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28日,上海歌剧院历经3年策划、创作、排演的原创歌剧《那时花开》揭开面纱,盛开在上海大剧院,引来业内人士和上海文艺界的热切关注。享誉国际的女高音歌唱家黄英、男高音歌唱家魏松以及男中音歌唱家张峰在院长、著名指挥家张国勇的指挥下,与上海歌剧院合唱团、交响乐团一起,演绎了一出扣人心弦的“花开”故事。
原创品牌:
朝着本土化方向努力
歌剧虽然源自意大利,却在西方传播并发展得很好。为什么?本土化!看看法国歌剧中的芭蕾元素、喜剧元素,德国歌剧中的哲学内涵,俄国歌剧中的文学底蕴,甚至美国的音乐剧形式,都无一例外地表明:与本土文化很好地融合才是歌剧异地发展的不二法门。
为什么大家不喜欢看原创歌剧?没有在中国化、本土化上下功夫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不管是从音乐语言上还是从剧情内容上。一味地照搬西方歌剧的艺术形态往往会遭遇“南橘北枳”的尴尬。“我们这次排演《那时花开》就是希望用中国观众熟悉的、亲切的音乐语言和表达方式,讲述中国观众能够理解的人情世故。虽然这部剧还有许多不足,但只有朝这个方向努力,才可能逐渐形成中国歌剧自己的特色,打造出高品质的中国原创歌剧品牌!”
上海歌剧院领导这样说。
人文关怀:
艺术与民众间的纽带
艺术常常被视为象牙塔,歌剧艺术尤其如此。如何在保证艺术品质的同时,兼顾其内容的亲民,这是不太好拿捏的砝码,而人文关怀正是联动艺术与民众的纽带。
《那时花开》所要做的就是来自歌剧艺术家的人文关怀。通过小女孩“多多”的波折命运,牵绊出养父、生母等众多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当无辜生命危在旦夕,当“救,或不救”的抉择摆在眼前,是要亲情、良知,还是要财富、安逸?而这,恐怕也正是当下社会民众经常会遇到的问题。这次,上海歌剧院下决心选择这如此贴近百姓的现实题材,正是想要告诉大家,歌剧也可以讲述普通人的平常事,也可以传递民众的心声。
强强合作:
越是艰难越向前
本次《那时花开》的剧组聚集了国内的一流阵容。从作曲郝维亚,剧本原创贾鸿源,编剧陈慧君、雷国华、张琛的创作组,到指挥张国勇,导演雷国华,主演黄英、魏松、张峰、熊郁菲、王维倩、韩蓬等创排组,无不是业内各领域的佼佼者。郝维亚表示,很多观众不愿意看中国原创歌剧,觉得艰涩、难懂、不好听。很多人走出剧场,一句旋律、一个调子也哼不上来。“所以,我在《那时花开》里吸收了许多大家熟悉的曲调,并根据剧情、人物的需要做适当的修整。我相信,这一定是近年来最好听的一部中国原创歌剧。”话虽这么说,写一部最好听的歌剧可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由于是一部罕见的贴近现实的歌剧,又是一部立意高远的歌剧,《那时花开》的创作难度极大。作曲家郝维亚经历了极其痛苦的创作过程,编导、作曲之间的合作也并不顺利。越是如此,越是能考验上海歌剧院的艺术责任和艺术能力。在距离首演日还有寥寥数天的时候才刚刚拿到总谱的张国勇和上歌人创造了奇迹:舞台上,他们的镇定完全掩饰了排练的匆忙。黄英所扮演的女一号显然成为中国歌剧舞台上一个独具个性的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也是继去年“中国原创歌剧展演”之后,上海歌剧院与上海大剧院的再度强强联手。应该说,这也是在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旗下合作最多的兄弟院团。在上一次合作尝到甜头的上海大剧院,得知上海歌剧院有如此好的项目之后,立刻主动发出合作邀请,两院一拍即合,迅速携起手来为《那时花开》的排练和首轮演出做密切的合作。据悉,两院眼下正在为下半年上海版的歌剧《茶花女》做积极和秘密的筹划。
大材小用:
为了角色请不要管我
从上海走向世界的女高音黄英,在《那时花开》的排演中投入了百分之百的情感。“我是中国歌唱家,虽然我是因为演出西方经典歌剧出名,虽然我也在国外用英文演过中国歌剧,但像这次这样为一部如此纯正、地道的中国原创作品出力还是第一次。我很高兴能够加入,也觉得能为中国的歌剧事业发展尽一份力是我的责任。”排练期间,黄英甚至和导演表态:“放心!就算你让我摔到地上我也能唱!”
男中音歌唱家张峰,本次在剧中饰演一位有担当、有责任、有感情的都市农民工,应该说,这也是全剧最有群众基础,但是也最难演的角色之一。为了演得真实,张峰为了自己的“民工服”主动向服装人员要求,“不要怕脏、不怕难看,怎么像怎么弄。”此外,他还专门练习口琴,并在剧中现场吹奏。
上海歌剧院副院长、著名男高音魏松更是对《那时花开》给予了大力支持。身为剧院男一号的他,这次在剧中饰演的却是男二号。对此,魏松一点都不在乎,“剧组一开始和我说的时候怕我不高兴来着,其实怎么会呢?好演员无论什么角色都能演出彩。更重要的是,有好作品才有好演员。打造一部原创歌剧作品不容易,我一定要和大家一起全力投入,争取观众的认可。”(作者:格字
来源:中国文化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