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演出

揭秘大剧院艺术生产 目的是让更多的人走进剧场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6-24 17:18:50 | 文章来源: 搜狐娱乐

国家大剧院(资料图)

国家大剧院(资料图)

剧目生产,国际经验与水准

——专访国家大剧院副院长邓一江

张薇:长久以来,传统的剧院除非依托院团才会有属于自己的剧目,像大剧院这样没有院团依托却每年有固定剧目制作和生产计划的剧院过去在北京是没有的,即使在全国也很少有。

邓一江:国家大剧院是一个标志性的剧院,从剧场体量来说,我们有4个剧场,它的经营需要数量庞大的剧目支撑,每年差不多800多场演出,就需要有200多台剧目。从全国来看,200多台剧目在数量上实际是有的,但是我们引进剧目来演出,还必须考虑艺术质量和市场,否则我们的艺术水准难以保证,还要做赔本买卖。那么很明显,我们不可能靠出租剧场来经营,就必须运作自己的剧目。3年的实践证明我们的方向是对的。现在自制和原创剧目已经成为国家大剧院6个具有品牌特色的经营项目之一。

张薇:现在国家大剧院是否每年都有相对固定的剧目制作和生产计划?大概每年有多少部?

邓一江:我们从2008年开始尝试自制和原创剧目。头两年数量是一个逐步递增的状态,到今年开始基本保持平稳,现在每年的计划是5到6部剧目,保证一到两部原创剧,4到5部自制剧。重新制作或者原创,特别是原创,难度很高,它要从挑选剧本开始,好剧本是可遇不可求的,还要考虑市场需求,无法大规模量化生产。这3年多,我们已经储备了19部作品,明年我们会加大已有作品的复排力度,加上复排的剧目,明年一共可以有十几部自己品牌的剧目演出,这样的制作量在国际上都是很少有的,所以目前我们要在保证制作质量和市场的前提下,稳定每年的原创和自制数量。

张薇:从目前已完成的剧目来看,大剧院自制和原创剧的制作生产模式主要分为哪几种?

邓一江:以歌剧的制作和生产为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西洋歌剧经典的新制作;二是本土题材的新创作。而前者大体上分为三种:第一种就像《图兰朵》,引进国外版权,邀请国内艺术家进行国际合作;第二种是与国际知名歌剧院合作,如2009年与意大利帕尔玛歌剧院联合制作的歌剧《弄臣》,与挪威国家歌剧院和香港歌剧院联合制作的《魔笛》,双方共享版权;第三种就是整合国内外优秀表演艺术资源,完全打造自己风格和版权的歌剧作品,如《卡门》《茶花女》《爱之甘醇》《托斯卡》都属此类。至于本土题材歌剧的新创作,则是从《西施》开始,然后又创作了《山村女教师》以及马上上演的《赵氏孤儿》。当然,随着制作品牌市场的逐步打开,我们现在也在开发其他制作模式的可能性。比如排话剧《王府井》,我们就是以剧目独立招聘演员,不依托院团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张薇:除了歌剧作品,在《王府井》之前,像话剧《简爱》、京剧《赤壁》都是依托与其他院团的合作完成的。

邓一江:《简爱》《赤壁》都是以院团为主要合作对象的。但是《王府井》就是以剧组聘用的模式,和演员单独签订合同,整个演出班底来自有五六个单位,这种模式我们也是第一次尝试,到目前为止,尝试还算成功,但是这种模式运作起来困难较多,变数也较大,从一个合作对象变成若干个合作对象,光是时间上的协调就是很大的工作量。这和电视剧组签演员还不同,它的档期是一次性的,但是舞台演出不是这样,我们排一个剧目是为了长期演,每年都要拿出来演上一轮两轮,这样的演出档期本身就要按照剧院的整体规划走,但是演员不能跟着你的规划走啊,比如《王府井》这样的群像戏,7个主演,都是一些有实力的演员,他们在院团和社会上的活动都很多,现在比如说我明年2月份要演这个戏,但是这7个人是不是都能排出这个档期?如果不行,我就没法演,或者只能去找其他的演员。

张薇:A、B角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吗?

邓一江:A、B角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这个选择有一个前提困难,我们在排一个剧目之前,想要聘请的主演当然都是在业务能力、票房号召力上都很好的演员,这样的演员请来,谁演A角谁演B角?即使这个问题平衡好了,我们也必须多出很多的排练时间,整个制作周期就会拉长。这也是为什么在没有找出很好的解决办法之前,歌剧的制作就显示出一定的优势和便捷,它有很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经典剧目,演员们大都很熟悉,主创也比较容易搭班,制作和排练周期就相对缩短很多。

张薇:这就是国家大剧院这几年自制和原创剧目主要以歌剧为主的原因吗?事实上,经典剧目并不是歌剧的专利,戏曲和话剧也有很多。

邓一江:这是一部分原因。首先,国家大剧院近年来以经典歌剧剧目为主要制作方向,包括我们每年推出的长达3个月左右的歌剧节,都是和国家大剧院整体的艺术定位相关的。尽管已经有了3年的积累,但国家大剧院的剧目生产还处在起步阶段,我们希望能从一个更便于和国际文化交流对话、更便于借鉴国外老牌剧院成熟制作管理经验的平台上开始,同时又能够体现出国家大剧院的艺术水准。从国家大剧院自身的定位来说,想要立足成为世界知名剧院之一,歌剧显然是剧目生产的一个优化选择方向。而且目前我们又配备了自己的乐团和合唱队,也使得歌剧创作的可行性更大,艺术水准更有保证。话剧、舞剧,甚至种类繁多的戏曲剧种,在目前我们很难配备自己的队伍,如果想排演高质量的剧目,就需要和国内的知名院团合作,和别人合作制作我们的剧目,这本身就会给制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因为别人也有自己的任务,完全按照我们的时间来做是很难的。但是应该说,这3年我们跟这些国内的国家级院团有过很多成功的合作尝试,也基本上探索了这样的一个合作路子,但是大量制作和生产,目前还存在困难。

其次,我们这几年的制作都是本着把西方歌剧原汁原味的风格展现出来的宗旨,不做实验性的创作,毕竟歌剧在中国的发展期很短,它的影响力有限,我们尽可能展现醇正的西方歌剧的古典魅力,会更有利于国内观众对它的了解,从歌剧普及角度来说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同时,也是很关键的一点,古典西方歌剧大都是经过了长期市场检验的作品,我们对作品的引进也带来对西方歌剧制作和管理模式的引进,一方面在国内市场比纯粹的原创剧目更有保证,另一方面对我们今后自制和原创剧目的制作生产也是很好的借鉴,让我们更快熟悉运作规律,把它的模式为我所用,不仅有利于我们创作反映自己文化精神内核的作品,也有利于我们将自己的作品推向国际,可能对国际间交流、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有好处的,比如说《洪湖赤卫队》,肯定还是中国民族歌剧,只是我们在布景、在导演的编排构思和呈现上,可能有新的处理。明年我们还将推出一部歌剧《运河谣》,就是要做民族歌剧,也不妨碍我们吸收外国的经验。

张薇:事实上,作为记者,通过这几年对大剧院的采访接触,我也感受到这里人性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确实为剧院营造了一个舒适、宽松的艺术环境,这一点很大程度上为自制和原创剧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邓一江:我们为剧目生产选择题材,以市场为指标,但我们是站在观众的角度,而不是功利的角度。国家大剧院不能亏本办,但是也不是以追逐利益为目的,我们是公益性事业单位,我们的宗旨是“让艺术改变生活”,关键还是要让更多的人走进剧场,经营是建立在人民性的基础上的。那么,就需要有一个科学、人性的管理规范,保证我们的创作、经营都统一在公益性的大前提下。我们做自制和原创剧,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维持公益性经营的一种手段,如果希望能以更优惠的票价吸引更多人走进剧院,什么比自己的剧目更便于我们控制成本和盈余呢?同时,我们的自制和原创剧目在生产和演出过程中,可以从形式和宗旨上都更高度地配合剧院的艺术教育和普及推广活动,对于整个剧院的公益性建设是有利的,这些都需要科学、规范的管理,而他们之间其实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