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博报

请批评家评论作品有价值吗?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10-09 17:23:07 | 文章来源: 陈晓峰的博客

文\陈晓峰

我不知道这个搞“行为学术”的批评家群体能否代表批评界的主流价值观,能否解放艺术界未来的艺术力量,因为他们一边喊不出台,一边又如此低级的消极抵抗,如此还要人们“被相信”判断中国艺术价值的未来在他们嘴中笔下,实在是非常恐怖的事情啊。彭德老哥哥倒是给批评界大起底了,贡献了一句年度黑词:看60秒以上则可能是杰作!对了,什么是暗箱操作,艺术界流行的60秒是最好的回答。

这年头当批评家是点儿背,里外都不讨人喜欢。别人说了做台一千遍之后,果真做台了。到处被质疑,现在倒好了,他们自己也把自己砸进去了。批评家的出轨之年度大制作——“终南雅集”在我看来实在是有些表演过度,已经很像前几年盛行的“杀人游戏”了,批评家要杀自己了,当然其他人拦也拦不住了。现在是互联网的智慧地球阶段,批评家却开始反智了,不容易啊。呵呵。批评难道就是网络传说中的僵尸在艺术界的代名词?!

今年美术批评界最雷人最艳俗最无聊的事情,莫过于是一群岁数都要过大半百学术或不加以推进或研究方式不变化的像带头大哥一样的老家伙们躲在大概是或者类似于休闲山庄搞起了“行为学术”,还美名其曰“终南雅集”,实在不亚于是一场中国艺术界史上最大笑柄。把自己的老底揭开自我曝光,不是黔驴技穷就是傻了吧唧吧?!诸多艺术家还在水深火热或被批评引上了歧途中,还没解放之时,批评家如今却搞得比窦娥还要冤,这年头谁要相信?批评家还有时间赤膊上阵还联袂出演,这年头谁又要接受这种信息呢?批评家自我作困局状,这又算什么无间道,这摆给谁看呢?这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吗?比如,你自己要批评自己,至少从逻辑上看是不是批评的对象都很模糊呢?批评家去批评和自己这个群体有关的会议,除了证明自己高尚之外,还想证明什么呢?个体批评家去批评会议,倒是一种勇气,而一群基本代表了批评界声音的主流批评家们去做这种成人都不好意思看的“游戏”, 这连周星驰都不好意思搞无厘头了,你们代表知识前沿的分子们还好意思如此作践自己,而不是建设新的可能方式?是不是有些“至今为止被认为是最极品女”的小月月们了?!看来大家要“火速膜拜”这个比史上艺术家更牛的行为艺术了。批评界不讲真话,那么自己就等于是自己的敌人,等于自杀,我不知道这个道理是不是太简单了,但常常被忽略。

从弱者的角度看,批评界这些年被市场被会议搞得有些累有些人心散了的感觉都能理解。谁让目前社会的现实就是一个不断让人变得没有坚守的社会。艺术界尤其势利这是这个行业的诟病之一,但是大家都对名利太过分追求了,而忘记了身上特别是身份背后连带的责任。很多时候一堆人结合起来只是为了温暖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看清事实和艺术未来的趋势——问题是批评家都不把自己当做弱者,以为可以主宰艺术家的命运,可以书写艺术史——中国当代艺术史用写吗,每年看看拍卖市场不就很清楚所谓艺术史的脉络了吗?!看来他们都看了《建国大业》上了瘾,想集体本色演出,证明自己近些年欲望上涨的批评功力——换一个艺术家马甲还要公众证明自己的作品是好作品,这是裁判还是运动员?他们把自己当做艺术界理所当然的公众人物,那么这就是对艺术有限资源的隐性掠夺——在权利的通道上,他们没有发挥更大的效用,而只满足私利娱乐自己,是不是让群体人感到心寒或心酸呢?港台片的台词就是怎一个“衰”字了得!他们的演出和郭德刚恶搞的《唐伯虎》没有本质的区别,极尽艳俗之态。批判不是从这种消解的方式能够得到力量,还希望有人投资买单,实在是幼稚病患者。为什么这些成功奋斗在艺术界第一线的家伙们对宋庄和798艺术节懒得理睬,对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不闻不问,对目前艺术生态的变化,对艺术区的拆迁,以及对火热的中国艺术现场熟视无睹?难道都落入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俗念中——不知道他们关于当代艺术的所谓“生效”、“问题”、“策略”、“现场”等等词汇指的是什么?都不好意思引用哪怕近期能看到一篇有新意文章的彭德这段话,“看展览,展示思路别致,能提高观看的效率。看一幅画,评论家主动看10秒钟以上的一定与众不同,看60秒以上则可能是杰作。终南雅集看了9个展览,累计60分钟,匆忙但合理”。这就是这个艺术超级功利时代批评界的通病吗?批评家跟着毛躁了吧?艺术家别在那么迷信了,自我找路子吧?越找越能解放自己!当然,批评家及其资源只有不断被利用的价值,这是艺术圈内唯一的硬道理。

批评家像夜店的姑娘已经被市场明码标价了,在夜夜笙歌的时候,还能指望为艺术开拓新的方向出来?抱缺守旧和不求甚解永远是主流批评界的声音。中国当代艺术10多年找到了市场化的恶俗和商业符号模式,还有精神上的探索力量吗?边缘的声音,他们听到了吗?别说边缘,哪怕大众一点的声音,听到了吗?

89现代大展之后,紧接着90年代艺术市场化,很大程度造成了艺术界极大的迷信批评家和策展人,而批评家、策展人或抽样式或被资本不断扭曲的审美标准,极大的破坏了中国艺术自我不断发展和更新的方向。难道彭德们的行为是不是要提醒艺术家不要相信批评了?如果是这样,这个行为可以出个终结者的版本,让批评这个门类消失,或者以最快的速度边缘化。因为如今的艺术界批评家仍然太抢手了,仍然是被骂了还要被邀请,一次又一次的被邀请,批评家一次又一次的纠结出台,但都没有任何自觉结束的暗示——既然商业批评没有尽头,何必雅集而脱裤子放屁呢?

如果批评家非得要像艺术家那样搞行为,而且又要有意义的话,建议他们不如在798和宋庄现场摆个批评家“医疗队”出台诊断一下当下艺术界面临的各种纠结可能实际意义要大很多。我不知道这个搞“行为学术”的批评家群体能否代表批评界的主流价值观,能否解放艺术界未来的艺术力量,因为他们一边喊不出台,一边又如此低级的消极抵抗,如此还要人们被相信判断中国艺术价值的未来在他们嘴中笔下,实在是非常恐怖的事情啊。没想到本来就是“僧多粥少”的批评家能够如此产生同样的价值共同体,去做这样一个没有任何内涵的作品。而这一切也就产生了,没有个性批评界的最经典案例。

批评界没有产生新的或尖锐的言论,而集中精力搞这种互联网早期BBS时代类似于饭局的“腐败”行为,实在不把这个时代破碎的知识分子最后的良心当回事。批评家不仅只会当怨妇,而是要持续不断的解放出新的艺术思想出来,不是作壁上观。批评家如何在新的信息时代,不断寻找到解读与批评中国艺术的新方式,我个人觉得非常具有挑战性,而不是眼前的没有发现新价值可能的故作“恹恹欲睡”,太低调了吧?!

对了,如果批评家没有批评选题了,那么湖南卫视的《艺术玩家》你们也该出手批评批评了吧,把前些年中国当代艺术平面化的成果,现在转化为电视媒体,又是那般“院士们”轮流出台诱惑那些中产阶层还有老百姓。恐怕这一轮电视一播当代艺术这些老演员们的价格又要上涨吧。中国新艺术的方向又在哪里呢?总是老调重弹的他们是不是一种过剩和过气的艺术呢?这个是目前社会流行的现实结构,为什么批评家不暴力的解构一下,而非得作贱文人的称号而雅集?!何为新视觉呢,从哪里找呢,批评与发现的眼光又在哪里?中国当代艺术的新生产力呢,问问百度吧?!

相关文章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