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演出

话剧《雷雨》的前世今生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3-09 15:54:48 | 文章来源: 海南日报

 话剧《雷雨》的前世今生

《雷雨》是曹禺的话剧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典范之作

 话剧《雷雨》的前世今生

王延松导演的新版话剧《雷雨》剧照

曹禺剧作具有深刻的批判性

在曹禺同时代的剧作家中,夏衍、田汉、宋之的皆擅长写知识分子,夏衍的《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田汉的《秋声赋》、宋之的的《雾重庆》等,都可谓个中翘楚,但现今,这批作品几乎很少搬上舞台,曹禺的《北京人》却屡演不衰。其间的原因何在呢?我个人以为,曹禺是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中对中国传统思维最具有批判性的一位编剧,不破不立,正因为长期受到封建家庭的压制,所以反抗性更强。曹禺《北京人》中的“曾文清”、“江泰”具有入木三分的中国知识分子特征:小有才华,却在家庭中受到来自于传统的“父权”、强势的“妻权”的压制,变得游手好闲,孱弱抑郁……曹禺按照俄罗斯文学“多余的人”塑造出带有中国特征的“多余的人”形象,因而人物具有更多的现实批判性,富于西方油画立体感,而不简单是一个中国国画式的平面描画。

当今中国剧坛,模仿老舍风格的剧作层出不穷,像过士行的《厕所》、刘恒的《窝头会馆》等,相对而言,曹禺的追随者“寡”,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曹禺的剧作难以模仿之处,不仅仅在于高难度的戏剧技巧,更在于他的内心对民族文化的彻底反思,曹禺从意识思维上比较全面而自然地接受西方文化,并将西方价值体系融进了自己的剧作,这对于当代中国编剧来说,是很难达到的。  

   上一页   1   2   3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