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易俗社小剧场推出了“天价秦腔”,目前争议不断;陕西首个专业小剧场落成,为之“量身打造”的第一部小剧场话剧《乱套了》已正式上演。“小剧场”——这个听上去很熟悉很时尚实际上却很遥远很模糊的词汇,在古城西安的艺术氛围中如雨后春笋般频繁出现,小剧场不断被定格,被关注,这种为各个剧团不同特性量身定造的小剧场能否掀起一场方兴未艾的革命,能否培养出观众,能否让难以接近的高雅变成亲民艺术、草根的高雅。西安小剧场,究竟有着怎样的文化、结构版图呢?
话剧小剧场
处于摸索期
4月15日晚,陕西版话剧《乱套了》在陕西人民艺术剧院内落成不久的小剧场进行演出。作为一部风靡全球的经典喜剧,陕西版的《乱套了》将原作品中环环相扣的剧情,不断激化的矛盾冲突诠释得淋漓尽致,加上生动鲜活的人物,郝晨、何宝龙、张茜、聂力、刘研等陕西演员的卖力演出,英式幽默的地域化处理,表演风格和台词的接地气,让这部“舶来”的话剧在两个小时的演出后被古城观众接受。
采访时,陕西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胡晓波说,之所以选择英国喜剧大师雷·库内的代表作,“是因为话剧小剧场在西安刚刚起步,如何能更好的去培育这个市场,最好的办法就是走捷径,去改编那些已经被证明了的有市场的并被观众熟知的经典模式的喜剧典范。而国外的经典话剧作品在西安的演出市场是不多见的,雷·库内的《乱套了》可以说是经久不衰的。”为了挑战西安人的话剧消费观念,省人艺的策略是低票价,试行演出期间票价最低只有几十元。
据悉,陕西人艺小剧场之前是陕西省人艺的排练场,去年,陕西省人艺转企改革后,陕西省演艺集团投资500万将其建设成为一座专业的小剧场,目前,这也是陕西省唯一一座专业小剧场。胡晓波副院长表示:“我们的这个小剧场是标准的小剧场规模,有244个座位,分为上下两层,第一排距离舞台只有2米远,最后一排距离舞台也不过10米左右,在演出时,演员不带麦克风,最后一排观众也能听清台词。小剧场不仅物理空间小,互动性也会很强。”
胡副院长认为,话剧小剧场的出现是陕西话剧市场多元化的发展。“小剧场话剧相对于传统大剧场话剧而言,特点是空间小,演员与观众近,剧情比较先锋,题材更注重老百姓的现实生活,关注社会流行的时尚文化元素,娱乐性和互动性更强,戏剧冲突和矛盾也较强。自1982年我国第一部小剧场话剧在北京人艺小剧场上演以来,小剧场话剧已经成为当今话剧艺术的一种重要生存方式。大剧场的话剧强调主旋律,小剧场则填补了大剧场话剧缺少生活化的空白。而将来我们也计划创作一些反映地域文化的原创剧、探索剧和实验剧。”
儿童剧小剧场
稳步发展中
相比其他戏剧小剧场的困惑,小剧场在儿童剧方面却发生了令人可喜的变化。随着儿童剧小剧场渐渐走入一些家长和孩子的视野,小剧场话剧的未来也出现了一线光明。
2008年,一个专为孩子们演出的中贝元小剧场在古城出现,而如今已渐成规模,每逢周末,这里就成了孩子们的童话世界,一个个童话故事通过演员们的表演被传递出来,孩子们兴奋地叫着、喊着,直到声嘶力竭。而这种欢乐,既来源于剧本身,更来源于小剧场无法比拟的“近”。中贝元小剧场的总经理李黎说,“我们的小剧场有156个座位,只有11排,第一排距离舞台不到1.5米,台上台下互动得非常好。相比大剧场,我觉得小剧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更强,大剧场的演出观赏性更强,像一幅很美的画,但时间一长孩子们很容易走神。而小剧场是寓教于乐的场所,让孩子们先玩,在玩中去学习,先让他们进入一个童话世界,然后在这个立体的活动场地中去感知。”
采访时,一位家长说,“小剧场能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性格,创造孩子健康人格,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智力开发和今后健全人格的形成。这不仅关系到儿童身体的发育,而且决定着儿童今后的人生走向。”还有一位家长表示:“小剧场的确不错,除了带给孩子视觉盛宴以外,还能教给孩子为人处事的道理。第一次带女儿去看《兔子和枪》,她看完后说下次还想看。从去年开始我们就是这的常客了。”
针对儿童剧市场,近距离、无隔膜地感受戏剧,互动表演,才是让小剧场走进孩子心里、赢得观众的有效途径。如今,中贝元小剧场已经有了固定的观众人群,有了六部大剧和十多部小剧,“我们选择的剧目都是非常时尚的,台词中会有孩子们的流行语,这样孩子们看完一部剧还会期待看下一部新剧。”
民间艺术小剧场
闲置等机会
处于闹市中的陕西民间艺术剧院小剧场经常是大门紧闭,居住在周边的人对这个小剧场的存在表示很陌生。
据记者了解,民间艺术小剧场原本也是陕西民间艺术剧院的排练厅,2000年之前有了小剧场的概念,约有130个座位。陕西民间艺术剧院副院长李黎说:“修建小剧场的目的,原本是想打造旅游专场演出的,将木偶和皮影戏这些有着浓郁陕西地域风情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推荐给外地游客。然而,在经过市场调研后,发现小剧场周边欠缺旅游环境,单一的只是让游客来观看木偶和皮影戏似乎不现实。最终这个计划搁浅。”
后来小剧场又进行了儿童剧演出的尝试,在2004年春节推出了“周末儿童剧场”,连续四个月,市场成效很好。“演儿童剧要求产品更新快,孩子们看完一部剧会期望看下一部新的。但我们民间艺术剧院的主要创作还是民间艺术,儿童剧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不可能专门抽调人来搞儿童剧创作。因此,产品更新的速度满足不了观众的需求,‘周末儿童剧场’最终不了了之,致使小剧场闲置,只供内部使用,或接待外宾或进行民间艺术讲演,对社会的使用率没有发挥到很好的作用。”
民间艺术剧院有着很多优秀的在国内外获奖的剧目,而小剧场就此闲置着实让人痛心。李黎表示:省民间艺术剧院经过转企改革,我们计划推出“秦腔木偶皮影戏专场演出”,主要针对成年观众,适当的增加点唱环节,让观众在欣赏原滋原味的秦腔的同时,普及木偶和皮影这些有特色的民间艺术。
秦腔小剧场
争议中起步
长久以来,有百年历史的老剧场——西安易俗社是许多秦腔老戏迷心中的艺术圣殿。
在今年4月初,共投入1000多万元整修的易俗社小剧场重装开业,青砖铺地,摆放定制的红木家具,装饰中国传统的垂花门,怀旧古朴的韵味确实让人感觉回到了上世纪20年代的茶座剧场。各名角大腕纷纷登台,经典的秦腔剧目次第排开,而“天价秦腔”的概念也被炒得风生水起。听一场秦腔,豪华包厢8000元,一张普通票也要380元,易俗社小剧场能让秦腔走上复兴之路吗?
秦腔同我国许多地方剧种一样,曾经辉煌现今却身陷困境。观众流失、剧目萎缩使地方戏曲的发展之路越走越窄。西安秦腔剧院总经理雍涛认为,小剧场演出正是地方戏曲寻求突破的一种尝试,他说:“我们就是要用‘易俗社’的金字招牌,为秦腔的市场营销找到出路。”
然而,易俗社小剧场演出多日来,记者在西安秦腔剧院官方网站售票一栏中看到,演出门票的销售情况并不理想,除了4月7日侯红琴、齐爱云、张涛、薛广民等演员的折子戏专场,4月12日三意社的《狸猫换太子》,其余上座率大多只有50%,而豪华包厢基本上是无人问津。
借助小剧场再次让秦腔破茧成蝶,破茧了,然而能否成为蝶才是关键。高价秦腔能否“古调独弹”?草根艺术为何争相喊出“人参价”?与此同时,网上关于“天价秦腔”的话题反而是引起了强烈的争议。主办方认为,“我们就是要让秦腔回归高端消费市场,借助小剧场发挥秦腔应有的价值,让有经济实力又热爱秦腔的人掏钱看戏。”而老百姓却认为,物非所值。
本报记者 王娇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