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现场
日前,“艺术遗产保护与修复国际高端学术论坛Ⅰ”在广州美术学院举行,作为论坛活动的重要环节,“艺术遗产保护与修复的科学分析和科技手段”研讨会于4月1日在广州美术学院昌岗校区国际学术报告厅召开。本次活动由广州美术学院主办,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协办,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科研创作处、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承办。来自法国、墨西哥、意大利、日本和国内艺术遗产保护与修复领域的重要专家学者10余人共聚一堂,展开不同维度的主题讨论。
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范勃主持研讨会
本次活动的总策划和主持人、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范勃在主持研讨会时表示,“材料与油画修复”专业作为广州美术学院学科发展规划中重点扶持的专业方向之一,从企划阶段开始就立足国际前沿标准,本次国际学术论坛活动正是学院进一步加强学术建设,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举措。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致开幕词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在开幕词中亦指出,2019年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也走过了40周年,中国正在处在经济飞跃的繁荣时期,油画修复与维护专业在当下具有有广阔的前景。新中国成立以来,美术的教育体系以创作为主导,培养了大量创作型与研究型人才,如何把其中一部分对艺术品有着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成复合型的修复人才,这是当下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命题。目前,广州美术学院同时在工艺美术、国画、油画、古建筑等方面开展修复专业教育,这对于崇尚创作精神的美术学院而言,更需要一种颠覆性的教学思维。
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贾文忠研究员在致辞中表示,艺术遗产是历史的见证,是珍贵的文化瑰宝,凝聚了人类的汗水和智慧。经历了历史的洗礼后,它们出现了各种的残破和缺损现象,为了恢复艺术品的原貌,艺术遗产的保护与修复是我国当前文艺保护修复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深入贯彻和推行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之一。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非物质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文化的保护及其传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传播到了周边如日本等国家,在文物的修复技术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当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的文物修复技术,更应该吸收其他的国家的优秀经验,在国际文化交流的平台下促进和提升。
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第六工作室主任贾鹏发言
研讨会由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第六工作室主任贾鹏和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青铜修复师沈依嘉担任学术主持。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艺术品鉴证重点实验室主任尹毅和法国阿维尼翁高等艺术学院院长阿尔费雷多·维加·卡德纳斯(Alfredo Vega-Cardenas)首先从宏观的角度展开发言。尹毅认为,艺术系统涵盖不同的门类与体系,作品的生产、流传、认知和管理四大体系都必须依靠科学展开,尤其根据艺术品对收藏、维护、修复、流传等方面的需求对作品本体的全方位分析,科技手段的介入必不可少。阿尔费雷多·维加·卡德纳斯认为,几个世纪以来,精准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互动构成了保护与修复学科的依据,在未来,文化遗产的保护学科必须要奠定于多学科的背景和视野之上,其涉及领域可能包括化学、物理、考古学、建筑学、人类学、艺术及其历史等等,为了不同文化的保存和传播,不同领域的专家和机构需要开展跨学科的合作,保护与修复者的工作才能提高专业的敏感性与获得足够的专业能力。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艺术品鉴证重点实验室主任尹毅致辞
研讨会上,来自不同领域的修复专家和学者分别以不同领域的实际案例展开主题演讲。其中,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马越副研究员展示了正在进行的故宫养心殿修复项目,介绍了对养心殿室内墙壁上的裱糊纸所展开的调查情况与分析过程;法国巴黎第一大学克劳德·拉罗克(Claude Laroque)教授全面地介绍了修复专业在艺术史、考古学、遗产和博物馆、文物财产的保护和修复领域的教学情况及其开展的亚洲纸研究项目;沈依嘉谈到自己在对一个“商代晚期兽面纹方觚”进行修复时,在青铜器的表面发现了许多浅绿色粉末,她本以为是有害锈,经过检测后发现是一种出现在青铜器上的化学物质,经过进一步的分析研判后,她认为这应该是前代工匠在对这只方觚进行修复清洗时所留下的砂粉,在经过种种实验及评估之后,最后她使用了激光清洗这种新手段,最大限度地恢复和保全了青铜方觚的本来面貌。
法国阿维尼翁高等艺术学院院长阿尔费雷多·维加·卡德纳斯(Alfredo Vega-Cardenas)
来自法国CICRP跨学科遗产修复及保存中心的摄影技术研究专家埃米莉·于贝尔( Emilie Hubert)从科学成像对艺术品研究的贡献展开论述,她谈到,要了解绘画的原始状态和画面的动态变化过程,可以通过不同的技术和信息进行辅助,直射光、红外线、波光、紫外线和投射光等科学成像的方法是修复当中一个重要手段。对于科学成像在修复当中的作用,贾鹏则以实际参与的油画修复案例,展开对紫外线在油画检测与修复中应用的深入探讨。他指出,紫外线照射可以透视到保护层与绘画层内部,当这种紫外线光照射在作品表层时会呈现出蓝紫色的折射光,利用这种折射光的光谱分析,可以判断光油层的厚薄、绘画层的化学反应可以反映过往修复情况和保护层的病变状况等等,作为进一步修复工作的重要依据。此外,同样来自CICRP的化学工程师尼古拉斯·布永(Nicolas Bouillon)和意大利文物保护修复高级研究院教授朱利亚·杰尔米纳里欧(Giulia Germinario)分别展开对木板绘画和布画绘画的分析与修复探索,他们的论述建立于扎实的科学分析数据和图像历史研究基础之上,他们在分享过程中展现出了严谨的工作方法和思维逻辑,得到专家们的一致赞赏。
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宋光智教授在总结发言
日本筑波大学副教授谷口阳子曾经在敦煌莫高窟、印度、土耳其及阿富汗中东地区参与历史壁画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在壁画修复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谷口阳子以阿富汗地区已经不复存在的巴米扬壁画为例,讲述了科学鉴定手段如何分析出壁画的构成材料和工匠的绘画技法,在对构成物质进一步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壁画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遗迹和文物,真实地记录了其如何受到东西方贸易交流过程中文化互动的影响。
提问环节
来自中山大学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的肖晓梅以修复《念庵罗先生集十三卷》为案例,探讨了掏补技术在“金镶玉”装帧古籍修复中的应用,她分享了如何基于古籍的污渍、缺损、折痕、虫蛀、变色等等情况而拟定修复方案,并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发明了一些辅助工具。为传统修复技术带来完善创新,这正是当下修复技术真正的学术价值体现。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典藏部徐研分享了李叔同《半裸女像》的科学检测与材质研究过程。2012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为重新发现的馆藏李叔同油画《半裸女像》组织了鉴定研讨会,会后作品被移交至美术馆修复工作室,开始针对这幅作品的保存状况和组成材质进行分析检测和研究工作,目的是为了解组成作品的材质,包括颜色层的形态、所含媒介剂的性质、颜料的种类、底料层的状况和作品的技法特点等,检测的结果是作为接下来对作品进行保护和修复工作的基础。经过分析,进一步确认了《半裸女像》的创作年代和其原作属性,这对于研究20世纪早期中国油画艺术具有重要作用。
本次研讨会为教学团队及学生提供了珍贵的可借鉴案例,在提问环节上,与会师生积极向嘉宾提问,并进行了热烈的学术讨论。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宋光智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研讨会以学术研究为目的,打破了地域与文化的局限与差异,专家学者们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有了更多新的认知和观念互补,学术思想的碰撞带来了更多的启示。正如阿维尼翁阿尔费雷多·维加·卡德纳斯院长所说的,多学科合作以不断提高分析能力和技术手段,对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有积极的意义。本次论坛活动也将对今后的专业教学和研究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