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演出

东方早报:“名家名剧月”十字路口何去何从?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4-28 13:11:31 | 文章来源: 东方早报

东方早报:“名家名剧月”十字路口何去何从?
名家名剧月

由“昆曲义工”、台湾知名文化人白先勇执掌制作大旗,昆曲表演艺术家岳美缇、华文漪亲自传授,汇集了昆曲台湾书画家董阳孜、奚淞等台湾文化精英的昆曲新版《玉簪记》昨晚首度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亮相。昨晚的演出可谓座无虚席,东艺甚至破例加座。演出结束时,观众热情鼓掌。

“名家名剧月”风风火火办了三年,日益壮大,成为一个在全国范围都具有影响力的演出品牌。然而,茁壮成长中的“名家名剧月”,却在三岁之际遇到了十字路口。缺乏社会政府的资助,成为这一活动向前发展的最大瓶颈。而国内戏曲优秀原创匮乏,好的原创剧目少,选择余地小,也成为名家名剧月的又一困扰。

“明年还会不会有名家名剧月?”这成为摆在我们这个城市乃至整个中国戏剧界面前的一道文化难题。如果失去了这一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演出品牌,究竟是上海文化的不幸?中国戏曲的不幸?还是,整个传统民族文化的不幸?

东方早报:“名家名剧月”十字路口何去何从?

川剧《金子》 沈铁梅饰金子

东方早报:“名家名剧月”十字路口何去何从?

京剧《穆桂英挂帅》 于魁智饰寇准

东方早报:“名家名剧月”十字路口何去何从?

黄梅戏《女驸马》 韩再芬饰冯素贞

东方早报:“名家名剧月”十字路口何去何从?

越剧《虞美人》 单仰萍饰虞姬

难题一:

注定赔本的买卖无人资助

早报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尽管本届名家名剧月有的演出平均上座率高达85%,但剧院方面仍面临入不敷出的局面。在东方艺术中心总经理林宏鸣看来,戏曲演出的成本普遍很高,很难完全通过票房回收。

由于“名家名剧月”是以推广普及戏曲为目的,因此票价一直以来都坚持在亲民的范围。60元~420元的票价范围,在东方艺术中心的所有演出中,都属于偏低价位,而最低的学生票价只有30元。“因为票价太高观众很难承受,也就达不到我们推广戏曲的目的。”

但是,名家名剧月的演出因为规格高阵容强,成本不菲。林宏鸣透露:“这次的大部分演出,我们制定的总票房都是低于总成本的,即使全部卖完,都是亏本的。”他以国家京剧院的两场演出为例,尽管出票率超过九成,但其票房收入也只有成本的一半。

但是,即使是赔本的买卖,“名家名剧月”的主办方都锲而不舍地坚持了三年。林宏鸣表示,这背后最大的初衷还是对于民族文化的责任和感情。“我们中国人造的剧场、中国观众为主的剧场,不能只有交响、歌剧、芭蕾。我们要引进世界优秀的文化艺术,更应该呈现我们本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并去推动它。”

虽然主办方满怀热情,但却应者寥寥。林宏鸣透露,在首届名家名剧月时,他们很早就向江浙两地的很多演出商和剧场推荐,本来是希望一起举办演出,降低成本,分摊旅费,同时也让更多人关注分享好的演出,但是最后却无人响应。“因为戏曲没市场,所以没人愿意做。”

没有市场,同时也没有更多来自社会乃至政府的支持,让名家名剧月的戏曲推广之路显得举步维艰。尽管,这两年,文化基金会、浦东政府乃至兴业基金等都给予了名家名剧月一部分资金支持,但对于这个意义巨大的项目而言,多少显得杯水车薪。

难题二:

剧目荒日渐成为困扰

曾经在戏曲院团当过领导的林宏鸣认为,要让更多新观众了解甚至喜欢戏曲,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看一台好的演出,最好的演员和最好的剧目。其效果可能远好于一次所谓的课堂教学,或者一场质量不佳的校园普及演出。为此,主办方在挑选剧目时可谓费尽心思,基本都是最精品的剧目。

“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他们认为‘看不懂’和‘不好看’的难题。结果证明,观众确实是可以争取的,但前提是要有好演员和好剧目。”

第一届“名家名剧月”几乎云集了十几年来国内剧坛的一流精品,很多都是里程碑之作。然而,因为这些年国内原创力的缺失,优秀新创剧目屈指可数,长三角的名家名剧也同样不够丰富。为此,不少业内人士都担心第二年、第三年怎么做,尽管主办方苦心经营,但随着精品剧目的一一上演,长三角名家名剧的选择余地确实越来越小。为此,主办方选择了拓宽地域,邀请了北京、四川乃至台湾的院团参加,以保证活动的品质和影响力。但由此,演出成本也大幅增加。虽然于魁智、沈铁梅等各地名家对活动大为赞赏,表示今后还要参加,但日渐高昂的旅费成本和“名家名剧月”坚持的中低票价之间的矛盾,也显得更为突出。

而在林宏鸣看来,造成当下“剧目荒”的很大原因,是当前的戏曲乃至整个文艺界都有一个误区,就是不停地谈“抓创作”,但其实是“抓错了”:“现在我们都是在为创作而创作,其实最应该抓的是演出,只有演出多了市场活跃了,才会有好的作品涌现。因为推动创作的最大力量是市场。”

坚持了三年,“名家名剧月”眼看已形成品牌,但若坚持下去,却将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剧目荒问题,这一年难似一年的尴尬,也让“明年要不要继续?” 成为主办方心中的一个问号。

反思:

戏曲无市场业内缺责任

戏曲无市场,创作少成果,成为名家名剧月表面看上去的难题。但追根究底,整个演出业和文化界,乃至整个社会,都缺少对于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推广的责任心。

“为什么全国都没有人愿意做戏曲演出,为什么新建的大剧院都在为交响芭蕾这样的西方艺术摇旗呐喊,说穿了,是因为现在大家对民族艺术的感情越来越淡薄了,只顾利益,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但是,做文化的,除了求利之外,更应该承担起自身的文化责任。”

林宏鸣认为:“从市场角度而言,我们应该了解并且满足观众,但从长远说,更应该努力去激活观众的艺术欣赏需求,无论是‘满足’还是‘激活’,都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去做大量的‘引导’工作。”

事实上,这不仅是演出界和文化界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1   2   3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