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博报

张俊东:书画名家为什么都是大学问家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9-10 19:03:51 | 文章来源: 张俊东的博客

文\张俊东

最近一个时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当代很多作书画理论、甚至有的不局限于书画理论在其它领域亦被公认为很有“学问”的人,在他的笔下我们却很难感受到文人的气息,更不用提有什么书卷气和文人风骨。

我觉得这里面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把两个概念——学问和学术弄混淆了。对此,笔者没有做过考据,但感觉“学术”这个词最早不是中国“自产”的,是引进西方的一个外来词。我们中国的老祖宗们不喜欢、不习惯用这个词,也不符合我们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化观念。为什么,学术是一种科学、是一种技术,不要求自己做的研究和自己的人联系在一起,在学术中我们很难找到作者的影子,所以某一个角度讲,学术是机械的、死的。而我们中国老祖宗所一直强调的学问一词则不同,这一概念所蕴含的内容告诉我们不仅要学,而且要问,要向师长问、高人问,还要不耻下问,要问天问地,更重要、更关键的还是要问自己,反思自己的灵魂,“每日三省吾身”就是一种问,通过这种不断的自问、自我反省,使自己的知与行结合起来。也就是说一个做学问的人不能只做机械的知识研究,要把学习、体会到的知识和境界与自己的人生联系在一起,自己认识到了正义、崇高的事情和境界,一定要以实际行动去向那个境界追求,即使达不到,毕竟在接近。这样做学问就不是简单停留在知识层面的学问,而是把人生境界不断提高的学问,所以把学问作深入的过程也就是人生境界不断提高和升华的过程。

但开篇提到的当代很多所谓的大家其实作的是学术而不是学问,他们可以做几十万字的理论、学术研究,却从没有去思考如何使自己的研究和人生联系在一起,即使自己认识到了正义、崇高的事情和境界,自己也不去按照“闻义要徙,不善能改”的要求去践行,这就使自己的研究和人生境界相脱离,无论研究作得多大多深(如果不能和人生境界联系在一起,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也很难作得有多深,大多都是资料的运用和文字的拼凑而以),都不能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书画审美所要求的人书俱老、“人品即书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些都是对人的要求,也就是说,书画作品的境界和格调其实是人的境界和格调在作品中的一种自然外溢和流露,人的境界不高也不会有高境界的作品产生。这是古代先哲一直强调、一直一以贯之要做学问的原因,试想在中国书画史上的大师们哪一个不是大学问家。

做学问是和人生境界、格调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就会涉及到文人风骨。所以简单推断,真正做学问的人一般会有文人风骨。而作学术的人就不一定,所以会发生我们一直很崇敬的一个作大学术的人在见到一些高官、巨富时会满脸堆笑、点头哈腰,让诸如我们这些后生的人惊诧莫名,这样的事情在真正做学问的人身上何时有过,我们又怎会期望这样做学术的人能创作出高格调的书画作品,那是我们自己的脑子出了问题。

所以在当代,很多被称为理论家的人会堂而惶之地说,创作和理论是两回事、两个领域。如果按照学术细分,谁都知道是两个领域,但为什么不能把自己的理论研究在自己的创作中有所体现呢,能做到那样不是更好吗?有的作理论、作学术的人会说,我的理论研究成果是指导别人的。真是可笑,自己的理论连自己都指导不了,怎么指导别人,也许别人受过你理论的启发,但一定是人家结合了自己的创作实践、自己的人生感悟、体会、情感、境界之后的一种升华,这已经不是你的理论,而是人家的一种学问了。

所以,我觉得应该把学问和学术区分一下,我也更提倡中国书画专业的人多做一点于人生境界提高更有意义的学问。

相关文章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