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中国话剧的研究在意大利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不过近年来,已有一些意大利的文教机构和汉学家开始关注这一方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中国话剧在异国他乡渐渐开始找到知音。
那不勒斯曾是欧洲历史上最重要、最繁华的城市之一。1724年,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从中国带回了4名学生,随后在那不勒斯创建了中国学院,致力于培养未来的中国神父。他绝对不会想到,几百年后,由中国学院发展而来的那不勒斯国立东方大学成了欧洲最悠久的汉学研究机构之一,每年有三四百名意大利年轻人怀着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在这里踏上学习中文的道路。他也绝不会想到,自己的后代弟子们在那不勒斯耕耘着一块中国话剧的试验田。
世界上许多大学都将排演戏剧作为语言教学的重要手段,在那不勒斯国立东方大学里就活跃着一个中国话剧工作坊。在玛丽娅·克里斯蒂娜·比绍达教授的指导下,每年都有许多学习中文和热爱中国文化的意大利学生选择中国话剧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他们常常挑选某个话剧剧本翻译成意大利文,然后结合国内外的剧评做出进一步的分析。经过长期的积累,至今已有60多个剧本被翻译成意大利文并即将汇编出版,这将使意大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话剧的不同流派和发展情况。
工作坊的负责人洛伦佐·蒙达尼尼从小对中国怀有深厚的感情,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曾随家人来到北京,亲眼目睹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他把西方的导演技巧精湛地融入到中国当代话剧中,以西方人的角度诠释东方话剧,每次演出都给人以惊喜,在当地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通过参与中国话剧工作坊的活动,爱好中国话剧的意大利学生也越来越多,甚至让一些生活在这里的华侨感到意外。
在一部话剧的排演过程中,一般有20名到25名学生参加,意大利学生在这里不是学习如何成为专业演员,而是学习中国戏剧艺术的基础知识,包括呼吸、发声、形体等。参演的意大利学生们通过演出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他们的中文水平也更上一层楼。而为了保证演员的中文发音准确,东方大学的中文老师也进行了大量的正音工作。
在话剧剧本的选取上,工作坊主要选择一些中国实验戏剧作品,因为这些剧本中含有西方文化的元素,更易于西方观众接受。另一个问题就是对剧本的改编。大部分意大利观众不了解中国的现状,他们的口味与中国观众不同,戏剧理念更是相距甚远,因此,让他们理解剧中台词并非易事。工作坊在不改变原作原意的情况下,改编一些话剧剧本,如:在与意大利国情相似的地方,导演会加入意大利的背景音乐,演员交叉使用汉语和意大利语两种语言。《坏话一条街》便保留了一些中文的童谣、歇后语,另一些则以含义相同的意大利俗语表达,演出中还有意掺入那不勒斯方言、俚语,意大利观众从北京的胡同中找到了与那不勒斯小巷相似的地方。
那不勒斯是意大利外国移民聚居的主要地区之一,中国移民如何融入意大利社会始终是当地面临的问题之一。工作坊上演的中国话剧无疑是跨越文化差异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前来看戏的观众中,不仅有意大利人,还有许多当地华侨。演出前,观众们会得到一个小册子,上面介绍剧作家、剧情以及与剧情相关的背景资料。演出中,当演员们说中文台词时,舞台深处的大屏幕上同步进行意大利语翻译,方便不懂中文的意大利观众理解剧情。
2011年是意大利中国文化年,众多文化交流项目使意大利民众亲身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目前,中国话剧工作坊不仅在学界颇有名气,而且在意大利国内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这片异国的土地上,当一群金发碧眼的话剧爱好者以他们的执着演绎着中国当代的话剧作品,当这些年轻人用中文大声朗诵着“阳光穿过你,却改变了自己的方向”时,我们是不是也被深深地感动了?(李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