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律格(Craig Clunas)
OCAT研究中心宣布,2019年“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主讲人为英国牛津大学艺术史荣休教授柯律格(Craig Clunas)。年度讲座分为三场,将于2019年9月上旬在北京举行,围绕“中国艺术史上的三个跨国瞬间”的总主题,三场讲座题目暂定为:
1902-1903年:谢赫在加尔各答,中村不折在巴黎
1922-1923年:董其昌在伦敦,杜里舒在北京
1927-1928年:潘玉良在罗马,保罗·塞尚在上海
在这一系列着眼于20世纪的讲座中,全球视野下的现代性等理论问题将连接起早期现代中国等柯律格历来的关注点,从时间线的晚近阶段继续探索这一史学策略的有效性。以该年度讲座为中心,OCAT研究中心将在2019年陆续举办学术研讨班、学者对谈、图书出版等活动。
柯律格出生于1954年,于1983年获得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蒙古与中国研究(Mongol and Chinese Studies)博士学位。他曾于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长期从事策展和研究工作,并先后于苏塞克斯大学、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担任教职。2007年至2018年间,他于牛津大学艺术史系担任教授和系主任的职务,现为该系荣休教授。因其杰出的学术成就,柯律格在2004年获选为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Fellow of the British Academy)。
柯律格的研究和出版活动主要围绕明代中国,同时也涵盖20世纪及当代艺术。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他陆续出版了一系列有关明代物质和视觉文化的专著,包括《长物:早期现代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状况》(Superfluous Things: 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Status in Early Modern China); 《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Pictures and Visual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 《雅债:文徵明的社交性艺术》(Elegant Debts: The Social Art of Wen Zhengming, 1470-1559)等,代表了他在这一领域的持续深挖与贡献。柯律格关于物质和视觉文化的理论话语策略性地包含了两股跨学科理论的力量,其一是以布尔迪厄为代表的社会学,其次是人类学理论,后者与上世纪末西方艺术史学界的人类学转向互相呼应。这两种理论话语互相勾连和支撑,将柯律格的分析带离艺术史惯常的美学视角。同时,柯律格对文献的创造性挖掘、对文本的细读让他的著作充盈着丰富的史料,深度解剖艺术在生产、流通和接纳过程中的社会因素,为艺术史学界带来了富有前瞻性且独特有力的声音。另一方面,以艺术的商品性作为方法论,将其流通过程中的意义流变作为社会变革的表征,也是柯律格立足明代艺术或奢侈物消费,对早期现代中国这一史学课题所做的重要论述。
关于 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
“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项目作为一个致力促进当代艺术史研究的开放性项目,旨在协助国内思想界和学术界直接接触到国际前沿的学术动态,并为彼此提供一个交流与对话的直接互动平台。作为年度项目的核心环节,它极佳地昭示了OCAT研究中心的学术主旨:知识、思想与研究,提倡当代艺术史及人类精神史、观念史、思想史和视觉文化史整体结合的学术研究传统及开放的学术研究精神。
自2015年开馆以来,OCAT研究中心陆续邀请了法国著名哲学家、艺术史学家乔治·迪迪-于贝尔曼(Georges Didi-Huberman),美国著名艺术史学家、艺术批评家、策展人巫鸿(Wu Hung),英国牛津大学古典考古学和艺术史高级研究员雅希·埃尔斯纳教授(Jas Elsner),以及美国著名学者、艺术批评家和理论家W. J. T.米切尔(W. J. T. Mitchell)作为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主讲人。几位主讲人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入手,分别举办了题为“图像,历史,诗歌:关于爱森斯坦的三场视觉艺术讲座”、“‘空间’的美术史”、“从欧洲中心主义到比较主义:全球转向下的艺术史”和“元图像:图像及理论话语”的系列学术讲座。同时,上述学者也策划或促成了OCAT研究中心的年度展览,依次为“记忆的灼痛”(2015年)、“关于展览的展览:90年代的当代艺术展示”(2016年)、“遗址与图像”(2017年)和“元图像(2018年)”。围绕着几位学者的论著与策展实践中蕴含的学术思想,OCAT研究中心策划和主办了一系列研讨班、专题讲座和公共对谈活动,激发了国内外艺术界与学术界的认真思索与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