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演出

《贾宝玉》北京巡演收官 观众反响两极分化明显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5-02 11:25:31 | 文章来源: 搜狐娱乐

《贾宝玉》北京巡演收官 观众反响两极分化明显

4月29日-5月1日,由林奕华执导、何韵诗主演的舞台剧《贾宝玉》在北展剧场完成了巡演北京站的4场演出。该剧总长近4个小时,散戏已是夜里11点半,如此“超长”在北京的戏剧舞台上也是绝无仅有。尽管由于时间问题,演出期间不断有观众离席,但在谢幕时分《贾宝玉》仍然赢得了全场起立鼓掌的礼遇。演出结束后,《贾宝玉》在网络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从观众反响来看,两极分化颇为明显。

改编:《红楼梦》的一种现代解读

舞台剧《贾宝玉》改编自《红楼梦》,故事主要情节与人物关系也与原著基本吻合。《贾宝玉》全剧以宝玉死后还魂,重访大观园为主线展开故事。在人世间经历一遭的宝玉返回太虚幻境,却因对二十年诸种经历都“记不起”而无法释怀,为了真正的“放下”,宝玉请求警幻仙姑让他重回大观园,由此重历了“黛玉进府”、“金玉姻缘”、“读西厢”、“解花签”等一系列前尘往事。如此说来,《贾宝玉》既是对《红楼梦》的一种续写,同时也是抽离出故事,从现代人的视角重新解读了这部经典名著。舞台被设计成一个废旧的大仓库,舞台时空空旷深远、亦真亦幻,从而带给戏剧更多空间与想象力。这次重游故地的贾宝玉已不再是原著中那个懵懂无知的少年,他洞悉了未来,知晓每个人即将面临的悲剧命运,因而他的思考方式、心情体会,都与原著中的贾宝玉大不相同。

在剧本改编上,《贾宝玉》采用了六十年代王文娟与徐玉兰越剧版《红楼梦》的结构,从原著中选取二十个片段重新结构,在故事编排上走了一条“捷径”。有了越剧版的情节基础,《贾宝玉》对古老的《红楼梦》进行了新的思考。导演林奕华曾说,《贾宝玉》是我们每个人经历成长和了悟的旅程,因而有了“Awakening”(悟)这个意味深长的英译名。提取“悟”作为全剧的主题,凸显了《贾宝玉》一剧的现代性思维,许多观众耳熟能详的情节都被重新书写,如在“宝玉被笞”的一场中,贾政一改原著中“伪君子”的形象,与儿子宝玉的一段对话言辞恳切,令人唏嘘不已。而在“大婚”的段落,则更为颠覆,宝玉凭自己的记忆知道新娘是宝钗,但当掀开盖头时却发现真的是黛玉,然而宝玉却拒绝同黛玉结婚,而是让黛玉还尽眼泪再去天上与神瑛侍者相会。

导演:风格似《包法利夫人们》

与林奕华以往的风格一样,剧中的贾宝玉和十二金钗都身着现代装,何韵诗以短发、斗篷、黑靴的利落造型亮相,十二金钗则清一色干练的职业装、高跟鞋登台,演员口中还不时冒出英文、日文、韩文与普通话混杂。借古典名著的外衣,融入时下都市的娱乐元素,与城市人孤独、欲望等议题对话,是林奕华标志性的导演手法,《贾宝玉》也不外乎如是。在此之前,林奕华已有《半生缘》(与国家话剧院合作)、《包法利夫人们——名媛的美丽与哀愁》、《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男人与女人之战争与和平》、《命运建筑师之远大前程》、《红娘的异想世界之在西厢》六部戏在北京演出过,所以首都的戏剧观众对林奕华并不陌生。此次《贾宝玉》与2007年来京演出的《包法利夫人们》较为相似,前半程嬉笑歪解的闹剧风格,后半程繁华落尽,回归严肃的主题。

歌舞是林奕华戏剧的一大利器,总能为他的戏添色不少,《贾宝玉》中何韵诗展现了她作为歌手的歌唱实力,包括早前在网络曝光的热门主题曲《痴情司》之外,何韵诗在现场还演唱了《茫茫》、《花辞》、《抛砖引玉》等共七首原创歌曲。在林奕华过往的作品中,歌舞与戏剧的穿插都能恰到好处,为戏“点睛”的同时不喧宾夺主。但《贾宝玉》中何韵诗的歌却着实成了一把“双刃剑”,美则美矣,与剧情的衔接却稍显突兀,一首歌完整唱下来的两三分钟时间都成了何韵诗的show time,十二金钗则完全沦为“伴舞”。此外,在何韵诗演唱时,舞美、多媒体也极尽华丽之能事,让人一个恍惚,以为来北展听了一场以“红楼梦”为主题的何韵诗演唱会(北展剧场常作为举办演唱会的场所)。

演员:全情投入泪洒舞台

作为《贾宝玉》的绝对主角,何韵诗在剧中的表现令人耳目一新,前半场她演出了宝玉的天真烂漫,活泼俏皮,后半场随着剧情的推进更加渐入佳境,宝玉的痴情,面对命运的无力与最后的了悟,都被何韵诗诠释得入木三分,在实力强劲的“十二金钗”面前,何韵诗尽管演技稍显稚嫩,也没有很多舞台剧经验,却能以她独有的真实和略带拙朴的表演叩开了观众的心。

除了何韵诗外,出演“十二金钗”的12名女演员都是从去年“非常林奕华”在港台两地演员甄选中脱颖而出,才获得出演该剧的机会,12名女演员大都是名校表演科班毕业,且有着丰富的舞台剧经验,其中周姮吟、赵逸岚、杨芷璎、叶丽嘉四位此前曾与林奕华有过合作,另外八位演员都是首次与导演林奕华合作。“十二金钗”在剧中没有固定的角色,时常是多位演员共同演绎一个角色,难度颇大。“全女班”的演出展现了演员们出色的舞台掌控力,坐在前排的观众会发现演员因全情投入而泪洒舞台。

观众:反响两极众说纷纭

《贾宝玉》北京站首演后,招致了相当的争议,观众反响两极分化较明显。喜欢这部戏的观众认为,《贾宝玉》从故事、导演、演员、舞美和音乐都赏心悦目,勾起了他们阅读《红楼梦》的美好回忆。有观众评论道:12岁第一次读《红楼梦》,至今也读完四遍,看《贾宝玉》的每个片段都不禁让我回忆起在不同年龄时读到那个情节的感受与体会,然后在这4个小时里笑着流泪。但也有观众表示,《贾宝玉》中所有引发思考的部分都源自于《红楼梦》原著,而非眼前这部《贾宝玉》,戏里充斥过多的是编导一厢情愿的读解,因而该剧基本可看作是一部用舞台剧书写的《红楼梦》读后感,这些观众对林奕华所谓的“解构经典”也并不买账。

此外,对于那些没有读过《红楼梦》的观众来说,《贾宝玉》快节奏的台词、大段的内心独白、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场景转换对他们或许也是个挑战,剧中的现代性解读也是建立在观众对《红楼梦》故事有相当的了解的前提下才能“跟得上”剧情,否则一不留神,很容易看得“云里雾里”、“睡过去好几觉”。

不论如何,《贾宝玉》都不失为一部制作精良的诚意之作。以经典的《红楼梦》为素材再创作,一方面可以借力经典,引人关注;另一方面也会无可避免地招致巨大争议,毕竟《红楼梦》在多数人心中的地位无可撼动,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贾宝玉。北京站之后,《贾宝玉》还将于本月在武汉、兰州、重庆和深圳四个城市进行巡演,相信该剧还将引发更多精彩有价值的观想与评论。(撰文/陈然李妍)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