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专稿] 北京·加拿大国际艺术交流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7-06-22 13:34:58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Death in Toyland
 

意外的轻浮---北京.加拿大国际艺术交流展

参展艺术家8人:Bruce Parsons, 布卢斯-潘森 David Cheung,张卓良 Lee Ritian,李日天 郝雪鹏,石头,焦振涛,曹铤 茅小浪 

主办单位:北京大艺术空间  北京K画廊联合举办

展览时间:2007.06.23—2007.06.30

开幕酒会:2007.06.23下午4:00

展览地点:798 -K gallery

中国北京朝阳区酒仙桥2号,798艺术区中二街

开放时间:周二---周日,AM10:30---PM18:30

联系电话:13164289828,84599479

传真:84599463

E-mail:K_ Gallery@sina.com

展览内容:
  由北京大艺术空间和北京K画廊共同邀请北京与加拿大艺术家联合举办的国际艺术交流展。
  作品以图片、综合装置、影像、新媒体等作为表达媒介,以高度精确性的局部仿像之质感,伪造、重组了日常生活世界令人习焉不察的荒谬政治。
  艺术家及其作品的个体命运纠缠于庞大匿名的现代消费世界,既被其显现,又遭其隐匿;既被其无情嘲弄否定,又赖其构成客观基础。 因此,在此同质化极高的循环封闭的结构中,以艺术批判的能量能够搭建一座通向彼岸的浮桥么?对于热情坚信艺术乌托邦的潜在动能的艺术家,思考结果也许多少会有些意外。

 



I LOVE YOU

 

意外的轻浮

消费时代的艺术及艺术家群体所面临的激烈的竞争、筛选,淘汰,归根结底是由全球配置的资本、信息、市场的多极化、跨国化的生产导致的。这股强大莫名的势力将批评家、画商、收藏家、画廊等独立元素组织成相互关联的系统,以实现对艺术以及艺术家群体的审查、监控、组织。在此情势下,艺术并非个人化的独立自足的存在,它成为体制运作的结果。因此,用类似商业品牌的形象、观念、范式求取流通成为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市场策略。这类被赋予了全球意识形态以及精明的商业逻辑的单维化“艺术创作”早已失去了批判、反思的情致,而批判、反思恰是艺术得以挣脱秩序性的生产链,从单纯的物质对象升华为文化偶像的契机。

生产方式、消费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以及与此相关产生的各种势力、动因,促使当代艺术的反思逻辑并不能建立在简单的情绪化的反应,或者英雄主义的救世情节上,在这个物的过度繁荣膨胀的时代,简单的情绪化的反应,或者英雄主义的救世情节统统已被划归为无效的感伤模式,被无情的湮没于金钱显赫的象征性价值所建构的高度同质化的循环封闭结构中。

所以,北京大艺术空间与798 --k画廊联合推出的这个国际艺术交流展似乎说明,艺术并不单纯以显现真相的清高姿态与现实世界相遇。因为,艺术不能超然独立于这个飘零离乱,“一切都四散了,再也保不住中心” 的权力空间之外。

北京大艺术空间与798 --k画廊联合邀请的八位中、外艺术家虽然有着思想传统、生活背景、语言、表达媒介的差异,但他(她)们似乎都怀有一种乐观的态度——寻找日常生活世界潜藏的“他者”,因为,“当日常生活成为一种批判,成为对这些高级活动(和它们所制造的东西:意识形态)的批判时,白日的曙光就出现了……” 。

艺术家利用其作品包罗万象的主题,诸如:消费、种族、精神的形而上辖域、政治、冲突、历史与传统……不仅包容了日常生活世界波澜不惊、琐碎重复的生与死,而且提供了隐匿于另一面的焦虑现身的机遇,从而凸现了与现实世界无处不在的深切关联性。区别于利用艺术史文本的再生产,他们抛弃了匠人般手工艺技术崇拜,以图片、综合装置、影像等新媒体作为表达媒介,以局部仿像之质感的高度精确性,建立起个人精神试验的场地,以及一种与其个人经验碎片化、平面化的生存相一致的语言。日常生活世界本身并非是怀着庄严目的的反思,它只是漫无目的、轻浮顺势而下的江河。这种语言借用一种不动声色,返身自指的策略,从反讽、挪用、拼贴、重复等貌似轻浮、嬉戏的叙事角度,伪造、重组了日常生活世界令人习焉不察的荒谬政治,从而将其问题化。

批判、反思不是扮演一种故作高深的话语姿态,成为自足神秘的唯名论,也不是要重新建立另一套普世标准。既然,阿多诺精英似的悲观预言了“在现有社会秩序必然胜利的号角中,所有抗拒现状而对之恶意相向的挑战溃不成军,” 那么,北京大艺术空间与798 --k画廊联合推出的《意外的轻浮》国际艺术交流展说明,产生于广泛现实基础的艺术会在这个非理想主义、非英雄主义的历史阶段所意外赋予的轻浮的面具下引领庄严发问:“以艺术批判的力量能够搭建通向彼岸的浮桥么?”
                                              

石 头

2007/6

 



News
 
 
1   2   3   下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艺术中国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artchina@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