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上海双年展”今天将举行开幕仪式,从明天起至11月5日正式对外展出。这是上海双年展的第六次亮相,以“超设计”为主题。23个国家的93人(组)的艺术家参展,大多数艺术家是首次携作品出现,中国艺术家占到四成。图为参展艺术家申凡的大型装置作品《山水———纪念黄宾虹》。
第六届上海双年展主展馆位于上海美术馆
李宇春的形象、马修·巴尼和妻子比约克合作的电影、奈良美智和幾米的加盟……越来越多的流行文化元素走进上海双年展;来自同济大学的古建筑模型、原样复制的佛光寺斗拱、精巧细致的木雕……虽然以“超设计”为主题,但也洋溢出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2006上海双年展”今天在上海美术馆开幕,昨天在中信泰富广场时尚沙龙开幕的“2006上海双年展——利物浦双年展”和明天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进行的“2006国际学生展”共同构成了此次上海双年展的整体。而各类当代艺术、设计展览也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分别进行着,上海迎来了两年一次的当代艺术节日。
流行——奈良美智、幾米、麦当劳、李宇春
“我们生活在设计的环境中,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以‘超设计’为主题的上海双年展更容易走近观众。”昨天下午进行的发布会上,此次上海双年展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再次阐释了此次展览的主题,并评价以此为内容的双年展是历年来最好看、最吸引人的一次。 早报记者昨天提前入场,进入布展最后阶段的展厅内,奈良美智、幾米等流行艺术家的作品已各就各位,而一些建筑师和设计师的加盟让时尚更加明朗化。来自北京的艺术家杨千将“超级女声”中的超人气明星李宇春引入到上海双年展现场:名为《面具》的作品是由油画构成的电动装置,其中手拿两只玉米的明星喜笑颜开地和带着面具的小丑形象进行动态交叉。让静态的艺术绘画运动起来,在艺术上是一种创新。 陈幼坚素有“香港设计之父”的美誉,他带来的作品中有麦当劳、肯德基、阿迪达斯、耐克等的巨大标志,但仔细观察这些都市人司空见惯的形象后,却发现它们是由各个品牌的公认行业“对手”的著名标志构成。麦当劳的“M”由肯德基桑德斯上校的头像构成,而旁边的大幅桑德斯上校头像则包含着无数个“M”。设计师的敏锐在《英雄所见略同》中以艺术的方式展现,表达简单,却耐人寻味。 奈良美智和幾米等流行艺术家的加盟将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到展览现场,将双年展外围展部分的“利物浦双年展”推广到中信泰富广场时尚沙龙也是主办方对于拓展时尚场地的探索。
传统——斗拱、陶艺、漆艺、木雕
当代艺术家们的奇思妙想有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怪异造型的装置和雕塑,闪亮的光影效果,带有强烈观念的架上绘画,这些几乎是每届双年展的共同构成。本届上海双年展组织委员会副主任、评论家毛时安表示,上海的这个大型艺术活动在国内具有标志性意义,其中对体现中国元素、挖掘本土文化资源起了重要作用。策展人团队给“超设计”赋予了更为广泛的内涵,从古老历史中寻找设计的影子。 在走进上海双年展展厅前,很多观众会留意到位于美术馆南面的斗拱,这是对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转角斗拱的复制品,代表中国传统建筑符号的斗拱在第一时间告诉观众中国的传统设计是此次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展览大厅内,同济大学的四个古建筑模型无疑也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 而美术馆展厅内的楼梯也由景德镇土生土长的艺术家李立宏用陶艺装点,在《ChinaRoad云梯》中,青花瓷片贴在上海美术馆一楼到四楼的楼梯踏步侧面,观众拾级而上时,仿佛集体“青云直上”。手工艺术也在上海双年展上现身,三位漆艺、木雕和陶瓷艺术家分别在各自的领域传承明清遗风。他们被集体安排在三楼展厅的一个独立空间里,与外面的喧嚣相比,安静地表达民间艺术的魅力。 当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和手工艺术家共同走进上海双年展时,创造了更为丰富和饱满的内容。“上海双年展参展艺术家们的独特创意让观众发现原来艺术可以如此丰富,这种思维方式将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们的生活。”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百扇旧门构成迷宫
近百扇旧门组成了迷宫,迷宫中间放置着一个倾斜状态的塔,管怀宾的这件《迷宫》是他近期一组有关20世纪中国社会现代性问题的系列装置之一。这些旧门由艺术家从全国各地搜集来,都是过去100年中国各地使用过的遗留物,既有时间概念又构成了空间上的“迷宫”。塔有着星状的横截面,艺术家认为五星是人类最初的记忆状态,是过去一百年使用最多的标志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这些旧门正悄然远离今天的世界,更失去了它过去的功能。这件作品既是对过去的纪念,也是在现实和虚拟之间构建一个世界,一个乌托邦式的景观。”艺术家这样说。有扇“迷宫”的门上的漆被洗去,被打磨得很干净,形态来源于船的龙骨和汉字结构,也与古代城池的概念相关。塔的基座上有一块液晶显示屏,播放的录像摄自行驶在上海高架上的汽车反光镜,都市景观在风雨中迅速逝去。倾斜的塔仿佛是将都市场景映射得更清楚的放大镜。透过塔尖处的孔,观众可以望到塔基上的图片,这是艺术家在苏州采集的图像。 “这不只是一种怀旧与伤感的迷情。针对当代艺术与设计,提出一种有关现成品的废物再生和传统文化的思考,“我希望观众在这个非日常的情境中,重新考虑时间与空间的概念。”艺术家这样表达初衷。
来自孔庙的朽木
在《威尼斯宪章》中,对于古建筑的修复可以将钢筋打入其内部,这种规定适合以石材为主的西方建筑,而对木质结构的中国古建并不适用。粱绍基的《木极》中,有中国古建的特殊修缮方法,即在内部腐朽的建筑结构中加入新的木头。而在展示现场出现的朽木,则是艺术家从孔庙借来的梁等构件。 “木结构的变化最多,梁和柱等结构对于建筑又是至关重要的,在孔庙等修缮时,有时会换下一些实在无法支撑的朽木,这是展览的一部分,”艺术家告诉记者,“此外还有图片和影像部分,把这些朽木的横截面拍摄下来,并将其放大,就好像看到了它们各自的病理和症状。”抱着这种心态,他给每段朽木标上了红十字,好像是处于急救状态。 针对中国古建筑的急救方式明显和西方不同,艺术家借此来反映更为广泛的社会问题。
[其他作品导览]
让房间躺下来 对于中国早期当代艺术来说,王鲁炎起了重要作用。这次他以参展艺术家的身份出现在上海双年展上,将一个家居空间翻转了90度。 走进这个颠倒的空间,左手边的墙上是一组灯,右面墙壁上安置着沙发、电视、书架、床等各种家具和电器。左边墙其实是天花板,右边墙是地板,艺术家让原本的房间“倒下”了。从门外拍照得到的是“躺着”的房间景象,但把拍好的照片旋转90度后跟一般的房间没有任何区别;观众靠在这个空间的墙上拍照,得到的是好像躺在地上的效果。“参观者是决定这件作品的参照主体,”艺术家告诉记者,“我想把原本的生活空间的使用功能取消,人们的生活方式成为作品的一部分。”环绕作品《眩》的五面镜子建构了互为参照、折射、混淆、晕眩、游戏的艺术,观众在其中的表现也被设计在作品中。
《天气预报》向日常发问 天气预报是大家最为熟悉的内容,上海年轻女艺术家龚彦在双年展上为其增添了新的含义。龚彦收集了2005年一年的天气预报和天气新闻,截取报纸等出版物上的介绍制作成幻灯片,用两个大屏幕呈现。展览现场将同时有本16开的书,每页都是一天的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每天都有,大家也是关心最实用的部分,没有人会一字不漏地看完,”艺术家表示,“把一年的天气状况都呈现出来,或许对于绝大多数观众来说,都是一次完整阅读的机会。” 同时,天气预报带有预测未来的性质。“对未来的很多终极想象都是强势的,跟普通人的生活关系不大,在这个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的预测方式面前,人们的想法或许更贴切,更自然。”艺术家说。艺术家从媒体艺术出发激活了超设计之间的领域,足见她开阔的思路。不是设计师,因而没办法创作出时尚而具趣味性的设计成果。但她领会了超设计的内涵,最为重要的是对思考方式的设计,做到了这一点即便用最简单而直接的形式呈现,也能为观众留下思考的空间。 报纸上只有有关天气的头条,艺术家将天气、湿度、温度、未来、情绪,希望、期待、呼吸和肌肤等元素巧妙地联系了起来,让日常的天气预报向日常生活发问。
背上“背包”捉“昆虫” 日本艺术家西岛治树的作品《光的遗迹》给观众捕捉“昆虫”的机会。背上艺术家特制的背包,拿着宽大的网兜便能在展厅内开始寻找。“按下左键,这个游戏就开始了,沿着展厅逐渐寻找时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遭遇类似‘昆虫’的声音后便按下右键用网兜把它捉回来,然后继续寻找,”艺术家介绍说,“在捕捉行动进行一段时间后,你可以回到取包和网兜的地方,把收获释放出来。” 观众们把网兜挂在一个特定的桌子上,收集到的声音便会被传达到对面的幕布上。这些声音被转化为各种颜色的星星,好像红色、蓝色和绿色的“萤火虫”,它们各自飞舞、游动,这让原本“辛苦”工作的观众切实感觉到自己的劳动成果。 《光的遗迹》巧妙地转换原本穿透城市的类比音频,借参与者身体的运动来捕捉艺术家所设计的电子昆虫,声音和视觉信号有着巧妙的变化。人与时空对话后,或许还能唤起对于媒体的认识,其互动性势必会吸引众多观众。
比约克夫妻合作拍片 马修·巴尼是当今世界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过去的20多年中,他在表演、摄影、装置、电影等方面都展现出独特的想像力和创造性。他的《涂绘约束》(Drawing Restraint)是和妻子、冰岛歌后比约克合作的电影。夫妇二人都不能如约来到上海,展出的作品是马修·巴尼最新的电影,将展示其最近的创作状态。 在这部影片中,马修·巴尼以日本的空间、仪式、传说等为其素材,鲸鱼变身的传说是其创作蓝本,在135分钟的影像叙事中,日本的日常生活器具与仪式不再是景观化的异国风情。 影片借助日本长崎湾的一艘捕鲸舰队的母舰,讲述了一个关于鲸鱼变身的故事。片中借助了当地的一些文化仪式,如日本的茶会和婚礼仪式等。马修·巴尼和比约克分别在电影中扮演两名来自西方的船客,他们作为一对鲸鱼情人,穿着日本民族的传统服装,在身体的后颈上扮有类似鲸鱼呼吸孔的小孔,这对鲸鱼情人最后被固定成拥抱状,而不得不用解剖刀互相切开对方的腿脚,艺术家以此来暗示鲸鱼尾部的演变夹带着重生。
上海双年展·利物浦双年展 姐妹城市的视觉交流 作为上海的姐妹城市之一,英国港口城市利物浦依靠文化成功转型,从一个老牌工业城市、曾经英国最重要的远洋运输港口,成功晋身为2008年的欧洲文化之都。曾经的繁荣历史和正在进行中的文化产业发展,让上海与利物浦有着许多神似之处,昨天,利物浦双年展亮相今年的上海双年展,是两个城市视觉艺术之间对话与交流的一个开始。 被选中的英国艺术家来自默西塞德郡、北威尔士和伦敦并且他们都与利物浦有些许关联。他们被选中回应上海双年展的主题“超设计”,每幅作品都批判了现代生活中的经历,披露了其疏远和不满足的感受。展览也反映出了利物浦本身的特性,这个城市正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革,实体上市中心改建工程正在快速地进行,同时在文化上,也显著地反映出城市将于2008年成为欧洲文化之都的使命感。一部分艺术家直接融入这座城市和它的文化,而另一部分艺术家则运用音乐、建筑等诸多手法对于利物浦不同寻常的历史发出弦外之音。本次利物浦双年展的名称叫“workon”,源于沃尔特·迪克森·斯科特(Walter Dixon Scott)写的《利物浦1907》一书。根据他对于利物浦默西河上栈桥的描述,一个世纪前这座城市鼎盛之时,栈桥是利物浦港口的标志,被形容为“通向不列颠帝国的关口”。
上海双年展·国际学生展 在校生的作品天马行空 9月6日,2006上海双年展国际学生展将在上海城市雕塑中心开幕。展览面积近5000平方米,展期两个月。展览将呈现大量影像作品,包括许多建筑模型平面效果图。由同济大学承办的主题为“设计教育新视野”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也将于同期举行。 本届国际学生展是上海双年展第二次与同济大学合作,清华大学美院、中央美院、中国美院、上大美院四所国内顶尖艺术设计院校为主要协办单位。参展的125件作品来自国内外24所艺术学院的推荐。 “超设计”是2006年上海双年展的主题,也是此届上海双年展国际学生展的主题。学生展着重凸现“超设计”是反设计也是再设计;“超设计”是对现有设计定义的反思;“超设计”也是对功利主义设计的反讽和批判。未来的天才设计师们独特的视角、天马行空的涉猎、无拘无束的形式,与主展中大师们已臻成熟的作品形成鲜明对照。 7日召开的由同济大学承办的“设计教育新视野”国际学术研讨会则从设计教育角度出发,进一步立足学院教育,展开艺术与设计学科发展方向的讨论。来自中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的著名教授将以“全球化、本土化趋势下的设计教育”、“艺术设计的学院教育与产业参与”、“超设计与设计教育”为主题进行交流。几乎所有参展的国外设计院校都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合作伙伴。
世界双年展浏览
威尼斯双年展 始于1895年,是当今国际艺术界最重要的展览之一。去年的第51届威尼斯双年展共有70余个国家以国家馆形式参展,还有两个主题性的国际展及数十个专题展。中国馆以“处女花园”参展,是70余个国家馆中面积最大的展馆。
圣保罗双年展 1951年由意大利裔的富有实业家Francisco Matarazzo Sobrinho以威尼斯双年展为蓝本而创办的。直到1975年去世,他一直担任圣保罗双年展基金会会长,并以此任命了历届展览的主策。该双年展的历史错综复杂,清晰地勾勒出文化、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雄心的协同。
西班牙塞维利亚双年展 2004年在西班牙南部城市塞维利亚创办。主展场设在由桑塔·玛利亚修道院改建的艺术博物馆。首届双年展由著名策展人哈罗德·史泽曼Harald Szeemann策划,BI-ACS基金会主办。展览主题“我梦想的快乐”。
波兰罗兹双年展 前身是1981年诞生的著名的主题展“在过程中建设”(Construction in Process)。“在过程中建设”是一个强调现场创作的艺术展,以色列、澳大利亚等国先后主办了这个展览。2004年10月2日,罗兹双年展正式开幕。罗兹创建于1820年,这个曾经的工业城市也是波兰的一个多元文化中心。20世纪30年代初,波兰结构主义画派在这里诞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