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旭在《猫城记》中演出
连续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方旭带着他的明戏坊团队,正在广州大剧院连演“老舍三部曲”《我这一辈子》、《猫城记》与《离婚》,三部京味儿话剧在广州掀起一股小热潮。
48岁的方旭不仅在舞台上摸爬滚打挑战110分钟的独角戏,更身兼导演、编剧多职。那份为戏剧卖命的狂热劲儿,让他的太太看了直心疼。对此,方旭毫不讳言,自己就是个乐于为戏剧撅着屁股干事的“戏剧民工”。他说,戏剧的可爱之处在于,它是一个可以和陌生人掏心掏肺聊天的地方,为此值得付出自己的诚意、汗水、金钱和时间。
挑战独角戏惹太太心疼
方旭自导自演的独角戏《我这一辈子》,去年在广州首次上演,今年再度加演三场。这是一部足以让人玩命的戏剧,舞台上除了一尊人像、两个凳子、一幕垂纱,别无其他。数以万计的台词,从头到尾的不间断表演,方旭时而饰演主人公“我”,时而化身“我的上司”,又或突然被“女招待”附身。人物的年龄跨度大,表演尺度也大,每演完一场,方旭身上所有的衣服都湿透,时不时的,还会在舞台上摔一跤,崴一下脚。“毕竟我今年48(岁)了”,方旭透露,太太看了直咬牙:“这事能不能不干了,你还有后半辈子没?”
但戏还是这么演下来了,至今已经演到42场。他也试图为这部戏寻找一个接替的人选,但至今无果。当今在国内,能胜任得了独角戏的演员着实不多,这也是独角戏这种形式十分少见的原因之一。“我一直在找,有的人特别愿意,但我觉得他演不了;有的我觉得行,人家自己觉得拿不下来。尤其是这部剧要演出京味儿,对很多人是障碍。”
而随着场次的累加,方旭感觉《我这一辈子》就像普洱茶一样,经过一个存放和发酵的过程,越来越有味道。演到现在几乎每场都在不断改动细节,“独角戏是跟观众的一种交流。来的观众不一样,每次演出的感受不一样。这部戏的一些细节就是在跟观众互相交流的一瞬间产生的”。
创立明戏坊心甘情愿当“民工”
其实做剧场对方旭来说,最难的一件事倒不是演戏,而是许多技术层面的难题。对于明戏坊来说,没有那么大实力和“家业”养着一帮子人,于是,演出的班底很难固定。负责灯光和技术的人员,不能每站都跟着你,这让他们到异地演出经常犯难。
干小剧场,也绝不是一件赚得起钱的事。这几年,方旭把一半的工作时间腾出来做话剧,另一半继续用来拍影视剧。但做话剧的这一半时间,无法像另一半时间那样带来丰厚的收入,反而经常得往里贴钱。但他乐于做这样的“民工”:“其实民工啊,就是你喜欢一个东西,可能就不会计较很多。你愿意为它付出辛苦,去撅着屁股去干一些事儿。我觉得戏剧的可爱在于,生活当中随便遇到两个人,想和他掏心掏肺聊一会,近乎不太可能,但放在戏剧就可能。”同时,方旭说戏剧更重要的是给大家一些养分,像《两只狗的生活意见》这样的小剧场话剧,他觉得“娱乐性很够,但精神层面给人的营养可能不是那么丰厚”。
想为斯琴高娃量身做戏
2010年他创立“明戏坊”,明戏坊创立以来方旭做过不少小戏,最有名的还是这次的“老舍三部曲”。斯琴高娃亲自担任艺术顾问,还多次亲临看戏,并与方旭切磋细节。说起与斯琴高娃的缘分,方旭回忆,那是在2005年两人一起演出电视剧《无字碑歌》。“大姐演武则天,我演狄仁杰,在一起合作了半年,因此跟大姐结缘。我叫她‘姐’,她叫我‘弟’,可能因为角色年龄相近,她以为我们俩年龄差不多。戏拍到后半段,有一天她给我一巴掌说,‘臭小子,你把我唬上了,原来你比我小好多’。”
做《我这一辈子》的时候,方旭正为老舍的版权犯难,突然想起斯琴高娃与舒家的私交甚笃,就给她打了电话。结果大姐不仅积极促成,还担任顾问,不久前“老舍三部曲”在上海演出,大姐又是连着把三部戏看了一遍,过后又给方旭提出不少建议。“大姐的那种胸怀和气场是中国女演员里少有的”。方旭透露,自己一直有个想法,帮斯琴高娃量身打造一部话剧;前些年大姐因为拍《成吉思汗》受过伤,身体状况不太允许登上剧场,但这一两年已有了好转。也许,这个想法很快就可以成为现实。
将传统文化融入戏剧
方旭从十多年前开始钟情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茶道、书画等领域都颇有涉猎,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戏剧创作。他曾创作过将茶道、古琴、话剧表演融为一体的试验戏剧《看茶》,曾将庄子传记改编成古装戏剧《庄谁是谁》,今年又计划将中医学搬上舞台,把畅销书《人体使用手册》改编成独角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