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博报

浅述著名画家陈伯希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12-16 20:18:16 | 文章来源: 杨富智的博客

文\杨富智

54岁的郑板桥调任山东潍县任县令时,曾作了四十首脍炙人口的《潍县竹枝词》,记述了他对黎民百姓,官宦私囊的忧患思想。尤其是他的一首题画诗:“我辈为官困煞人,到君园馆长精神。请看一片萧萧竹,画里阶前总绝尘。”流露了郑板桥在任七年体恤民情,为官廉政的思想。61岁时郑板桥辞官归田,从此以卖画为生。正是这位忧国忧民、愤懑填膺、放荡不羁的传奇性人物,是潍县家喻户晓,也给齐鲁大地披上了历代文人辈出的彩帛羽纱。

陈伯希也许自幼深受郑板桥的影响,心怀正气,投身于抗日救国的浪潮。这位1922年出生于山东潍坊艺术世家的才子,14岁时便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撰稿激发爱国热情;画宣传画,鼓动革命斗志。此时的他,完全将激荡的心扉融入到革命运动之中。飞腾的血液,从此带着跳动的心,在风烟战火中记述革命征程的轨迹。许是热血铸就的血性,敦使他义无反顾,英勇向前,寻找救国救亡的曙光。尤其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给陈伯希注入了立马昆仑,怒发冲冠的革命豪情,也促使他进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深造专修。

在鲁艺期间,陈伯希画了大量宣传延安精神的版画、连环画。《保卫延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尽管,窑洞中昏暗的灯光照盖不了身影摇曳的晃动,但是,自给自足的生活让陈伯希用手中的画笔,阐述对翻身做主的期盼。他不仅仅用画笔渲染如火如荼的革命激情,而且还自编战地画报《战旗》,鼓舞革命斗志。虽然,艰苦的岁月局限了工作上的施展,但是,心中的自豪促使他披星戴月,奔赴于战地、田间、训练场,收集素材,描绘寄托新生活的展望。延安宝塔下数不清的脚印中,从此深深地留下了陈伯希的踪迹。

早期陈伯希的作品,同他的师友蔡若红、华君武、古元等一样,都是反映戎马硝烟的战斗场景。1948年,彭德怀指挥的“瓦子街战役”胜利后,陈伯希即时创作了版画《瓦子街大捷》,记述了战争场面和喜悦情怀。兰州战役打响后,陈伯希又创作了《解放兰州》。在他的这些作品中,他不仅仅使用黑与白的对比来突出明暗变化,而且他还用人生的短暂阐述生命的坚韧于民族精神的绽放。从艺术手法上,陈伯希凝练取舍,惜墨如金,将若大的战争场面高度概括,删繁就简,以点带面,突出重点。使本来难以入画的场景,流之自然,阅之和谐,充分体现了陈伯希超强的瞬间捕捉能力与高超的艺术透析思维。这一时期,给以后陈伯希的创作奠定了浩然之气和精神万古的艺术精神。同时也记述了陈伯希从1939年进入鲁艺到1949年随彭德怀率领的第一野战军进入兰州,再从西北军区政治部的编辑到甘肃美术工作室主任的心迹流程。

新中国成立后,陈伯希的作品逐步趋向于抒情遣怀,一改过去版画的局限,从油画延伸至中国画。并致力于书法、篆刻。此时的陈伯希,在花鸟画的水墨中尽情点撒心中久困于战事的释然。用心灵交融国难时期的坎坷行程,顿化追逐的脚步索求酸甜苦辣中的世智辩聪。澄怀蕴藏在心中的虏获,以期在季节点燃的微笑中,沐浴生命的“脱谷为糠,其髓斯存”。表现在画中,则是借助梅花以托高旷之气;写荷,以求心静清澈;写兰,以去利远欲。这一时期,陈伯希的作品并没有拘泥于传统,而是在汲取传统的基础上,落墨自超,蕴蓄自我,取法乎上,会心气韵。在雅俗流变中,谱写耿直朴厚的自我个性。

从延安时期开始,陈伯希随着时间的流逝,用生命的曙光散射恭德达仁的思想。以仁者之心,解惑立己为众的使命。在物我两忘中,演绎效法自然,炼心臻品和隐逸灵性。以期觉悟诸事之态,而达心性明净,开化恒变中的惑尽智圆。形而上地赋予中国画,自识本心的心源蕴含。同时,也在外师造化中品味郑板桥的这段著名的题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相关文章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