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老腔
中间美术馆“是真的吗——吴啸海个展”
2011年7月15日,由中间美术馆和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举办的“原生态戏剧对话学院艺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华州老腔、皮影走进北京中间建筑艺术园区”活动在西山脚下的中间建筑艺术园区上演,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学院派艺术家用作品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对话。
华县老腔是国家第一批文化遗产,曲调高亢激昂,富于变化,有着三千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著名戏剧导演林兆华和电影导演张艺谋在其创作中都曾多次使用华县老腔艺术渲染情绪,增强艺术效果。而被誉为“中华戏曲之父”的碗碗腔皮影是华县皮影的代表,唱腔婉转清新,表演文武双全,可谓是“一口唱尽千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中间建筑艺术园区围绕中间美术馆这一核心,以艺术家工作室的形式聚集了一批中国当代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已经日益发展成为北京重要的文化艺术区。下午,老腔皮影艺术家来到中间美术馆,参观这里正在展出的“是真的吗——吴啸海个展”。作为中央美院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吴啸海此次的创作突破了学院绘画的藩篱,深入民间与手工艺人合作,并大量借用了戏剧舞台的造型元素,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跨界创作。吴啸海的作品提供给了这些来自民间的戏曲艺术家们一种完全新鲜但又夹杂些熟悉感的体验。随后,戏曲艺术家们参观了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王克举、阎平教授的画室。坐在王克举老师绘制的桃花源前,皮影戏老艺人操起月琴唱起《桃园借水》,缠绵的唱腔絮絮道出“人面不知何处去”的惆怅。还沉浸在曲终愁未了的余绪中,高亢的老腔又立刻将大家带进了“桃花依旧笑春风”的热闹,与画中浓艳、跳跃的色彩交相辉映,引得画家快门不断、掌声不息。
“伙计们,啊——都来啦,啊——操起家伙……”晚上七点半,在船工号子般嘹亮豪迈的“拉波”中,好戏开演。表演曲目既有传统的《唐王写降文》,又有新编的《白鹿原序曲》,既有细腻的文戏《卖杂货》,又有跌宕的武戏《劈山救母》……台上的热情迅速感染了台下的近二百名观众,叫好声此起彼伏,高潮连连。还有不少观众好奇地跑到台前幕后,近距离观看艺术家的演出,过足了瘾。
中间美术馆作为一家当代美术馆,为什么会将目光投向传统艺术呢?当我们纷纷用“拯救”的态度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这些传统艺术用自身的魅力证明了它们的生命力,三千年的发展史中,它们从未离开孕育、滋养自己的土地,这些活生生的传统艺术沉积了足够的能量,无惧与当代艺术碰撞,而这样的碰撞激发的火花无疑是灿烂的。自五四以来的中国,人人都谈中西方文化交流,但事实上,我们对待传统的态度常常在“全盘摒弃”和“盲目推崇”这两个极端之间奔突,预设了交流的不可能,忽视了碰撞的成果,中间美术馆举办这样的活动,正是希望为交流与合作提供更大的空间。
北京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孟海东、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理事长乔申乾对此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中间美术馆参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重要意义。
近九点,已到预定演出结束时间,但是现场气氛依然热烈,应观众要求,演出一再延长,直到九点半才结束。
华州皮影演出幕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