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演出

爱丁堡响起京腔《哈姆雷特》中国元素铺满舞台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8-25 10:40:38 | 文章来源: 新京报

京剧版《哈姆雷特》在爱丁堡引起观众共鸣。

京剧版《哈姆雷特》在爱丁堡引起观众共鸣。 爱丁堡艺术节供图

“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8月19日至21日,如果莎士比亚也在爱丁堡节日剧场内,上海京剧院演绎的朱生豪译版《王子复仇记》,会令他看到一个披挂着中国戏剧传统的“疯王子”。这是2011年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的“聚焦亚洲”其中一台重头戏。8月12日至9月4日,自1947年创办以来的艺术节,将舞台第一次让给了来自远东的陌生人。与此同时,历史悠久的爱丁堡国际读书节也同时奏响中国声音。

爱丁堡响起京腔《哈姆雷特》

舞台上铺满了各书法体的“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京剧版《哈姆雷特》由石玉昆执导,编剧冯钢将故事背景从丹麦搬到了虚构的赤城国,傅希如饰演的王子改名为“子丹”,“奥菲莉亚”则变成了“殷缡”。剧中删去了多条副线,只留下了“王子复仇”的主线。全剧为唱、念、做、打保留了充分的空间,同时也保留了王子独白“To be or not to be”,当时引起了观众席上一阵会心的骚动。

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总监乔纳森·弥尔斯罗列出剧中看点包括“华美服饰、杂技、功夫与中国民族音乐”,英国媒体则以“成龙式《哈姆雷特》”为标题宣传该剧。最后一场虽然安排在周日下午演出,但观众席上不乏结伴同来的青少年。开场前5分钟,剧场门外还有“黄牛党”叫卖。虽然演出前有观众向记者表示估计接受本国戏剧经典如此大的颠覆性改动“颇有难度”,演出中途也有观众离场。但终场“子丹”谢幕时,场内响起了夹杂喝彩的掌声。

今年爱丁堡艺术节的主题为“聚焦亚洲”。此前,中国吉他演奏家杨雪霏古典吉他版本的《梁祝》和中国国家芭蕾舞团的《牡丹亭》也在爱丁堡艺术节获得观众的热烈反响。

《赛珍珠在中国》获不列颠最古老文学奖

不列颠最古老的文学奖———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在爱丁堡国际读书节上颁出,英国女作家希拉里·斯波林的著作《埋骨:赛珍珠在中国》获得最佳传记奖,小说奖得主则由以越战为背景的《吃荷花的人们》获得。

《埋骨》一书今年1月已出版中译本。刚从中国推广该书归来的斯波林颁奖时表示,她所接触到的中国大学生对于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了解得并不多,令人惊讶。

希拉里自称是个中国迷,向往能像赛珍珠那样“像一个中国本地人一样去感受、说话与写作”。而这也是她选择了该素材创作的原因:“赛珍珠的写作帮助西方消除了一部分对于中国的固有成见”。而由爱丁堡大学英语文学系担当的评审团则认为,希拉里的传记为两种文化搭了一座真正的桥梁,她通过写一位美国女子与一家人在中国的生活,向西方铺展了20世纪初中国乡村的真实生活。

村上春树舞台剧世界首演

8月20日至24日,纽约电影导演史蒂芬·厄恩哈特以日裔演员领衔的多媒体超现实舞台剧《发条鸟年代记》上演,这是这一“纽约版”村上春树小说舞台剧的全球首演,为今年艺术节“东西方相遇”的主题再添一笔浓墨。

与其他亚洲剧目取材经典不同,《发条鸟年代记》是今年爱丁堡艺术节上少见的亚洲“写实”戏。但“村上迷”厄恩哈特用上木偶与真人演员交替、“蒙太奇”切换场景以及多镜像折射的手法,在短短两小时中保留了原著的超现实与跳跃感。

为完成该剧的制作,厄恩哈特前后用了7年,包括到日本去约见村上春树,及拍摄纪录片在剧场上做投影。而最后他将长达20小时的纪录片剪成了几分钟的短片播放。剧中还保留了其中一个角色对南京大屠杀的忏悔独白。

本报特约记者张璐诗(发自爱丁堡)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