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公共艺术遇见杭州湾新区——这不是一道简单的填空题

时间:2019-05-19 02:12:32 | 来源:艺术中国

资讯>艺讯>

“梦无界”——2019(中国·宁波)杭州湾新区第三届国际公共艺术邀请展新闻发布会暨文献展现场

初夏的杭州湾新区雾色朦朦,氤氲细雨宛若将时空绵延交错:亦如宋徽宗赵佶《文会图》中所描绘的北宋“十八学士”品茗雅集,参与“梦无界”——2019(中国·宁波)杭州湾新区第三届国际公共艺术邀请展新闻发布会的18位艺术家齐聚新湾,在颇具东方韵味的具榻之上筵席而坐,恰似一场当代文人的雅集再现。

本次展览策展人、艺术家沈烈毅发言

展览统筹,独立策展人、瀚阳艺术中心创始人冯黎敏主持新闻发布会

宁波杭州湾新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北部,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距上海、宁波、杭州、苏州等大都市的几何中心,是宁波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门户地区。而从新区规划伊始,便对文化和艺术提出了自身的诉求。此次邀请展由宁波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联手中国美术学院共同主办、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承办、策展人为沈烈毅,展览统筹冯黎敏。新闻发布会上,杭州湾新区管委会聘请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为新区文化顾问。

宁波杭州湾新区管委会聘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为新区文化顾问,双方交换礼物

嘉宾领导与艺术家共同参观文献展

本次展览拟邀请中国和国际当代艺术中具有显著影响力和学术地位的18位艺术家参与新区公共艺术的创作与展示——现已确定参展的艺术家有:梁绍基、格里·犹大、保科丰巳、许江、谷文达、隋建国、蒂姆·格鲁奇、张克端、管怀宾、郭工、史金淞、安格斯·泰勒、余晨星、王欣、康拉德·肖克罗斯(按年龄排序)——以期在艺术和社会公众之间,架设起一座互动互通互融的桥梁,同时这也是人和人、个体和个体、艺术和公众等社会基本元素互相叠加、辐射,进而使具有公众社会属性的梦想,在社会公众中形成有效的传递,并借机建立良性的、积极的、循环的全新关系体系。

艺术家实地踏勘,走访宁波杭州湾新区城市展览馆

为新区而艺术——共生共荣,而非公共艺术的干预植入

在诠释本次邀请展主题“梦无界”时,策展人沈烈毅说:因为新区建设发展的定位有五个梦:我们希望通过展览活动能以“文化的方式”打破新区一直以来所提倡的“产业梦、创新梦、城市梦、文化梦、品质梦”之间的界限,以此让五个梦融会贯通,共同成长,在彼此之间获得回应。同时,我们也希望能让艺术与城市共生,让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而在此过程中,公共艺术正是以鲜活的面貌参与进来,其创造的不单仅是一种美学氛围,更将成为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部分,从而让艺术与城市、文化和经济的活力同时得到一种内在驱使。

学习并了解新区整体规划,才能更有的放矢的进行有责任的创作

本着这样为城市而艺术,与城市共生长的责任和态度,受邀艺术家们专程走访杭州湾新区,对新区展馆、庵东高速口、中心湖公园、体育公园、十一塘等地进行实地踏勘和创作调研,以期加深对于土地形态、人文资源、水文地理、企业布局等多方面的了解,构思有针对性的艺术创作。

中心湖公园走访勘察现场

艺术家梁绍基先生拍摄创作素材

在中心湖公园的湿地处,梁绍基先生蹲下来饶有兴致的拍摄湖中的游鱼、水草,这些灵动盎然的自然生命给予他创作的启发与灵感。“考察的意义是不可或缺的,在这里我的激情被激发,我看到了湾区的骨骼,摸到了它血脉,感受了它的呼吸。”

谈及创作思路,梁绍基表示,考虑到户外光照等环境因素,延续过去的天蚕系列并不是最优之选。但是可以在既有的创作思路上进行延异,继续在生存、生命、生态的思考下进行深度探索。“新的作品是思想和知识结构的延展和衍生,但在形式上有所改变。看到湿地河塘和海岸线,我希望通过管道的形式表现生物进化中的承载和演变。它将新湾的工业区与生态系统相连接,去净化、沟通,将流动性和可持续的循环融入其中,通过艺术的呈现把工业的无机系统变成有机的生命形态,将新湾打造成一个生态之湾,这才是人文应有的力量,它不是科技工业的依附,而应为其提供更大展望的可能性,”梁绍基补充道。

体育公园考察现场

十一塘勘察现场

在十一塘,史金淞面对海岸线大堤萌发了一个“千年计划”的构想。“公共艺术是艺术家对公共关系以及公共空间中自我处境和权利属性的认识。我们就像是一颗种子,把作品种在这片特定的土壤,与之共同生长,在这种沟通和生长中形成一个新的关系,它是未知的,并不是一个设计好的既定的生硬落地。让艺术变成生活,让生活变成作品的一部分。这一共建过程中的关系本身就是公共艺术重塑的过程和意义,也是一个流动、变化的软思考的过程。”

来自新西兰的艺术家蒂姆·格鲁奇进行现场记录

来自新西兰的艺术家蒂姆·格鲁奇(Tim Gruchy)首次来到宁波,在面对这样一份“命题作文”时,他表现得既谨慎又充满兴致。在他看来,无论是什么样的呈现方式,作品本身与地域的契合度和其发人深省的深度是最为重要的,只有有意义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才有其存在的价值。

艺术家与当地管委会负责人进行交流,了解实况

地处河姆渡和良渚文化之间,艺术家郭工找到了其创作与新湾的内在关联。“我只有遇到空间和自身作品契合时才会做,而绝不是削足适履。我的作品和前语言有关,因为它是一种永恒不变的东西,是原始、准确而稳定的东西。而现在的文化和语言往往是不断演化或是曲解延展的。作品自然而原始的形态和这里非常契合,欲罢不能的冲动才是做作品的诉求和动力。”

新闻发布会现场,艺术家与政府代表、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公共艺术参与新区建设等议题

公共艺术——"妥协”与沟通的艺术

然而,打造新区文化梦从来不是一件易事,它涉及到政府、社会公众、企业、艺术家等多方面诉求的均衡。传统意义上的公共艺术更偏向城市雕塑,政府往往希望以此打造具有地标性的主题名片;居民则从大众审美的角度对公共场所艺术品的参与性、功用性寄予期望;企业从自身文化及定位角度有所诉求;而艺术家群体更是一个强调个性和观念性的知识层级,如何在这样的语境下打造好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共艺术,真正实现新湾“产业梦、创新梦、城市梦、文化梦、品质梦”的共生互融无疑成为问题的核心。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参展艺术家许江发言

策展人沈烈毅认为,沟通与妥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公共艺术是一种‘妥协的艺术’创作。它和艺术家个人创作的确不同,但妥协的底线艺术本身的品质。妥协不是贬义词,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也要搭好平台,沟通理解,多方探索。”

的确,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其城市内涵也更加多元化,产业、能源、基础设施、商户、地理风貌、文化、历史、今人和故人构成了城市的灵魂。而公共艺术往往成为现代城市开发和发展的见证者,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承载着城市的记忆,是城市灵魂的栖所。“独乐不如众乐,”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认为,“公共艺术是人类社会和生活最有温度和最具质感的承载,它将特定场域的空间、历史、相关人群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互动共联,用艺术的感染力和氛围来召唤大家并得到回应。艺术家如何走出个人的小天地,进入社会机制和大众生活,进入城市的历史,是当代艺术思想与定位的一个重要突破。而公共艺术正是这种突破中最重要的产物。”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参展艺术家隋建国发言

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杭州湾新区分局副局长陈弋发言

“回溯历史,我们总是先有庙后有城,先供祖再建家,这是对精神信仰的尊重。进而观之文人骚客与山河景观,你会发现名山和野山的区别——文人或名人去的多了,题词赋诗,便用文化去为之‘开光’,把野山变成了名山。”艺术家隋建国在接受采访时强调了文化与城市的关联,“今天我们落地的公共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公共艺术成为城市精神的一个形象表达,将梦想和目标具象化,赋予视觉形象的承载,立新庙,树新神。”

参展艺术家梁绍基发言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副教授、建筑师王欣,发布会现场设计者

新西兰视觉⾳音乐家、多媒体艺术家Tim Gruchy答记者提问

如何做到公共艺术和特定场域的契合?“必须保持人文内涵和公共场域的和谐,否则公共艺术就是公共污染,”梁绍基先生一语道破,“艺术家作品的意义在于他问题的提出,而答案成为了一种多渠道的延伸。”

参展艺术家郭工

宁波前湾新区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陈佳强(右一)、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吉青(中)、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杭州湾新区分局副局长陈弋出席新闻发布会

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杭州湾新区分局副局长周枫源(左一)、新区教育文体局副调研员、活动办副主任吴冀蜀

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强调,此次国际公共艺术邀请展,既是积极推动新区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满足新区群众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更是通过向世界各地著名艺术家作品邀请的形式,为新区积累宝贵的文化财富。“以公共艺术的形式更好地推进新区的城市和文化建设,迸发出属于新区的艺术形象和文化特质,我们将与艺术家一道共建魅力新湾。”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导、艺术家张克端答记者提问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艺术家余晨星

艺术家、独立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姜俊主持研讨会

据悉,本次启动仪式由新闻发布会、艺术家创作调研、文献展及研讨会组成。研讨会上各位嘉宾就目前公共艺术在全球的发展情况以及在国内的发展现状等问题展开了精彩的讨论。文献展除了展出确定参展艺术家的画册手稿等,还展出了部分艺术家的代表作品,如谷文达的《申江》,梁绍基的《缝纫机》,许江的《华葵》等。今年7月中旬,将举办艺术家作品创作小稿展,11月中旬所有作品最终落地杭州湾并举办开幕仪式。(图文/付朗)

《华葵》 许江 40x32x26.5cm 铜

《海山之间》 隋建国 25x17x8cm 光敏树脂

《申江》 谷文达 60x32x30cm 儒石

《折园》 管怀宾 38.5x32.3x38.5cm 铜板 黄铜 青铜铸

《醉醒的空场大座》 王欣 130x50x30cm 木

《缝纫机》 梁绍基 30x42x20cm 缝纫机 丝 茧

《STORM》(共振形态随机转换器)-蒂姆·格鲁奇-可调节装置-电脑-相机-麦克风-屏幕-扬声器

《不锈钢B-A》 郭工 72x22x39cm 不锈钢

《计算器》 余晨星 280x15x5cm 综合材料

《一个瓶子》 张克端 12x12x30cm 瓶子 宣纸 皮纸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