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热爱戏剧的观众最近发现,这段时间,上海的话剧票有些紧俏。从前不久创作的新剧《杀戮之神》到复排的《求证》,从前晚刚刚首演的《奥里安娜》到正在排练中的《死亡陷阱》,大部分场次都一票难求。上海现代人剧社正在上映的新剧《自杀俱乐部》在未做任何宣传的情况下,提前两个星期售罄。这也让做戏剧多年的现代人剧社负责人张余感到十分意外。
事实上,所有这些热卖的剧目都是西方当代经典,或是普利策托尼奖的获奖剧目,或是西方畅销小说改编而成,它们无一例外都是在伦敦西区或百老汇热演的最新经典。早报记者了解到,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上海的戏剧市场就显现出“外热内冷”的局面。一面是当代翻译剧受市场热捧,另一面则是原创作品质量、票房都大幅下滑,甚至数量也开始呈现出减少的趋势。
当代翻译剧受热捧
这些年,上海话剧的国际视野越来越开阔。最新的普利策托尼奖的获奖剧目、最热门的西区百老汇新剧,几乎都被上海一网打尽。今年上半年,上海最大的两个戏剧制作单位,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和上海现代人剧社,演出剧目中的一半都是国外翻译剧。这其中,除了持续热演的悬疑剧和惊悚剧,大部分都是带有思辨色彩的西方当代作品。一些北京的戏剧工作者甚至感慨,来上海一趟,能一下子把好多百老汇的获奖剧目看一遍。
数量多的同时,这些翻译剧的票房也出人意料的好。此前的《杀戮之神》和《求证》,都是非常严肃的戏剧题材,也没有明星演员,但出票的速度让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工作人员都感到惊讶。“有一天一看票房,后面两周竟然都全满。单位的其他工作人员来看演出,只能站在操控台上。”
更有文化含量的西方经典剧逐渐受到了青睐,在戏剧从业者看来,这是上海话剧观众经过多年培养,开始逐渐走向理性和成熟的标志。
“一方面是因为演出的剧目都是经过挑选,剧本质量有保证的经典剧目;另外一方面这些剧目对表演、舞台风格都有更高的要求,不像一些白领搞笑剧只要宜家买套家具就能演,所以观众看戏多了,自然就会挑这些更有艺术含量的作品看。”张余说。加之上海很早就有引进国外翻译剧的传统,而且演剧风格也更接近当代审美,所以“翻译剧”的复苏,其实并非偶然。
上海原创话剧缺环境
翻译剧势头正火,原创剧却江河日下。上海演出市场的票务系统显示,在各种经典翻译剧的“围剿”下,原创戏剧几乎一败涂地。大部分戏都票房惨淡,前两年还热门的白领情感题材和搞笑题材无一例外。
但这样的惨败在业内人士看来是必然的。原创参与者的稀少,导致剧本质量实在难以保证。在本月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委会的剧本讨论会上,十二个剧本中,只有一个是原创。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副总经理喻荣军因此感慨,英国皇家宫廷剧院每年能收到3000多个原创剧本,而相形之下,我们的原创力如此薄弱!他呼吁:“希望更多的人与写剧本发生关系!”
张余则表示,现在购买一个翻译剧剧本的成本并不高,而要找人写原创剧本的成本也不低,质量却实在难以保证。在现在翻译剧市场大好的情况下,原创话剧更是要敲响警钟。“国内这两年排了这么多原创音乐剧,但真正能演200场的却还是《妈妈咪呀!》我们真的要好好学习国外的戏剧创作,包括他们的政策环境。未来的上海话剧市场,不见得都是翻译剧吧。”
相形之下,北京这两年涌现的原创作品和新生人才却颇有源源不断之势,虽然质量也同样参差不齐,但却有一种强大的集体原创氛围。对此,一个常年来往北京和上海的独立话剧演员说,要做出一个好的作品,真的要花很多心血和努力。而写话剧剧本真的赚不了什么钱。在这方面,北京可以一起抱团取暖的年轻人很多,大家什么都没有,于是可以一起为理想努力。但在上海,无论编导还是演员,生存的压力似乎更大些。
一直致力于做原创作品的上海年轻导演何念表示,“我们支持原创,但现在的环境下,原创真的不容易,需要各方面提供扶持原创的政策和计划,不然,要出好的作品是难上加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