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服物佩好无疆——东西文明交汇的阿富汗国家宝藏”展现场
1978年,希腊裔苏联考古学家萨利安尼迪(Viktor Ivanovich Sarianidi)在阿富汗周边小城席巴尔干(Shebeghan)附近发掘一处古代神庙遗址时,意外发现了公元纪年初期的七座墓葬,考古队随后清理出其中六座,这便是后来被誉为阿富汗“黄金之丘”的蒂拉丘地(Tilly Tepe)。这里出土的大量美轮美奂的黄金随葬品,其美妙迷人的程度足以与图坦卡蒙的黄金面具相媲美。
4月29日,“器服物佩好无疆——东西文明交汇的阿富汗国家宝藏”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蒂拉丘地的黄金宝藏成为本次展览最夺人眼球的部分。据展览策展人谈晟广介绍,“器服物佩好无疆”这一主题取自中国古代典籍《穆天子传》,书中记载了周穆王(约前1054年-约前949年)曾经到西方巡游,除了见到西王母,还见到西方的奇珍异宝,并用“器服物佩好无疆”来形容它们。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展出的230余件(套)阿富汗珍宝按四个出土地点——法罗尔丘地、阿伊哈努姆古城遗址、蒂拉丘地和贝格拉姆古城遗址划分单元,分别展示了青铜时代、希腊化时期、月氏人(月氏是匈奴崛起以前,游牧于河西走廊西部张掖至敦煌一带的古代游牧民族)入侵至贵霜王朝建立之前、贵霜王朝(贵霜帝国国祚始自公元55年,425年亡,被认为是当时欧亚四大强国之一,与汉朝、罗马、安息并列)四个历史时期的珍贵文化遗产,是古代多文明互融交汇的见证。它们均出土于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以前,战争期间因藏于喀布尔中央银行大楼下的秘密金库中而得以幸存,并于2003年重现天日,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
阿富汗位于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这里是四方文化的交融交汇之地,草原文明、希腊-罗马文明、汉文明和印度文明都曾在这里交织碰撞。喜爱和崇尚黄金是游牧民族和草原文明的一种文化传统。远古时期,中亚草原游牧族群以金器炫耀其身份和地位,或赋予它们神力,成为与神灵沟通的圣器。黄金坚韧而热力四射,且不易损坏,更符合需要经常迁徙的游牧民族的需求。因此游牧民族视黄金为奢侈品,将黄金镶嵌在马鞍上,装饰在衣服上,或佩戴在身上。
展览现场
“蒂拉丘地”,字面意思是金色的丘地或土墩,直径约100米、标高约3米。1978年,考古队在此地发掘出6座坑墓,伴随着2万余件由金、银、铜、象牙、宝石等各种材质制作精美的文物。这批数量惊人的宝藏,将多种文化传统和艺术风格融合在一起,表现出了独特的跨文化特征,是丝绸之路上迄今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墓中出土的安息银币、罗马金币、希腊神灵、中国西汉铜镜与丝绸、叙利亚或埃及的玻璃器、印度象牙雕件以及草原风格黄金饰品等,也无疑证明了公元前后的阿富汗作为文明十字路口的国际性、创造性和多样性。
三叶形饰片 蒂拉丘地1号墓 公元25年-50年
这件三叶形饰片出土自蒂拉丘地1号墓葬,墓主人为一名25-35岁左右的年轻女性,身着装饰有大量黄金缀饰的服装,陪葬品也以化妆用具为主。这些三叶形饰片以哑光的绿松石镶嵌金饰,这在当时是非常常见的一种装饰和搭配手法。除三叶形饰片以外,墓主人衣着还缀有涡形、三角形、盘状、人面状、花形饰片等,带有浓郁的草原文明特征。与其它几座墓葬相比,1号墓随葬品相对等级较低,陪葬品数量也相对稀少。
神人驭龙吊坠 蒂拉丘地2号墓 公元25年-50年
2号墓墓主为30-40岁女性,这件神人驭龙吊坠是装饰墓主人鬓角的饰物,王者两边各扶有一条龙,装饰有绿松石、青金石、玛瑙、珍珠等珍贵珠宝,龙身扭曲成S型,带有斯基泰风格的纹饰特征。龙纹由“龙身与龙腿”和“马头与马蹄”组合,表现了当时中国与中亚草原游牧民族的密切关系。龙的主体形象上还有羚羊角、马鬃毛、翅膀等元素,也显示了杂糅的文化特征。
勇士纹扣饰 蒂拉丘地3号墓 公元25年-50年
3号墓在已出土的六座墓葬中级别较高,在墓主人胸部发现了这枚勇士纹扣饰,扣饰表现的是两个衣着马其顿军装的战士,有学者认为这是亚历山大大帝的形象。扣饰由纯金锻造,两名勇士人物面部表情严肃,身上的盾牌、长矛、盔甲、头饰等纹饰精细,造型栩栩如生。
长袍颈饰 蒂拉丘地5号墓 公元25年-50年
六座墓葬中,尽管5号墓出土的陪葬品数量最少,但这件长袍颈饰仍显示了相当高的装饰水准。以石榴石与绿松石交替镶嵌,辅以圆形、水滴形、圆珠形装饰元素,为这件颈饰平添了几分灵动与华美。
王冠 蒂拉丘地6号墓 公元25年-50年
本次展览最为人关注的展品是这件出土于6号墓葬的纯金王冠,被设计成可以拆卸随身携带的方式,非常华丽。中国古代将这种装饰有“垂珠”,随佩戴者步履移动而颤动摇曳的饰品称为“步摇”,因此这件王冠在中国又被亲切地称为“步摇金冠”。步摇冠最早于公元前后起源于西方,后向东传播,横跨欧亚大陆经过中国进入朝鲜、日本,流行时间长达600余年,是一种有着久远文化传统的女性饰品。
盾形饰牌 蒂拉丘地4号墓 公元25年-50年
腰带 蒂拉丘地4号墓 公元25年-50年
公羊 蒂拉丘地4号墓 公元25年-50年
在已经发掘的六座墓葬中,只有4号墓的主人是男性,考古人员通过观察骨龄判断这位墓主人的年龄介于30-40岁之间。展览展出多件该墓葬出土的陪葬品,其精致华美的程度令人惊叹,且显示了多元杂糅的文化痕迹。绿松石镶嵌的狩猎盾形饰牌、充满汉文化特征的精美靴扣、纯金浮雕腰带、公羊金像、龙纹短剑鞘饰等都彰显着这位墓主人的尊贵。羊是游牧民族比较崇拜和喜爱的动物,羊的纹饰在其它几座墓葬中也常有出现。
短剑鞘饰 蒂拉丘地4号墓 公元25年-50年
镶嵌有绿松石的剑鞘,装饰有成对凸出的四叶造型,最初是为挂在腰间更稳固,后来逐渐从实用性变成身份的象征。精细的浮雕工艺带有希腊文化的痕迹。
靴扣 蒂拉丘地4号墓 公元25年-50年
这件华美的靴扣以绿松石镶嵌黄金,图案以双神兽拉车的造型出现,人物衣着带有典型的中原服饰特征,神兽拉的车带有中国汉朝审美文化的特征,车篷以竹子支撑,这种汉式的车子通常仅在最高级的墓葬中出现。由此可知黄金之丘4号墓墓主人的身份应该是部落首领,他还随葬了两副弓箭,弓箭囊里有弓箭、箭头,腰带、宝剑,弓箭是他身份的象征。
公牛纹碗残件 法罗尔丘地 公元前2200年-前1900年
二神驾车图像饰板 阿伊哈努姆 神庙遗址 公元前3世纪
器皿手柄 阿伊哈努姆 神庙遗址 庭院 约公元前145年
除蒂拉丘地的黄金随葬品,展览还展出多件来自法罗尔丘地、阿伊哈努姆古城遗址和贝格拉姆古城遗址的文物。法罗尔丘地的黄金器具,隶属于中亚地区青铜时代的阿姆河文明,考古发现的证据显示,阿富汗在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就是多文化交汇之地。阿伊哈努姆古城“拥有希腊化城市的所有标志”,如剧场、竞技场、神殿、柱廊庭院等,这里出土了大量极富希腊化特征的珍贵文物。贝格拉姆遗址中出土的2000件珍贵文物,无可置疑地再次证明了阿富汗作为东西文明交汇中心的独特历史价值:希腊罗马风格的青铜铸像和石膏浮雕、印度的象牙雕件、叙利亚的玻璃、埃及的银器和石制器皿等——甚至还有9件中国汉代的漆器。
半球形日晷 阿伊哈努姆 竞技场 公元前145年以前
男青年胸像石膏圆板 贝格拉姆第13室 公元1世纪
自2006年10月起,法国、意大利、荷兰、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等国家的20多家博物馆先后巡回展出了这批珍宝。而在中国,它们也于2017年开始了长达两年的巡展旅程,先后历经北京、敦煌、成都、长沙等地后,借今年5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东风再次回到北京,这也是这批珍贵文物首次走进一座大学的博物馆。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23日。(整理撰文/台馨遥)
彩绘高足杯 贝格拉姆第10室 公元1世纪
展览信息
“器服物佩好无疆——东西文明交汇的阿富汗国家宝藏”
展览时间:2019年4月18日-6月23日
展览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三层展厅
主办单位: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国家文物局、阿富汗信息文化部
承办单位: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阿富汗国家博物馆、中国文物交流中心
协办单位:中友国际艺术交流院、北京鉴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