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演出

连丽如:我只为评书而生 京剧与评书分不开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2-13 13:48:18 | 文章来源: 京华时报

2月24日至26日,由京剧名家于魁智、李胜素、孟广禄、陈少云、杨赤以及评书表演艺术家连丽如等共同主演的《听书·看戏·品三国之赤壁之战》将在长安大戏院上演。上周一,70岁高龄的连派评书传人连丽如做客京华茶馆。谈到这次京剧和评书的跨界混搭演出,连丽如坦言难度不小,不仅要串联起京剧故事,还得要评说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是非曲直。此外,连丽如谈得最多的就是评书艺术的传承,她要专心带徒弟把评书传下去。

谈演出

现场串评京剧有难度

对于京剧和评书跨界混搭的演出方式,连丽如并不陌生。早在上世纪60年代,连丽如就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张慧老师做过一次评书讲解京剧的《三打祝家庄》。她说:“1981年我到哈尔滨电台录《东汉演义》时也做过《赤壁》,就是按照马连良、谭富英、袁世海、萧长华老师那个电影版来弄的。1992年年底,我跟北京电视台合作过《听书看戏话三国》跟这次在长安的演出就更相似,主要形式是每集以重要的唱段为主,配以两三段评书。”

虽然在广播电视中都讲解过京剧,但在现场面对观众串评京剧,连丽如还是头一次。她说:“这个《赤壁》上下两部不到五个小时,京剧占四个小时,评书部分不到一个小时,要把整个《赤壁》串联起来可不容易,要把握好语言的速度,把故事讲清楚,还得要评说历史。”连丽如强调“评书,重评才叫评书”,她在现场不仅要串联好京剧故事,还要评说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是非曲直,同时讲一些戏曲掌故、京剧流派的特点等,这也是连派《三国》的一个特点。此外,现场发挥也很难。她说:“现场说评书跟解说足球比赛很像,得跟着剧情来。”

连丽如从17岁开始学说《三国》,一直说到现在70岁,父亲连阔如原来收集的三国书籍就有40多个版本。按常理说,连丽如现在说《三国》可以信手拈来,但她称现在还是会通宵研究《三国演义》,因为观众的欣赏角度也在发生变化。连丽如说:“京剧听轴,评书听扣,要想在这几分钟内又得讲清故事,又要埋下伏笔是很难的,孟广禄他们只要把经典唱段唱好了观众就给好,但我们评书不行啊,不能寒碜了,寒碜了就丢人了。”

连派评书离不开京剧

“有一次戏曲理论家、评论家刘乃崇问我,连派评书的精气神是什么?我说连派评书的精气神就是对书本身和书中人物的理解,还要把京剧演员表演的精华融入到说书表演中,把内在感情跟京剧演员的唱念做打结合在一起。”在连丽如看来,连派评书跟京剧是分不开的。她说:“我是听京剧长大的,我父亲其实就是个戏曲导演,他给很多班社说书,也给王永昌说连台本的《水浒》,原来很多老的京剧艺术家都听书。”

这次跟众多京剧名家合演《赤壁之战》,也勾起连丽如不少回忆,其父连阔如跟很多老一辈京剧艺术家都是好友,与金少山、叶盛兰比邻而居。她说:“我第一次知道《夜深沉》这个曲牌就是跟父亲去听马连良先生的《击鼓骂曹》,我父亲跟郝寿臣先生是70多年的交情,他说‘鲁智深’也得唱,唱起来整个就是一郝派花脸,郝寿臣就在台下哈哈一笑。”连丽如表示,这个《赤壁》集中了很多京剧流派大师的心血,“马连良把诸葛亮演活了,袁世海把曹操演活了,萧长华把蒋干演活了”。

连丽如现在有个女学生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工作,她就建议学生去中国戏曲学院学习京剧。她说:“现在她已经学了《伍子胥》《梅龙镇》,最起码知道髯口该怎么捋了。”连丽如称评书表演也讲究唱念做打,“我们的穿着跟京剧在戏台上一样,都是明装,比如说《三国》时,周瑜两手一捋翎子,你得知道翎子在哪,要不做出来样子不美,所以说我们连派的评书是离不开京剧的。”

■谈丈夫

下辈子还要嫁给他

采访当天,连丽如带了一本她和丈夫贾建国合著的自传《我为评书生》。连丽如称这部书很耐读,“都是真人、真事、真情,也能让人们看到那段历史。”在书中,两位老人记录一段值得品读的艺术人生。贾建国论资历比连丽如要老,他6岁便登台说相声,还弹得一手好三弦,以前在艺校还做过连丽如的“老师”,后来为了专心扶持连丽如的评书艺术,便远离舞台。

谈起丈夫贾建国,连丽如赞不绝口。她说:“我现在离开老伴儿根本就不行,在这本书的后记里,我对丈夫说,我下辈子还要嫁给你,这一句话就包括了所有,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天。”前不久,在连丽如新书发布会上,谭元寿、姜昆、李金斗等很多圈中好友到场祝贺,她说:“李金斗比较了解我们,他说‘你们都说连老师怎么样,我得给贾老师鞠一躬’。后来我就对老伴儿说‘下辈子还要嫁给你’,贾建国反倒接了一包袱说,娶你我可得考虑考虑,太累,老得有事干。”

谈传承

人品和资质要俱佳

做客茶馆的两个多小时中,连丽如除了谈这次演出,说得最多的就是评书艺术的传承。她说:“评书很可爱,它是最能让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口头文学艺术形式。”虽然声名在外,但直到2007年她才正式收徒,除了李菁和王玥波两个义子,她只收了四个徒弟。她说:“收徒弟必须得负责任,按我们的行话讲不负责任,就是误人子弟。师傅不能耽误徒弟,还得带徒弟吃饭。”连丽如说父亲一生没有收过徒弟,就是把人品看得最重要。

资质和人品是连丽如收徒的两个标准。她说:“这个学生资质够不够,学习艺术得有天赋,还要有应变能力、语言能力。还有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人品,他酷爱不酷爱评书,还有他学评书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只是去挣钱,对不起,我不收。”连丽如坦言,自己说了一辈子书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把评书传承下去,“熬了这么多年,我一年的演出费可能也不如大明星一次出场费多,但我追求的是艺术。我必须得把评书传承下去,你有多少房子,不就多一个睡觉的地儿吗?”

说起现在的几个徒弟,连丽如称要因材施教,“王玥波、李菁从小说相声说得多,从单口相声过渡到评书得有一个过程,我的大徒弟吴荻是当老师的,从老师到演员又是一个方法,我的三徒弟贾林是学戏曲的,还是南方孩子,每个人的教法都不一样”。现在连丽如带着学生们在北京三个书馆说书,每周都有演出,分别是宣南书馆、崇文书馆和东城书馆。

谈书馆

评书一定要听现场

古稀之年的连丽如现在还坚持到书馆演出,对于书馆,她有一种难舍的情结。她说:“评书一定要现场听,我跟很多朋友说过,你在电视台上、广播里听书,根本就是没听过评书,评书的魅力都在书馆里。”连丽如表示,现场评书是不能断档的,现在坚持到书馆说书,不仅是为了带徒弟,还为了培养年轻观众,“现在书馆里听书的大多是年轻观众,每周都来,有时来不了,我还打电话问是怎么回事。”

几次出国的经历也让连丽如更加确信现场评书的魅力。她说:“2002年我去美国的哈佛大学演出,那时正好是汉语热,很多学生来听。他们可能一句中国话都听不懂,但评书是说中有唱,评书中抑扬顿挫的语言是有音符的。因此我常说,评书是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口头文学艺术形式。”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