或者回到住处利用晚上时间集中讲评学生作业。学生如此完成的作业,要么是教师作品的翻版,要么是无可奈何的记录,要么是事无巨细的照片。
由此,在景物写生教学中加入情感化的教育,充分运用“移情”这一教育手段,尤为重要。“移情即艺术家把自己的情感移入对象之中,使情感与对象合二为一,并通过艺术表现手段和艺术媒介物把这种物我难舍,情感与对象融合的状态展示在作品中。”
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不能只限于热爱大自然这个概念,而应该充满感情地看待大自然中的任何景物,只有真心热爱它们,才能心甘情愿地赞颂它们、表现它们。而不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大自然中的任何景物都有它的可爱之处,不仅仅是山峰、农舍、树林、蓝天白云令人喜爱,还有不被人注意的小草、顽石、野花同样使人留恋。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喜欢山峰的巍峨、农舍的古朴,喜欢野花的坚强、顽石的奇怪,就去关注他们,用心去体会他们,用爱的情感去欣赏他们,舍弃无用的东西,去突出地表现他们。这样的作品才能重点突出,吸引人的目光,才能感人、感己。
总之,大学的美术专业基础教育,不单是技能教育,更是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和个性教育。如今,信息社会已经对发展自我、超越自我、提高自我的美术教育供给了前所未有的新机会和新空间。只有清醒认识当前教育的新环境,以开放的心态作出合理的选择。作为美术教师,要彻底地改变单一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去看待时代的变化,运用多层次的教学培养优秀的艺术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