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高考人才选拔方式应趋向多元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艺术人才的不断涌现,高考的门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美术类高校对于高考标准的导向性,也会直接影响高中教学的方向。这也导致了一些弊端的出现,比如背画。
“考试限定在四个石膏像写生以后,我们的写生也变味了,我们很难去搞其他石膏像写生,就画这4个,在3个多小时的考试时间里,要画得准确,就要掌握石膏像的特征,有哪几个点是最重要的,针对具体的石膏像,老师都会说得很‘死’。所以,老师只是在教个别的经验,学生也只是在拼记忆力。基本功的扎实度其实很难说。”杭七中的老师郑建中很无奈。他说,在色彩教学中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因为美院在色彩的评卷中,会出现不同的观点,比如清华美院主要强调色调,老师就会反复强调这点。但有时候,同样一个学生,考国美是前几名,可是考清华就考不进,甚至考一个专业,也会出现88分和58分的差距,这让老师在教学时很头痛。“基础的东西悬殊很大,人为影响对色彩教学产生很大的干扰。”
对于“一锤定音”和 “短平快”的高考人才选拔制度,与会代表认为应予以改进和完善。考试内容和形式,应更具合理化和多元化。高照认为,色彩教学可以“用色画形,用形显色”,两者其实并不矛盾。汤煜旻建议,能不能画长期的作业创作,“考素描就四开、八开、对开都考,分三四天,一个礼拜也行,这也避免学生到处奔波。”而郑建中则提出,一线的专业老师能否像文化课老师一样,进入高考改卷阶段。
面对大家的种种建议,中国美院招生办主任李都金在简要介绍了2010年中国美院的考试和招生情况之后,对代表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释。他认为,在当下,设计、传媒动画等新的学科已经加入到美术学的行列中来,如果是纯艺术的基础考试,考一个礼拜,确实可行。但对于跨学科的门类,其实并不合适。而对于同样的考生,考不同的学校和专业情况不一的问题,李主任认为,一来与考生的发挥有关,二来每个科目的报名人数也会影响,分值是相对的,不同专业,同样水平的考试,可能分值不同。
传:建立完善的社会评价体系
“美术专业人才已经也即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以前是单打独斗,现在成立了一个整体,为美术高考教育搭建了平台。有了这个中心,再难的事情,也有了决断场所;再难教的课堂,也有了商量的对象;再难学的课程,也有了指导专家。”上海市枫泾中学校长陆旭东的一组排比,将“研究中心”的功能解说得一目了然。
在当下,艺术教育还处在边缘化,社会对艺考生以及美术高考还存在种种偏见。如浙江武义三中艺术教研处主任潘老师说的,中学艺术教育还处于“散兵游勇”的阶段。因此,美术报此次牵头成立的全国美术高考研究中心,让大家一下子找到了家的感觉,也实现了一次真正的百家争鸣。而中国美院招生办主任的到会,也让各位老师格外兴奋。“加强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沟通很重要,研究中心可以为基础教育多做一些事。”李都金说。
中心成立了,事情还需人来办。高照在会上介绍了今后“研究中心”的工作方向,比如,一年至少举行两次全国性研讨会议。江苏省南京市宁海中学王万隆老师在会上,提出了江苏省特殊考试制度背后的压力和矛盾,高照表示,“研究中心”会应各地委员单位的要求,因地制宜,举行座谈会和展示活动,邀请讲师团去当地讲座,还可以为美术老师举办进修班。
“谁来为考生服务?美术报应成为考生的风向标。”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第四高级中学的王文中老师提出,当前艺术类在招生政策,尤其是考生填报志愿方面的工作还未落实至书面。“招了多少,录了多少,一本小册子,可以非常详细,可是艺术类还没有,考生填志愿简直在瞎蒙,有时就是因为信息不通,才被刷了下去。”王文中建议,美术报每年可以对这些信息做整理和归类,真正服务于考生。
而美术报《考艺》版作为“研究中心”坚实的后盾,更应及时反映心声、发表见解。汤煜旻认为,媒体应建立完善的社会评价体系。美术报要承担社会责任,把美术教育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客观而公正地报道出来,发挥主流媒体的推动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