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志荣谈“无华”:中国设计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时间:2019-04-04 13:48:26 | 来源:艺术中国

资讯>艺讯>

卢志荣先生在展览现场

作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开馆以来,首个华人设计师的个案研究展,“无华——卢志荣作品展”于4月2日在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开幕。展览以实物、影像、实景空间和手稿文献为呈现方式,以建筑、室内、家具、生活器物、雕塑五个方向为核心内容,全方位展示出卢志荣的精神与理念。

展览现场“雕塑”展厅

展览位于博物馆的三层的7、8、9三个展厅,卢志荣先生亲自对展陈空间进行设计。由阿尔瓦罗·西扎设计的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空间巨大而空旷,而在卢志荣先生的设计下,整个展览尺度宜人,三个展厅的展示方法与内容不同,却张弛有度,彼此相连,观众可以静静地与一件件作品进行对话。正如卢志荣先生的设计理念“以诗为用,以用为诗”一样,他的每件作品既有现代主义的简洁与实用,又充满了中国人的温情与智慧。

展览现场“家居”展厅

2019年正值包豪斯创立100年,而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拥有中国最重要的一批包豪斯的系统收藏,因此这个展览不仅代表着他对百年现代主义的致敬,他更期望呈现与设计先驱们同样面对艺术与生活时,就如何解决形式、材料和功能所带来的诸多问题,一位华人设计师不同的解读和选择。

卢志荣先生在新文房展厅

展览现场,艺术中国对卢志荣先生进行了采访,让我们听听这位行走于中西之间、享名于国际舞台的设计大师对于本次展览以及中国设计的思考。(Q=艺术中国 A=卢志荣

Q:为什么将“无华”作为这次展览的题目?

A:“无华”这个词与这种状态对我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意味着你充分地相信自己,拥有了这种自信,才不需要过多的去矫饰、去进行无谓的装饰,也正是因为拥有了这种自信,你才可以面对真实的自我,去建立和自我有关的东西。

我想今天的中国设计已经发展到一个关键点,这可以被称为一个转折点。在这个点上,中国设计面临着一个自我身份认知的危机,我们将通过这里通往一个更成熟的阶段,有自信面对自己。我们需要创造出一个可以真诚以待的世界,而不是我们在其中感到陌生的世界。在21世纪,经过了40年快速的经济增长之后,我们不再需要将其它身份加诸自己身上,而是要找到自己的身份。

在雕塑展厅,卢志荣先生特意设计了一扇小窗,可以窥见神秘文明

Q:对展览空间您亲自设计,您的思考是什么?

A:我们需要做的是将展览作品融入到空间之中,使建筑成为展览的一部分,而不是相互背离与排斥。这个建筑空间本身非常巨大和空旷,而我们呈现的是一些体量较小的家具和物件,所以我在布展之中设置了一些隔墙,以便更好的来定义和分隔这些空间。三个展厅看起来是分隔的,其中观看的维度也是不同的,然而这三个展厅表达的精神却是一致的,最后大家会发现,这三个展厅汇聚在一起,成为一体。

三个展厅陈设着不同的内容,但其实最里面的雕塑是最早创作的。而完成这些雕塑作品的体验真正影响到了我之后设计的工作。正是因为了有了这段岁月,使得我更加坚信一些信念,所以我并没有在以后的设计工作中非常屈从于商业社会的诉求,我仍然保持了真正的自我,坚持了我的信念,包括作品之间的组成、形状、材料……以及这些作品想要传达的信息。

卢志荣雕塑作品

Q:这些造型奇特的雕塑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为何对您的设计历程如此重要?

A:这些作品的缘起可以追溯到在我从哈佛毕业之后拿了一个奖学金去德国念书。这个奖学金非常有意思,因为它没有任何约束性的条件,你可以做作品也可以什么都不做。也就是说你可以拿着这笔奖学金,生活在这个地方,什么都不干。当你拥有了这样一个机会,它意味着什么?可能是想让我们忘记这个世界,让我们重新思考我们获得了什么样的知识,让我们重新相信自己,去找到真正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东西。

卢志荣雕塑作品

我每天6点钟起床,在自己面前摊开一张白纸,白纸意味着给了我一个全新的开始,在这张白纸上我会想我要往上放什么东西,我曾经学过哪些知识,就像博物馆的空间,要往上放怎样的展品,又该把哪些不必要的拿出来。然后我开始画画,当我开始画的时候,我不会考虑我画的这些东西是否有用,是否符合甲方的要求,是否真地可行。所以当我画的越多,我就越感觉我不仅仅是在纯粹地绘画,更像是一名考古学家,但它不意味着只发掘过去,它也发掘当下和未来。

卢志荣雕塑作品

当人们看到这些作品,通常第一个问题是它们是什么?也许你凝视它们越久,越会觉得一头雾水,根本找不到答案。它们受重力法则的影响吗?它们来自我们当下的文明吗?或者是来自一个我们还没有发掘的文明?它所来自的文明,所抱有的希望是怎样的?为什么每一件都如此的细致?为什么每一件作品,在材料的处理方面,作者是如此有耐心……所有的问题都会扑面而来。或许在我这一生,或你这一生都没有办法解答这一问题,这正是我想要的。

任何文明其实能流传到后世的东西都非常少,比如说地理地貌、建筑和器物等。当你感觉这些作品是和未来不一样,或者是和过去不一样,它就成为了一个媒介,它帮助你来探讨过去和未来。

卢志荣雕塑作品

其实在30年前我初创这些作品的时候,当时只有绘画手稿。手稿出来后,大家就都让我把它们做成实物,但在那时,我并没有办法把它们做出来,因为我想让木头变成这样,我却做不到,当时我还没有做任何跟家具或器物创造有关的工作。在手稿问世后的15年,我才慢慢地去做一些尝试,才真正了解木头是怎样制作,金属应该怎样去处理,当它们相遇时,怎样把它们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它们过了很多年之后,仍然不会变形,保持原态。

家居展示现场

Q:德国诗人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曾有诗句“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您在意大利生活工作多年,如何看待中国文化?

A:在意大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如果没有这段经历,学习这种激情和工匠精神,实际上没有办法做出今天这些作品。不止是做东西,大到建筑,小到家具、器物,每一件事物都能给我很多灵感与启发。当然同时我们要保持一种批判的眼光,不能觉得一切都是金色的,我们要从中选择好的地方。

作为一名在欧洲生活的中国人,这可以让我从原生文化中跳脱出来,以不同的视角和眼光看这个世界。第一个面临的挑战是文化的不同,当你真正要接纳这种激情,融合这种工匠精神与技艺,接受他们对自己的作品深深的信仰,这可能需要花费一段时间。在这样漫长的过程中,我与当地的同事们共事,这使得我一方面可以从原生的中国文化里跳出来,另一方面又拥有了一个非常具有创造性的空间,以一个不同的方式看待中国文化。

家居展示现场

展厅里的这些作品,如果把我的名字遮上,可以是一个中国人做的,也可以是一名非中国籍的人做的。这可能就是我想要成为的,设计应该是国际化的,没有说特地为一个国家或民众设计一件作品,设计应该是没有局限的,设计出来的东西应该被所有人分享。这才是设计的魅力所在,通过设计我们似乎找到了一种共通的语言,这种语言可以被所有人了解,整个世界趋于大同,不分彼此,这是我愿意看到的世界。(图/文 许柏成 作品图片提供: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

现场展示手稿

卢志荣的创作和简历

2015《世界杰出华人设计师》得奖人,卢志荣的丰富创作涵盖了建筑、雕塑、室内与家具设计等领域,他一直以对理念的净化、诗意的诠释、细节的关注,备受意大利及国际设计界推崇。

卢志荣创办的 DIMENSIONE CHI WING LO是在他密切监督下于意大利生产的家具品牌。他活跃于意大利设计领域二十多年;2004-2006年,他曾任意大利著名家具名牌 GIORGETTI艺术总监。 2006年,他成为赴俄罗斯推广意大利设计精髓的意大利设计代表团成员。他作品中的永恒性特征得到了国际广泛的关注与认可;时至今日,他的许多早期作品依然备受追捧和热爱。 

南中国海渔民之港 1988年

卢志荣创作了一系列反映他的建筑和设计的雕塑,他的艺术个展包括在意大利圣塞维罗阿尔托·塔佛利埃博物馆举办的《物的灵与光》、米兰三年展博物馆的《永恒之域》、台北仪画廊的《奇幻旅程」、香港季丰轩画廊的《文明愿景》及《建隆一零五五年》、杭州西泠印社美术馆的《文房新语》、北京达美艺术中心的《合一:宏观与微观世界的缄默》和最近在曼谷塞林迪亚美术馆的《灵气》。他的作品广受国际收藏家青睐。

新卫城博物馆 方案 1991年

卢志荣的创作,以他的“以诗为用以用为诗”中心思想,融会古今智能与感悟,重申永恒、简洁和本质之道。他让我们分享他那些受独特材质和技术启发的作品,他的创作是对造物艺术的洞察、显露着他在现行的制作过程中,如何捕捉未发掘的潜能,并以此开辟新的天地与想法。卢氏以尊崇、共情的心态重新审视传统制作,期盼这些工艺免于跌入被遗忘的牢笼;反之,使它们更接近这个时代的需求与精神。尽管面对现存的局限,他希望透过新的解读,可以向前推进更多的提案;卢志荣期望他的建筑、雕塑、室内、家具等作品能于当下的居住语境中,深深充盈着人们的心灵空间,让大家重新体验生命与生活的健康本质。

没弦乐 音响系统 2007

2007年,卢志荣获香港设计中心邀请,为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献上设计作品《没弦乐》。同年,香港电视台广播了他的经历与作品的纪录片。2009年,他曾担任俄罗斯圣彼得堡设计双年展评委会主席,并以作品《塔之家》获《密斯·凡·德罗建筑奖》提名。2010年,在广东佛山,他组织和主持了一个意义深远的国际设计研讨会,发起了《中国需要原创设计》的主题会议。

八屏传中之一扇含蓄 屏风 2016年

卢志荣在香港长大,于1988年以最佳论文奖取得哈佛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位,他曾任教于纽约锡拉丘茲大学,是德国斯图加特的索利突艺术学院的成员,他还经常出席不同大学的设计论坛,并担任主讲和客座评论,他的创作领域综合了艺术、建筑、室内、家具等设计,他的作品遍及米兰、雅典、伦敦、伊斯坦布尔、雅尔塔、迪拜、上海、北京和深圳等地。

文房新语 组合 2016

1ness bronze mirror back D

 世界诗词之方舟 2017

 世界诗词之方舟 2017

 世界诗词之方舟 2017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