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宋庆龄》在天桥剧场上演。本报记者 方非摄
本报记者 李红艳
套用罗西尼歌剧《塞尔维亚的理发师》里的著名称谓,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成了“城里的大忙人”。今年以来,他除了要参演众多的国外歌剧,在《太阳雪》、《永不消逝的电波》、《野火春风斗古城》、《我心飞翔》等一水儿“中国制造”的原创歌剧中,也都看得到他的身影。“演出邀约纷至沓来,我真是分身乏术。”他笑说。
像戴玉强一样忙碌着的歌唱家,其实还有很多。在一股中国歌剧热潮的吸引下,不仅一些长年在海外游走的中国音乐人纷纷回归,就连国外的歌唱家们,也在纷纷争抢“中国机会”。
井喷:中国歌剧让老外“眼红”
即使是普通观众,也能够感受到中国歌剧市场的火热态势。
“歌剧一直曲高和寡,但不知怎么的,今年一下子好像就从冷门变成了热门,演出多了,媒体的报道也多了,人们谈的似乎也多了。”从事工业设计工作的观众王先生说,自己以前偶尔会到剧场听听古典音乐,但几乎从来没看过歌剧;可是就在今年,他却破天荒地接连看了两部歌剧。
国家大剧院一直是中国歌剧市场的“超级大户”。今年年内,大剧院引进和自制的歌剧演出剧目就有20个之多,共计演出88场。如此庞大的演出和制作体量,让国内外的音乐界人士为之惊叹。“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意识到应该自己掏钱买票了。中国歌剧不断制造的惊喜及创作演出的繁荣态势,让外国人看了都很眼红。”戴玉强说。
外国人也许真的“眼红”了。
去年底,美国《纽约时报》就曾刊发了一篇题为《西方歌剧在中国进入繁荣时代》的文章。文中称:“近些年,中国的繁华都市和若干小城市建造起了许多壮观的歌剧院……政府有着成为全球文化大国的决心,各个音乐学院有着层出不穷的人才,还有急于了解歌剧的年轻观众,最终这些优势都将使中国成为一个歌剧大国。”
原创:重大主题激发创作使命
在层出不穷的歌剧演出中,本土原创歌剧的发展势头尤其引人注目。据粗略统计,今年年内上演或立项启动、投入创作的中国原创歌剧,已经多达20余部。
“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总会激发出艺术家高度的使命感和高涨的创作欲。无论集体意识,无论个体自觉,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紧紧聚焦重大题材,紧紧抓住最佳机遇。”歌剧评论家陈志音这样看待原创歌剧兴起的原因。
在她看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这两个特殊的纪念契机,无形中为2011年中国原创歌剧的突飞猛进打下了底色。今年诞生的20余部原创歌剧新作中,围绕这两大主题的剧目约占一半,其中仅描写孙中山与宋庆龄生平的作品就有四部,分别是香港的《中山逸仙》、北京的《宋庆龄》、江苏的《孙中山与宋庆龄》、广东的《洒向人间都是爱》。
昨晚在天桥剧场上演的《宋庆龄》,由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创作,此外他们还将推出歌剧《钱学森》。“对于这些最值得敬仰尊重的伟人,如果歌剧舞台缺少了他们的形象,那就等于失去了艺术应有的分量。”该院院长金曼说。
机遇:来中国开启新的前途
中国歌剧市场的新兴态势,吸引了不少国外歌剧演员前来淘金。
今年8月,从美国归来的著名歌唱家田浩江发起了一个名为“I SING BEIJING”的国际青年声乐家汉语歌唱计划,邀请国外歌唱家来京培训汉语,并训练中国歌剧的表演。按照安排,参与培训的外国演员要演唱《黄河颂》、《智取威虎山》、《原野》、《夫妻识字》、《我爱你,中国》等中国现代歌剧选段和艺术歌曲。
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培训计划得到了外国同行的热烈响应。仅在美国纽约、洛杉矶等地,就有大约200名青年声乐演员参加试演选拔,最终有20名胜出者如愿来到了北京。
为了加盟这个计划,32岁的美国歌手朱丽叶·彼得勒斯愣是忍痛把两岁大的孩子留在家里,只身赴京培训。因为在她看来,如果能够来中国演出,“可能就是在世界的另一边开启新的职业生涯的机遇”。另外一位来自夏威夷的歌手,来到北京后的感触则是:“在中国,你会惊讶地发现,这是个极大的机遇——新的歌剧能量就在这里。”
记者手记
中国歌剧春天在哪里?
歌剧演出井喷了,歌剧创作增多了,歌剧氛围浓郁了,观众肯为歌剧买票了……那么,歌剧在中国的发展,是否真如国外媒体所言,进入了繁荣时代?
其实,衡量繁荣与否,还有一个不能绕过去的要素,那就是剧作水准。而这恰恰是现阶段中国原创歌剧发展最大的软肋。纵观国内的原创歌剧新作,虽然数量不少,但有艺术质量的实在是凤毛麟角。特别是在艺术风格的取向上,国内的歌剧创作仍处在彷徨阶段。著名音乐评论家居其宏就认为,“繁荣”还远远谈不上,“音乐性、戏剧性完美统一才是好歌剧。在数量增长的同时,国内歌剧一定要注意质的提高。”
就世界影响力来说,中国原创歌剧目前也还处在艰难求索阶段。今年4月,由北京国际音乐节委约美籍华裔作曲家周龙创作的歌剧《白蛇传》捧回了国际性大奖——第95届普利策音乐奖。这是华人作曲家首次获得该奖,被业界评价为“踏入国际歌剧创作轨道的第一步”。
然而,一个周龙,着实形单影只,一如现阶段中国歌剧市场的活跃,也只是悠久歌剧史的一个小逗点。歌剧评论家陈志音说得好:在国际歌剧舞台,“MADE IN CHINA”是那么落寞寂寥。2011年这20余部原创歌剧,在普通观众心里得到认同引发共鸣的占多大百分比?在首轮演出之后还有机会继续复演的占多大百分比?她心里充盈着太多问号。
所以,仅凭数量上的繁荣就欢呼喝彩,真的为时过早。倘若未来,这20余部中国原创歌剧有几部能在世界各大歌剧院演出季常演不衰,那时节也许才是中国歌剧真正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