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演出

海宁:借《茶花女》延续瓦格纳的梦想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6-02 14:05:43 | 文章来源: 北京青年报

威尔第的著名歌剧《茶花女》昨晚在国家大剧院一经亮相,就引来一片惊叹声。在此之前,该剧导演海宁·布洛克豪斯在接受任何采访中没有透露半点细节,只是泛泛地提及“小仲马的小说情节补充”和“巨大的画布”等,就连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在看到全剧最完整的一次彩排之前,也丝毫看不出端倪。看完彩排,他被该剧独特的设计震撼。

演出结束时,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导演海宁·布洛克豪斯,他慷慨地向记者解读了剧中“镜子”与剧情关系,破解着他对《茶花女》和歌剧制作的独特理解。

在昨晚的演出中观众看到,序曲中一面与舞台天幕相同大小的“镜子”从原本平卧的状态缓缓地呈现45度角,镜子里反射着一幅画着深红舞台幕布的油画,随着音乐从悲剧的序曲转入欢快的巴黎上层社会的宴会后,“幕布”从中间“撕开”,几幅历史油画交错地“悬挂”在“镜面”里。镜子里除了巨幅油画外,还有剧中人的倒影。海宁告诉记者:“这种镜子的灵感来自小仲马的原著,在《茶花女》的乐谱上,序曲是从悲剧开始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观众打开小仲马的这本书。镜子的设置解决了我对多元化空间的艺术要求,运用象征性的语言来告诉观众剧情以外的东西。”

这面用意大利先进纤维材料制作的“镜子”是海宁为中国国家大剧院制作《茶花女》时的新构想,以前有过类似的制作,但镜子只是单纯的镜子,而这次的镜子可以透明,使得表演空间又多了几层。在第一幕的场景中,记者就看到在镜子后面的舞蹈演员时隐时现,而在第三幕维奥列塔去世前,舞台上透过镜子竟然看到了群魔乱舞的景象。海宁告诉记者:“镜子的透明使得舞台空间更为多元,比如在第二幕镜子后出现的茶花女死后拍卖现场,维奥列塔临死前梦到的地狱情景,这种时空的穿插都是通过镜子完成的。它的表现手法如同梦境,镜子展现茶花女梦里的生活情感,而音乐展现茶花女内心的世界。”

在昨晚的演出中,第二幕第二场的场景最让人感到一种独特的绚丽,这是巴黎舞会的场景,当舞台上的人在群魔乱舞的时候,舞台上看似混乱,但镜子天幕却折射出剧中人排队走出的漂亮图案。海宁说:“这里并没有太多的内涵,而是为了表现出巴黎的灯红酒绿,但是,作为观众在镜子里看到倒映的人们的舞蹈,就像自己是皇帝一样,站在城楼高处往下看。”

在第二幕第一场,当阿尔弗莱德诉说爱情时,镜子里映出的是乡间房屋的油画;当阿芒劝茶花女放弃阿尔弗莱德时,镜子幕布变成了雏菊油画;当茶花女离开阿尔弗莱德时,镜子幕布又从雏菊变为镜框。但是,茶花女病危的最后一幕,镜子里没有画,一片漆黑。海宁说:“第二幕雏菊变镜框是表现茶花女梦境的破碎,而第三幕的天幕没有画则带观众回到现实。”

剧中最为让人震惊的是舞台上的维奥列塔生命垂危,这时的45度角的镜面变成了90度,天幕上反射着指挥马泽尔和身后的一排排观众。海宁说:“在这里我想把观众带入故事中,想告诉人们,每个人对茶花女的死都是有责任的,这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尾,让观众带着大大的问号离去。在男权当道的社会,女子的柔弱对男权社会提出了一个巨大的疑问,因此我不希望在戏剧中茶花女真死,而希望表达一种意境,与音乐一起展现人物的内心。”

海宁最后告诉记者:“这是表达我对歌剧茶花女的理解。现在的欧洲歌剧,多种元素的运用是一种风潮,音乐、独白、芭蕾舞等多种元素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这是瓦格纳时期的一个梦想,一代又一代导演用自己的手法延续瓦格纳的这个梦,而不是复制过去。”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