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玖林和沈丰英在《玉簪记》中演了三个小时“眉来眼去”的对手戏
三年回首 “赔本赚吆喝”赢得五万观众
随着昆曲《玉簪记》的落幕,第三届“迎世博长三角名家名剧月”为期40天的演出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项由浦东新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东方早报社和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主办的“名家名家月”进入第三个年头时,却似乎走到了一个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个国内唯一一个以民族戏曲为主题展演内容的活动,已成为日益壮大的演出品牌,并得到业界一致的公认和赞赏。
名家:领军人物“无一漏网”
从2008年开始创办的“名家名剧月”,算得上是上海历时最长的“迎世博”文化盛事。而同时,它也是国内唯一一个以“民族戏曲为主题内容”的演出品牌。正因为“名家名剧月”的唯一性,三年时间内,“名家名剧月”迅速形成了自己在业界的强大号召力,代表了当代国内戏曲界最高水平的名家和名剧几乎悉数参与其中。迄今为止,全国共17个剧团的39台剧目聚集在这一旗帜下,覆盖了京、昆、越、沪、淮、黄梅戏、川、甬、话等9个剧种。
值得一提的是,这9个剧种的领军人物几乎无一“漏网”,其中很多名家甚至打破惯例,上演了自己多年不演的代表作和成名作。仅以今年的“名家名剧月”为例,京剧演员于魁智、黄梅戏演员韩再芬、川剧演员沈铁梅、沪剧演员茅善玉,都是当之无愧的各剧种翘楚和领军人物。而上海越剧院的“五朵梅”钱惠丽、单仰萍、章瑞虹、赵志刚、方亚芬更是当代越剧的集体中坚。上海昆剧团的蔡正仁、计镇华、刘异龙、张静娴等几位国宝级的艺术家更是悉数参演名家名剧月。甚至于台湾地区的吴兴国,也是当代实验京剧的领军人物。而戏曲界仅有的两位梅花大奖得主尚长荣和茅威涛也被“一网打尽”,在首届名家名剧月时就演出了多部代表作品。
名剧:里程碑之作集结亮相
名家名剧月从创办之初,就以求吸引高层次的年轻新观众为目标。为此,主办方在剧目选择上颇费心思。三年来,登上这一舞台的都是各大剧种的精品力作。除了《红楼梦》、《女驸马》、《雷雨》等各大剧种的经典保留剧目外,近20年来戏曲舞台上的新编力作成为演出的一大亮点。
在三届活动中,先后有20多部优秀新编作品亮相,其中不少是戏曲改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京剧《曹操与杨修》被认为是20年来当代戏曲创作至今无法超越的巅峰,川剧《金子》是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的榜首剧目,而淮剧《金龙与蜉蝣》被认为是推动了当代戏曲改革的里程碑之作。这些可以写入当代中国戏剧史的作品,在名家名剧月上都是由原班人马上演。
因为名家名剧月,近年来国内戏曲的优秀新作也得以有了展示舞台。上海越剧院“五朵梅”的五部新编代表作品第一次得以集中展演,白先勇的两部“昆曲传奇”之作《牡丹亭》和《玉簪记》也是第一次同时上演。
三年来, “名家名剧月”以每年拓展一个剧种的速度循序渐进,从首届展演仅限江浙沪范围,到如今演出范围覆盖了大半个中国,成为一个具有“大视野”的展演活动。
反响:改变上海演出版图
“每个中国人一生中都应该看一场中国戏曲”,这是“名家名剧月”举办之初的最大心愿。而经过三年的努力,共有5万人次的观众在东方艺术中心欣赏了戏曲演出。而可喜的是,据观众调查数据显示,其中2/3的观众是第一次走进剧场欣赏戏曲的新观众,而且大部分是中青年观众,40岁以下的占51%。
“名家名剧月”也改变了上海演出的版图格局,算得上是浦东文化史上的标志性的事件。此外,主办方连续三年都举办了名家主讲的免费艺术欣赏讲座,让新观众们更好地感受传统艺术的无穷魅力。
除了大量被争取到的新观众。不少戏曲界名家也成了“名家名剧月”的“回头客”。于魁智表达了“希望以后每年都来”的愿望,而川剧名家沈铁梅更是向主办方表示,希望明年能够带自己最新的川剧交响乐作品来参演名家名剧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