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超时空艺术奇境展“瑰丽·犹在境”台前幕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沉浸式”艺术展?

时间:2019-05-07 15:12:10 | 来源:艺术中国

资讯>艺讯>


《千里江山图》、《洛神赋图》、《百花图卷》

以“黑科技”解构古代绘画名作 

这是一场盛大的超时空艺术奇境

山水、虚实、轮回的五感炫境体验

带你畅游古画中的瑰丽世界与东方狂想!

近日,沉浸式数字意境全球首展“瑰丽·犹在境”正在南京德基美术馆展出。展览首创GLA LAB感知炫境实验室,携手金承志、尹超、黑弓等音乐、时尚、数字、舞蹈领域新锐艺术家,开放东方美学视觉实验室、避世田园听觉实验室以及味蕾发酵味觉实验室,展览开放当天便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观展。

几组镜头先来感受一下——

云轴入境

千里江山

千里江山

千里江山

洛神霓梦

百花深处

在近千平米的美术馆中,主展从《千里江山图》、《洛神赋图》和《百花图卷》三幅古画中取“意象”元素,以“云轴入境”“千里江山”“洛神霓梦”“百花深处”四大篇章,借助“黑科技”解构传统艺术名作,并通过装置、互动、演绎等交互手段,立体呈现画作中繁多的情景与情感。当人置身其中,不仅能感受到这些古典作品中惊人的细节所支撑起来的诗情画意,也能与绵绵动人的戏剧故事产生跨世纪的共情,体验“人在境中游”的奇妙感受。观众由此得以穿越时空,进入艺术家的创作世界,体悟古代艺术大师的创作心境。

当下,以VR、AR、新媒体技术等科技手段为核心的沉浸式、体验式艺术展正在由过去的趋势演变为一种主流的展览方式。当这种全感官、沉浸式的展览方式日渐成为一种“常态”,人们的观感、眼光和“胃口”将越来越难以满足,这是当下沉浸式艺术展、各类科技艺术展正在面临的境遇。随之而来的,沉浸式艺术展究竟该以科技为驱动还是以内容为驱动?当酷炫的视觉特效已无法满足人们的观感,展览如何能做得出彩儿?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沉浸式艺术展?作为一个艺术IP,它能呈现哪些可能性以及如何能走得更远……为此,艺术中国专访了“瑰丽·犹在境”沉浸式数字意境全球首展策展人、主办方格兰莫颐文化艺术集团(GLA)创始人王雨馨与展览多媒体内容主创、新媒体艺术团队“BLACKBOW”创始人、新媒体艺术家王志鸥。

解密超时空艺术奇境展“瑰丽·犹在境”台前幕后——

左:“瑰丽·犹在境”沉浸式数字意境全球首展策展人、主办方格兰莫颐文化艺术集团(GLA)创始人王雨馨;

右:展览多媒体内容主创、新媒体艺术团队“BLACKBOW”创始人、新媒体艺术家王志鸥

Q:近些年,沉浸式艺术体验展持续在国内发酵,尤其在年轻和时尚一族中有很强的号召力。相对过往已经出现的种种做法,“瑰丽·犹在境”沉浸式数字意境展最大的不同和创新在哪里?

王雨馨:目前已有的沉浸式展览较多体现的是视觉上的震撼。而此次意境展,是通过对人的五感的激发,为观众还原一种东方美学语境下的沉浸体验。这个意境既是当下由作品交互所产生与呈现的环境,也是由作品,诸如绘画、音乐及摄影作品本身所传达的情境,更是艺术家创作时的心境。

“瑰丽”的创新源自三个层面: 

第一层是形式上的创新。我们在呈现展览时,用了两种极致的反差来表达。8楼是一种“极繁”的呈现形式:同一个作品集合多种表达手段,有交互、装置、演出、影像等。但到了28楼则是另一种“极简”的表达:色彩上的极简和感官上的单一性。这两种形式就像阴阳两极,互为补充才令“意境”趋向圆满;

第二层是视角上的创新。展览几乎所有的创作源点都是已有的作品,《千里江山图》、《洛神赋图》和《百花图卷》三幅古画都是家喻户晓的国宝。但展览让大家从一个新的视角:一种更现代,更贴合当下生活的角度去感受这些作品。例如,“千里江山”作品,我们通过光影和装置,让观众以“水下”的视角去看绵绵山体。而“洛神霓梦”,又是一种当代与过去情感的串联。千年前的爱恋和遗憾,仿佛身边的故事;

第三层是立意上的创新。当下许多名作展,人们更多的是看真迹以及作者展现的技艺。如果是数字展,也讲求其高度的还原性。但“瑰丽”却不追求对真迹作一比一的复刻,而是力图还原作者在创作时的心境以及他期望作品能带给人的意境。艺术上的技艺虽然被科技手段所替代,但对意境的营造和感知则是独一无二、无法复制或取代的。

Q:“瑰丽·犹在境”作为格兰莫颐文化艺术集团正在打造的一个艺术IP,这一主题包含哪些含义?这一IP在艺术、商业层面的愿景是怎样的?

王雨馨:从埃及到希腊,西方人在客观和逻辑的线索上构建理智宇宙,而我们希望在客观、科学逻辑之外不断追问。《庄子·逍遥游》中谈及人所面临的永远不能克服的灾难,是时间和空间。人不可避免地要被限制其中。哲理与人文创作交相承袭至今,我们对于有限空间的不断论证、抗拒,影响着每一个“精神属地”的创作与传承。

于是,我们强调线的绵延,周而复始的循环与轮回; 于是,我们诞生了国画中的“卷收”与“展放”,一种延续的、展开的、无限的,流动的时空观念;于是,我们诞生了意境、诗意与空白,空白是虚而不是没有,是虚实的互动;于是,我们诞生了“瑰·丽”,温润敦厚地延续着锻造东方审美的国画魅力, 用“意”与“境”的营造激发现代人对美最原始的感知, 重新诠释东方哲学中的“无限”与“未完成”。

这是我在构思此次“意境展”的策展思路,也因东方哲思中由古传承至今的力量,使我们在多媒体领域的创新性尝试更有文化溯源性。

在商业层面,首先“瑰丽”是一个纯原创的自有艺术IP,这在当下的中国市场是极度稀缺的。我们没有选择传统的数字活化模式,而是通过普世的情感连接作为入口,讲述山水与家国、洛神与虚实、百花与轮回,让古画的传承在当下展现了新的含义。也正因为“她”具备这样的现世意义,“瑰丽”展中的各个场景,可以单独拆分出来,模块化地应用在不同领域。

其次,“瑰丽”的主题GLA LAB是与行业中顶尖的跨界艺术家合作,具备品牌跨界合作、拓展非票收入的可能。比如,类比于数字艺术餐厅,我们的视觉实验室也有孵化出数字茶饮、餐饮空间的可能;听觉实验室空间希望帮助更多的音频内容落地线下。 此外“瑰丽”也采用授权形式,探讨和更多运营方合作落地展项。我相信“瑰丽”IP在可控性、技术研发、美学创造力都有显著的优势。

Q:主展从《千里江山图》、《洛神赋图》和《百花图卷》 三幅古画中选取了很多“意象”元素,为何以这三件作品为创意来源?这些意象元素以怎样的理念和创意、线索展开叙事?

王雨馨:国画是最直观体现东方美学和中国意境的一种艺术表达。而我们选择的三幅作品《千里江山图》、《洛神赋图》、《百花图卷》分别代表了国画中最常见的三个主题“山水”、“人物”、“花鸟”。通过这三幅画,我们能充分感知到古人对自然的观察、对天地的敬畏和对人的情谊。不语最深,只因懂得。我们希望观者能够通过现场感受、体味到古画之外延伸出的更多意境之美与情感连结,这是我们想要去传达的。

王志鸥:例如“千里江山”,其实说到这幅画本身,《千里江山图》在景物上选择山水,颜色上取以石青与赭色,在青绿山水色之间,将北宋的山峦江河与整体气质收于画作之中;而它能穿越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再次来到我们面前,除了画本身的灵动与大气磅礴之势,还好在“少年一世唯此画,此画传世永少年”的传奇故事,十八岁的少年感与展现北宋末期民 间百态的《千里江山图》相融,为画作更添了一份想象空间。其实在我的理解中,《千里江山图》的魅力也正在于此,人们追求、重视画作背后的那份“意”,“意之美” 很多时候能为一个作品带来更多的层次感,这也是我们在这次创作中的思考:其实千里江山并不是千里江山,而是层峦流影连绵,青绿山水之色;是我们源于古画延伸出的对传统的、东方审美的美学感受。

 

再如在“洛神霓梦”中,当我们看到顾恺之先生的《洛神赋图》时,可能会想到画中所描绘的曹植与洛神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初次相遇时曹植赞叹洛神“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的姿态;初见之后二人互生情愫,曹植对洛神“华容婀娜,令我忘餐”的痴迷之态; 还有因人神道殊终不能相守而生的悲痛之情。所以我们提取了画中对爱情描绘的这种情愫,将它落脚于普世之间人们对悲欢离合、相聚分离的情感感知上;吸收顾恺之先生绘画上延绵婉曲、细云飘忽的笔触之美,以及画中的令人回味咀嚼的种种细节;将画中“情愫”、“线条”、花树景致”这些美学基因提取出来,赋予并延伸它可能触发我们现代人情感和审美想象的质感,通过科技美学的手法加以呈现。例如用激光纱线的现代装置技术体现顾恺之作品的线条美感。

实际上在宋代,花鸟画的创作正处于历史高峰,例如《百花图卷》中,共绘有四季花卉 60 余种,在构图上撷取花卉中最具特征的局部入画,更显细腻动人。那在进行“百花深处”的展区创作中,我们选取《百花图卷》上的花卉写意之美,提取宋画“花形”的美学基因,用现代高清大屏制成三面万花景加以投影,来集合宋代杰出花鸟形象,层层布影,让我们的观者有如踏入百花绽放之中,体会“人在画中走,花于眼前游”的意境。

Q:在展览的策展和视觉呈现方面,您做了哪些美学方面的探索和尝试?传统美学如何转化为当代审美?

王志鸥:文艺作品创作是一个内循环,我会大量涉猎中外艺术家作品,和团队碰撞带来质变。我的工作习惯是“不设置标准,持续打破自我”,开头一幕“云轴入境”的黑洞概念,是开展前数天推翻原版、通宵赶出来的新方案。这是一次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共情,是东方美学表达上的一次新的探索。“云轴入境”“千里江山”“洛神霓梦”“百花深处”。

我想用“意”与“境”的营造激发现代人对美原始的感知,重新诠释东方哲学中的“无限”与“未完成”。

Q:“瑰丽”展被称为“沉浸式数字意境展”,号称能够做到“人在境中游”,要实现这样的观展体验,其中运用了哪些“黑科技”和数字新媒体手段?

王志鸥:我们采用多路4K的实时渲染输出,结合多传感器融合互动捕捉,在Unity3D中进行了多样化的非真实渲染。

我们用“数字图像”和“立体激光投影”交汇合成“黑洞” 。当大家走进真实的水雾和虚拟的激光投影中时,脚下会呈现互动效果。为了满足艺术表达,我们的技术团队研发了“跳频微波传感器”,让多组传感器同时工作,支持烟雾状态中的多人灵敏交互。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红外矩阵系统,我们对体感、红外、动捕等多维数据同步收集运算,精确对应时间和点位输出互动效果。而“千里江山”互动模块的图像内容更是来自 AI 的创作。

Q:“瑰丽”展首创GLA LAB感知炫境实验室,请具体介绍一下,东方美学视觉实验室、避世田园听觉实验室以及味蕾发酵实验室在美术馆展厅中分别是如何布展和呈现的?

王雨馨:

彩虹合唱团-听觉

首先就是彩虹合唱团。合唱本身是个纯西方的形式,但金承志通过合唱去讲述自己童年的记忆,关怀个人,用西方的形式讲述发生在中国人身边的故事。在这个听觉实验室,金承志拿出了他第一个进入音乐厅录制的作品—《落霞集》。这部作品从未对公众曝光过,这次在“瑰丽”是该作品的首次亮相。

我们在这里用12度的坡度营造了一个悬浮式的体验空间,左为镜、中间为画、右又为镜,以此寓意对话过去、现在和未来。或坐或躺,在这里对着用audio vision营造的治愈空间,畅想、领悟一个小男孩落入荒岛的奇妙想象。

尹超-视觉

尹超的视觉空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南京女孩,是尹超和《新视线》杂志为南京打造的一组人文画像。在南京土生土长的明星女孩们回到自己儿时记忆深处的地方,颐和路、新街口、南京体院、老码头… 用时尚印象记录和定格最美的成长瞬间,也是每一个南京女孩记忆深处的美好。

第二个空间是尹超和国际冲印平台Memories Lab合作,通过黑白这种最有张力的表现形式给大家展现Fashion portrait背后的张力,选取的都是尹超和四大刊合作的比较有标志性的人物写真。Memories Lab是由两个在加拿大成长的华裔男孩组建的当代摄影师平台。

王志鸥:

茶饮-味觉

最后是茶饮空间,通过投影技术建模,营造一种森林中喝茶的感觉。中国人自古就有一种“众”的概念,众人共同饮茶,是中国人的和美。空间中的影像部分,通过3D mapping捕捉花型,展现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人们无法用肉眼察觉的美感。植物的流线也展现了一种环境与科技的融汇感。

Q:您主创策划了味蕾发酵味觉实验室(Arousing Oral Fermentation),谈一下这个创意形成的过程?观众能收获怎样的体验?

王志鸥:采用精准投影mapping建模技术,将数字特效影像与生态造景精准对位。通过交互体验,对“中国茶”进行创新的艺术唯美演绎。光影变幻的数字背景萦绕在微缩丛林中。植被根茎花脉间,涌动着由数字影像所赋予的生命能量,为桌面生态造景赋予数字化升华的奇幻体验。在静谧而炫丽的光影空间中,品鉴中式茶饮,沉淀对美的千思万绪。

Q:当下,以声音、光线、新媒体技术、科技为核心的体验式艺术展频掀观展狂潮,但很多该类展览徒有“炫技”的视觉特效,但内容空洞。您认为,应该如何处理科技手段与艺术内容之间的关系?“瑰丽“展的文化和内容核心是什么?

王雨馨:东方文化自古以来都不喜欢被客观、科学的理论佐证,我们喜欢用意境感的留白去追求一种无限、未完成的状态。这也是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中西共融的生活、文化消费品,往往用东方元素去加持内在的精神和内涵。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瑰丽展的由来。

我觉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得有敬畏之心,要对作品意境有所解读,而不是简单地去解构一下,或者用现代的手法重新给它展现一下,我觉得这远远不够。东方美学内核和技术壁垒要共存。

Q:当一种新颖的展览形式首次出现时,人们会因好奇和新鲜感而不断去追捧;但当它成为一种常态时,观众们的审美、眼光和“胃口”会越来越难以满足,沉浸式艺术体验展、各类科技艺术展也在面临这样的境遇,如何能够在此基础上做得出彩儿?这类展览面临的最大挑战和困难在哪里?

王志鸥:“瑰丽”近2000 多平的展陈空间里包含8个场景,在视效、互动性、可玩性方面高于大多数中国市场的展项。背后的创作意图、科技应用也和单纯的“拍照展”拉开了一定差距。瑰丽具备东方美学内核和技术壁垒,相信我们在文化输出、消费级沉浸艺术体验产品中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难点在于如何运用动态交互场景呈现很难被具象化但又是中国文化语境里特有的“意境”之美,以及如何在传世作品上创新,在大众熟悉的范围内制造惊艳感。

我们认为内容和体验的高度和纯粹性,将支撑“瑰丽”生命周期的延续。

Q:今天人们为何如此“沉迷”创造新媒体文化体验;人们又为何如此热衷?

王雨馨:时代在持续更新文化娱乐消费方式,正如沉浸式多媒体艺术之于当下,当下年轻人更多的喜欢张扬个性的表达,而不是被动的说教,新媒体体验通过多维感官激发更多人的创新欲望,是人脑和手的延伸,美妙而又不受局限。

Q:沉浸式艺术体验展相对较高的票价在观众中一直颇有微议,您如何看?

王雨馨:票价与新媒体展的展陈成本高有一定关系。我们相信优质的展览体验和票价是可以匹配的。

(采访、文字/台馨遥,图片由格兰莫颐文化艺术集团提供

【票务信息】

展览地点:南京德基广场二期8F(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中山路18号)

展览日期:

4月13日-7月12日 公众日(向公众开放)

开放时间:

每周一:(周一上午休馆)14:00-22:00

周二至周五:10:00-22:00

周六周日及法定节假日:10:00-22:00

(21:00停止入场)

票务价格:

全通票:128元(单人周一至周日使用,不包含茶饮体验)

Fast Pass VIP票:158元(单人周一至周日使用,含价值38元的茶饮体验一次,如遇高峰人流,可享受优先观展。)

 

身高1.0米及以下儿童免票入场。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