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荟:六十载流线绚彩的“生命之痕”

时间:2019-03-22 17:51:23 | 来源:艺术中国

资讯>艺讯>

刘绍荟代表作,召树屯交响曲•第四乐章,100 cm×100 cm

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画坛曾诞生过一个时间不长,但在国内国际都产生了不小影响的画派——云南画派。提起它,人们很容易想起那种线条迤逦、浓墨重彩、充满装饰性的绘画风格。2019年3月20日下午,“我本自由——刘绍荟从艺六十周年艺术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作为云南画派曾经的代表艺术家之一,刘绍荟重返母校,向观众展示了他六十载流线绚彩的“生命之痕”。

展览现场

刘绍荟,贝叶之花,78 cm×39 cm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是刘绍荟先生从艺六十周年艺术回顾展,共展出艺术家现代重彩、水墨、白描等系列作品120余幅。展览以“白描万象”“民间魔幻”“雨林胆魂”“石头能量”“文明变体”“方外之道”“动画电影”七个板块,呈现了刘绍荟创作历程中七个不同方向的艺术追求,展现了艺术家热爱生命,追求返璞归真,追求大美和永恒,追求自由和自我超越的艺术精神。

刘绍荟出生于1940年,1960年考入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绘画系。作为学院最早的几届学生之一,刘绍荟接受了来自张仃、张光宇、庞薰琹、郑可、祝大年、吴冠中、袁运甫等老一辈艺术家的学脉传承,始终坚持“大美术”的观念。他早期的艺术创作多从实用美术出发,而后不断打破现代艺术、民间艺术、重彩艺术以及东西方文化的壁垒,进一步拓宽了张仃先生提出的“毕加索+城隍庙”的艺术创作模式。从敦煌到现代重彩,从民间传说到动画电影,从传统笔墨到雨林胆魂,从文明对话到艺术抽象……刘绍荟在国境西南走出一条直面传统艺术的现代之路,为生命而艺术,为自由而表达。展览虽是个案,但是从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来看极具代表性。

刘绍荟,景洪傣寨,78 cm×39 cm

“北京求艺,云南创艺,桂林终艺”,在展览开幕式上,刘绍荟先生如此总结自己60年的艺术生涯。

上世纪60年代初,张仃先生曾到云南西双版纳采风写生,发现了七彩云南,并以云南少数民族人物、服饰、风景为对象,创作了一批装饰风格强烈,形式感极强的重彩装饰水墨画。对深受张仃先生影响的刘绍荟来说,西双版纳情结由此深植入心。1965年刘绍荟毕业,他放弃能够在北京工作的机会主动申请到云南。此后的20年里,先后6次到西双版纳体验,深入生活,采风写生。

刘绍荟,热带雨林(捐赠作品),画心长7米

“西双版纳最吸引我的,首先是它的热带雨林风景,热带雨林是线的世界。工艺美院的基础是以线造型,所以这个线引发了我对线结构和形式美的追求,代表作品就是《藤之恋》《贝叶之花》《林之歌》等。它们已经不是生活图象了,不是现场写生,不是写实的,它是一个生活图象向生命体验提升、转化的最典型作品。所以体验生活一定要向生命体验转化,才能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刘绍荟告诉记者。

刘绍荟,叠彩远眺图,50 cm×400 cm

1985年,刘绍荟调至桂林。《叠彩远眺图》是刘绍荟到桂林后第一张全景白描写生,是1985年桂林全貌的真实写照。站在作品前,我们很难想象面对如此繁复的景观,艺术家是如何将其转化到画面中,且表现地如此生动、准确、流畅,富有形式美感。

这幅白描借鉴了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构图方法,“以小观大”,综合了桂林东西南北中360度的宏观全貌,同时并没有放弃对城市建筑、山峦湖泊、村野阡陌以及漓江船舶的精细刻画,充分展现了线的自由挥洒的力度。

刘绍荟,我的西双版纳,190cm×194cm

刘绍荟,人生之戏 ,100 cm×100 cm

刘绍荟,热带雨林•炽,200 cmX100 cm

上世纪80年代,受庞薰琹“决澜社”启发,丁绍光、刘绍荟、蒋铁峰等同道艺术家坚持“无创新,不作画”,成立了发扬现代艺术运动精神的艺术团体——“申社”,并开创出现代重彩绘画这一崭新的艺术样式。“民间魔幻”系列作品贯穿刘绍荟艺术创作始终,在他的艺术中占有很大比重。他继承了庞薰琹先生“艺术要从大众中来,最后还要回到大众中去”的艺术思想,重视对民间艺术和传统艺术的研究,广泛学习古代雕塑、敦煌壁画、青铜器、彩陶、年画等传统或民间艺术中的装饰构图、造型方法和表现技巧,致力于传统及民间艺术的现代性转化。“我画了很多民间题材,但这并不是重复。我觉得民间题材有它的魅力,但是它最根本的问题是历代传承下来的程式化,有一种框框。我要打破它,怎么打破?就是把我的生命意识、自我意识、梦幻、想象这些植入传统民间题材中,包括民间剪纸、皮影、京剧等等,植入进去,才能脱离以往的程式化。”

刘绍荟,永恒的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老子、孔子),145 cm×180 cm

除了云南西双版纳情结,桂林喀斯特地貌石头是刘绍荟的另一艺术情结。这些具有抽象感的石头成为刘绍荟对形式美的追求和向抽象表现过渡的崭新载体。“到桂林后,我发现了这些神奇的喀斯特地貌石头。我画这些石头,是为了追求人生的一种品格。我觉得艺术作品归根结底是你生命的痕迹,是你生命的象征。”

刘绍荟,敦煌变体系列2,120 cm×148 cm

刘绍荟,吴哥通佛像系列3,35 cm×35 cm

刘绍荟,青铜系列1,100 cm×100 cm

艺术家刘绍荟

刘绍荟,太空系列1,180 cm×145 cm

近年来,刘绍荟开始在艺术中追寻和体会中国文化中“道”的精神。在“方外之道”、“文明辩体”等系列中,艺术家以艺载道,探索表现“道”的境界,艺术表达更趋抽象,对中外艺术的理解与表达更入宽阔之境。“近年来,我对宇宙等方面的科学知识比较关注。在宇宙的庞大与个体生命的渺小间有一种强烈对比。但是,人的个体生命虽然微小,却具有自我意识。这种自我精神、自我意识的无限性和宇宙的无限性又是平行的,所以‘道’的中心观念就是人与自然、宇宙的融合,这种融合指的是人的精神和宇宙无限的融合。这种道的本质,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要把人的精神境界提高到至高和博大。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种境界实际上就是返璞归真。返璞归真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我本自由。这是以艺载道的本质内涵,也是我最后走向抽象、形而上的表达的原因。”

展览现场

刘绍荟,灯趣,30 cm×79 cm

刘绍荟,生命之痕(捐赠作品),200 cm × 200 cm 

策展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苏丹

策展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苏丹认为,“本次展览主题为'我本自由’,从作品艺术题材的演变,可以看出刘绍荟作为艺术家永远创新、自由的一种精神。这个展览的意义深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艺术博物馆的重要责任是梳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学术渊源和历史。通过一个个优秀的个案研究,对最初这个学院的建立、训练的系统有一个认真的梳理和分析。刘先生秉承了这个学院创立之初强调大美术的概念。从艺60年,刘绍荟始终坚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前辈艺术家的现代艺术之梦和装饰艺术思想,无论重彩画、壁画,亦或书籍设计、插画、动画,均有骄人的成就。我们今天在场可以看到,刘先生依然神采奕奕,他的精神状态非常好,所以我们也相信,在未来他还有各种各样新的可能。”

艺术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资深教授刘巨德

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资深教授刘巨德看来,“刘绍荟像我们学院的老一辈艺术家一样,长有设计艺术和纯艺术两只翅膀。他的艺术思想可以奔跑在古代、原始,也可以奔跑在现代和将来。他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者型艺术家。这次画展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作为学术邀请展呈现给母校的,不仅显示了他个人的艺术才华和胆识,更重要的是,象征着或者隐喻着他毕业的母校——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文化精神和学术思想,它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所具有的特殊意义。正是在这条路上,我特别欣赏他,他的展览在这里,在我心里都格外不凡。”

开幕式上,刘绍荟将此次展览展出的白描作品《热带雨林》长卷和重彩作品《生命之痕》捐赠给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式后举行了“我本自由——刘绍荟从艺六十周年艺术展”学术研讨会,24位艺术家、理论家参加会议并展开热烈讨论。

展览开幕式现场

研讨会现场

“我本自由——刘绍荟从艺六十周年艺术展”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桂林市文学艺术联合会、桂林创立文化共同协办。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苏丹,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黄丽茹,广西美术家协会驻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陈毅刚,展览顾问、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刘巨德,桂林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桂林中国画院院长、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资深教授刘绍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李鹤,湖南省文联副主席、湖南省画院院长、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刘云,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云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陈流等学者、嘉宾以及清华大学师生2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

展览将持续至2019年5月5日。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