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专访] 艺术中国对话旅美观念摄影家封岩先生 视频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7-01-24 14:59:13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艺术中国:封岩先生您好,听说您是1989年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的。您在学生时代是怎么看待“摄影”的?
封岩:我想,对于“摄影”的想法,还是源自于最早绘画对我的影响,简单地说,因为我入校之前是学美术的,考摄影系时也要考美术。当时对摄影还是比较陌生的,包括对摄影的器材什么的都没有更深的了解,到了学校之后才有这样的机会去真正接触摄影。第一次拿起真正的照相机还是在大学时代,之前从来没有玩过摄影。当时还对“摄影”这个概念没有特别明确的意识,电影、摄影和我现在所做的图片——我是指静态的摄影,还是有很多不同,一个是静的一个是动的,但是我想它还是有很多最本质的东西是相通的。一个就是用静态的东西去表达,而另一个是则是用动态的东西去表达。说起来,我在学生时代还真是做了很多作品的,但那时的作品都是纯粹记实的东西,比如静物和风景什么的。

艺术中国:也就是说,您对摄影的热情从学生时代就开始了?
封岩:对于摄影的想法,是一种潜意识的东西,归于热情也好,因为对这种东西的表达还是有一种向往的,通过照相机你能看到一个世界——跟平常的视角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所以,摄影勾起了我很大的好奇心。

艺术中国:据说您毕业之后好象还做了一些不同的探索?
封岩:89年到98年之间,也就是大学毕业之后,我做了一段时间的独立制片。其实是一个很小的工作,就是做一些记录片的摄影、导演,很长一段时间拍摄MTV,包括广告,等等。做的东西比较杂,不单是专业的范围内的东西,有一些反过来也会对我有很大的益处。不同的东西里面创作的东西不会有陌生感,比如涉及商业、广告、音乐电视的东西,现在看来的确对我非常有好处。这种经历,并不是上学能带给我的,非常有意义。

艺术中国:那对您今后的创作提供了什么样的帮助?
封岩:现在看,我的作品可能涉及了不同的环境和场所。有时候一个环境不会让人有太多的陌生感,甚至可能有一种似曾相似的亲切感。我记得当时可能有一些商业性的东西,现在再看我的作品似乎就有所变化了。说起来,我真正进入创作状态还是从文字开始的。大概是9697年,一直到03年,我一直在写小说。

 

艺术中国:那您的小说和您的摄影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封岩:最大一种关联,就是我可以认为我现在做的这种影像是对当时的一种延续,表达方式的延续,就是关注这种日常的细节。

艺术中国:有机会一定读您的作品。您1998年到2001年,在美国纽约生活的情况怎样哪?
封岩:在纽约只在一个大学里面读了一年的研究生,因为当时我觉得在美国的校园里生活可能对我更重要,体验那种生活方式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个非常难得的经验。这四年时间,我可以去做临时性的摄影师,做记录片专题片的摄影师,为他们工作,另外,我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去一些画廊、博物馆或者在写作。

艺术中国:您认为在美国对当代艺术,对自己的观念有什么样的影响?
封岩:影响可能是多方面的。来自你的所见所闻,包括生活方式,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我想这是一种潜意识的影响。纽约,我想是一个当代艺术的发生地吧,因为从70年代到观念艺术、行为艺术,都是第一时间发生在纽约的,所以我觉得在那里,确实接触到了一些国内没有接触过的东西,这非常重要!现在反过来想,我更加相信自己起初的判断,因为当时根本没有想过这样的生活,甚至有时候会将这种生活“夸大。客观的说,的确是这样的,但那都是我去了以后发现,其实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做这样的事情。只要你自己有这样的想法和观念就可以去做。

艺术中国:是不是说在西方社会,以彼岸的姿态回过头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会有不同的启示?
封岩:会!当时阅读这方面的东西,给了我很大的思考余地。在纽约的时候,我尽我所能找到我能找到的中文书,那些书里一大部分都是国内无法看到的,或者繁体版的。其实,我是带着一种“重新看待”的想法去看的,在那边是不一样,不是相同的一个环境。你会坚定很多东西,但是同时你又是非常清醒的,比在当时的环境更清醒的认识一些问题,更多的时间在思考。写作还是写社会的东西,很多判断和疑问是在写作中产生并且去思考的,是一种重新思考的过程。所以现在的作品里面,有很多东西是必然的,不是偶发其想。

艺术中国:01年以后,您选择回国,当时您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封岩:因为当初来纽约的时候,我把时间设定在三年左右,当然后来延长到四年有其它原因的,回来最主要还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这种环境里做,心态会更加从容一些。你在那边那种环境,你会被它优秀的资讯所干扰,每天都有很多的演出,很多的展览,很好的电影,你要去看,花很多的时间。自己的时间就少了,回来以后就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东西。

艺术中国:您认为那边的资讯对自己的作品构成了很大的干扰吗?
封岩:很大的干扰是那里是一个高级的消费场所,每天看到都是不错的东西,看多了也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去看展览,去汇集,看多了你也会觉得浪费时间,我个人觉得。

艺术中国:也就是说,您认为中国当代的环境更适合您个人?可以这么说吗?
封岩:每个人都觉得适合在自己的母语环境里,我回国做小说的创作,只有在这样的环境里你才会有一个呼吸的感觉。我曾经在西安待了很长时间,现在还经常回西安,我的小说体裁都是围绕西安写的,两部长篇,第一个是围绕农村题材写的,第二个是围绕城市题材写的,那是我的出生地,是一个母语的环境非常相关的一个空间,城市也是一个空间环境,在这样的空间里,我才能找到我的语感。

艺术中国:目前对于您的创作计划,您的摄影、小说,或者其它的艺术形式您是怎么规划的?
封岩:坦率的说,我没有特别明确的去想这个问题,只是想做一些不要太重复自己以前所做的,同时又是我比较有兴趣就好了。对于那种惯性思维或者是默守陈规的事物,我就不太感兴趣。我想尝试做一些影像,或者影像和电影之间的东西,我想找到一个有兴趣点去做。

 

艺术中国: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您在形式上不断的尝试或变化,但变化的背后却始终贯穿着您的哲学思维模式,和一种对于世界的判断在里面?
封岩:我觉得可以这样认为。应该是一种延续,我们刚才谈到了,很多本质是不会变的。对于一个终极性的东西,我想,每个艺术家所关注的有这样的终极的想法,一定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去表达它们。我认为最有价值的,我是以个人为判断的。

艺术中国:就像您刚才说的,摄影本来是包罗万象的,每个摄影家他们可能都是从某一种题材入手,看到您的作品我感觉抓住一些日常生活当中一般人所不经意的一些场景。形成的一种看似无意,但实际上有一些有意味的巧妙组合,构成您的作品风格。您的这种题材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一个出发点?
封岩:刚才谈到,还是觉得在创作小说之前我就很关注日常的细节,它们中可能很多都是大多数人觉得很没有意义的一个环境,似乎是跟作品没有任何关系的环境,我觉得大家对“经典”有一种被动的认识,觉得那是理应产生的。反过来,在一些他们认为没有什么特别有意义的环境里面,我却觉得很有可能会产生跟我的创作相吻合的东西。

艺术中国:您的拍摄状态是什么样的,您能给我们描述一下吗?
封岩:我在前期做的工作可能会比较多一些。我觉得真正拍摄就只是一个完成的手段了,是一个过程,一个时间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相对不如我前期所花的时间长。这可能是一个“系列”的工作,在前期,我要花很多时间,从它的材料以及它所处的环境去做一个整体的思考,包括做一些实验和尝试。真正去现场去拍摄我觉得是一个完成的阶段,到那时,我已经非常明确我想要什么了。

艺术中国:也就是说,您的作品里有一种先验式的思考,然后再具体落实?
封岩:拍摄物和它相对应就行,不对应的就把它剔除掉,非常明确,而不会今天去这个环境拍这个,明天去那个环境拍那个,我想一个突发其想的灵感,是不会有太大的作用的,前期工作是很重要的。

艺术中国:您对比较记实的摄影怎么看?
封岩:记实摄影可能是摄影的最基本形态,其实它是非常有意思的,它不是现在需要我去表达的一个什么想法,而且也并不一定非要我去做,很多人都可以去做,并且做得很好。因此,要是我做,我就需要一个非常冷静的状态去做。刚才有人问我,为什么我的作品都没有人?我想,以后的作品会有的,其实,现在我是把环境当人来做的,换句话说,人是很有生命力的一个环境的因素。

艺术中国:看您的作品,某些场景当中空旷的寂静感,是特意强调给观者的印象吗?
封岩:有一些艺术家朋友说,看我的作品,神经上会有一种很不安的感觉,会有一种压迫感,把微观世界放大了就能将它强调出来,这就是我的一个观念,因此,我不会把一个石头拍那么大,占百分之九十的空间。就是这样,非常明确的去做,不回避。

艺术中国:目前中国数码相机普及率非常高,可以说这些数码产品已经对传统摄影构成了一定的影响,您怎么看待当代摄影的普及化现象?
封岩:数码摄影或者是DV或者其它方式,这种手段的变革带来的也是一个全新的变革。门槛降低了,人人都有使用的权利。技术指标也降低了,以前需要很复杂的技术手段才能做到的,现在都可以容易实现。现在很多人用数码相机,象素低的相机同样可以拍出好片子,只是一个相对的技术问题。这也会带来一个问题——很容易带来误导,就是——你在任何时候拍的都是一个作品!我觉得一些东西是无法替代的,比如观念,怎么样去实现是非常重要的。就象一支笔,每人都可以用它写字,但是不可能每人都是作家。这就看你怎样组织语言,怎么用你自己方式和自己的技术表述它;势不可挡的“数码”对于传统摄影、摄像的冲击是无法阻挡的,我也会使用它,就比如说,“数码”能让我在第一时间知道我拍的东西到底怎么样,做的好不好。

艺术中国:那您的作品主要是“传统的”还是“数码的”?
封岩:目前来说我还是用传统的,但是我还是要强调一下,我不排斥“数码”,我肯定会用“数码”,包括我肯定要做的录像作品会用DV去做,也是一种新的产品,不一定需要胶片的这种电影方式。只是工具不同而已。目前有一些东西还是更适合用传统相机去表达。

艺术中国:是一种习惯?
封岩:对,习惯,也有很多相对的成分在里面,比如说我要做一些东西,它能传达一个相对的技术指标、效果。但“数码”我现在还没有尝试过,不过我相信“数码”肯定会在很短的时间里达到“传统”的效果,那时我想会使用数码相机。

艺术中国:现在有很多摄影的爱好者,做为一个资深摄影家,您对这些年轻人有什么建议?
封岩:谈不上摄影家,但是我可以讲一点我个人的忠告——就是坚持用一种自己的方式表达。不要太在意你的器材。坚持你的表达方式,表达是你自己,而不是大家的,这是最重要的,也是你的存在价值。

艺术中国:您希望不要刻意强调器材档次的高低对吗?
封岩:对,这可能是一个误导很多人花很长时间去经历,去纠缠的问题。我在这方面,可以说是花非常少的精力和钱财去做的——我的设备非常简单,操作非常方便,几乎没有什么功能,但它很耐用,没有任何的复杂工作,真正想拍出好东西不在器材,而在器材之外,器材只是一个工具而已,这是你必须明确的一个概念,就是表达自己,坚持表达自己是非常有意义。

艺术中国:坚持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才是一个作品的灵魂。
封岩:是这样,可以这样说,表达自己,不要去管其他什么,在你拿起相机操作的一瞬间,你就是大师,你就是上帝;就像一个作家拿起笔,那个一瞬间,他就是整个世界的主宰;

艺术中国:那您对当代的摄影有什么自己的看法?另外,中国当代的一些艺术家会在各种不同的领域进行尝试。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封岩:当代摄影里面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里面集中了不同的摄影家不同的表达方式。更宽泛的用摄影这个媒介表达,就仅仅是传统记录的一个形式而已,而事实上,摄影是可以表达更多内容的方式之一,这是我个人的看法。至于在多种领域的实验,我觉得这个很好,就应该去尝试,才会有可能带来创新的产品。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女摄影家奥诺黛拉作品展将在沪举行
· 用镜头发现历史——摄影家丁和与记者对话文化追踪之旅
· [专稿] 《感官的冥想》--李天元摄影个展
· [专稿] 中国当代画廊即将举办collage 叠拼摄影展
· 美国摄影大赛获奖作品赏

艺术中国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artchina@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