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境的追寻——中国当代摄影的现状与走向

时间:2018-11-13 16:41:43 | 来源:艺术中国

资讯>艺讯>

葛玉君

葛玉君:经历了第一轮对谈之后,我们的探讨逐步深化。王川老师早期的作品谈是绘画和图象的关系,下一个阶段可以探讨到颗粒和像素之间的关系,最近看到他这一批展览的作品,是把看似并不相联的一些图片、各个领域的图片进行符号化处理,这里面蕴含着很多文化上的意味,我想请您这些方面谈一下。    

王川在发言中

王川:我觉得可以接着大地老师刚才聊的往下。确实,如果现在往回看,看过去20或者25年的创作,有一个事情挺有意思。有一条线老在变,有另外一条边从始至终没有变过,没有变的是我的那个关注的主题,因为我对中国传统相关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其实不知道,以为自己老在寻找到新的东西,结果后来回头来看,其实根本就没变。变的是什么?变的其实是方法或者说语言,其实这就是构成创作的两个主要因素。

2000年研究生毕业,我们是清一色做传统文化,你看我的暗房、黑白印片等,觉得自己是一个很牛的人,掌握了一个比较高超的技巧和一套支持体系,多数人不掌握,也没有这个条件,觉得自己挺牛。2004年-2008年还是用胶片,后期就转入电脑了,所以那个时候拍了胶片是不是奔案房,而是直接奔电分公司,个人电脑对我们来说主要是PS功能。

王川摄影作品展览现场

用到photoshop的时候,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拿着鼠标修图、合成影像,你不觉得拿的是鼠标,你觉得就是画笔、橡皮,找的都是关系,但是又绝对不是绘画。我用的是一半是绘画造型的经验,一半是照片砌成的经验。跟绘画关系密切,但又不完全是绘画。刚才史国瑞老师说了,这个问题已经被霍克尼回答了,既不是大家想象的绘画,也不是大家想象的摄影,而是从来几百年前就是绘画跟摄影,就是光学系统已经混合出来的一种经验,只不过这个经验大家都掖着藏着不说,安格尔用透镜起稿,肯定不提。一帮画画的人做摄影,一帮摄影的人追画艺,肯定又是在承袭绘画的系统。所以,就是大家都不提而已。

王川作品 PXL X 彩烟2

2008年之后,不知道怎么回事,对这个事情就烦了,就对像素感兴趣了,这个像素化的技术处理,我记得是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想找人问都问不着,为什么呢?因为整个数字系统都是隐藏像素的一个逻辑,不想让人看见像素,一般看到像素情况都不是太好,要么是低画质,要么是少儿不宜。问题是在摄影的历史上,粗颗粒是在论的,一提就是弗兰克、克莱因、森山大道这一帮属于颠覆传统的,把这个粗颗粒抬的特别高,至少在审美层面。那我觉得你能接受粗颗粒,为什么不能接受看见像素?更何况影像的基本单元已经变成了像素,为什么还回避呢?就因为这个转到了像素。

王川作品 PXL X 突厥人

以上就是“变”的过程,那么这一系列的延展,得找到一个表达对象,在这个表达的对象过程中,传统跟现实的关系一直没有放弃,呈现出来所谓不同时期不同的作品,其实都是这两条线路在不同时期的一一对应的结果。现在在这里展的一套东西也跟我的这个兴趣的变化有关系。后来什么系列的这个事我也取消了,我觉得这个事情越来越不重要了。最近,我越来越把这个图象当成语言来看待,我觉得展览就是艺术家跟观众说话,这个话怎么说好,就去怎么样布置这个展览,怎么样处理每一张片子,如何处理片子跟片子之间的关系,就是这么回事,只不过近期我想的话是这么说。这个脉络里有一条线上是“变”,有一条线是“没怎么变”,当然这都是近期自己才弄明白,之前以及事中自己也不知道。    

展览现场

葛玉君:谢谢王川老师。我感触比较深的是像素问题,我们虽然在这样一个混杂的艺术语境当中,但是每一个学科从自己学科意义上是有自己的边界的,摄影的学科边界在哪里?从颗粒到像素探讨这个摄影自身的问题带来启示,像版画有特殊的语言,国画也有特殊的语言,这是王川老师带给大家非常重要的启示。另外一点是,他这次展览的作品是把我们看似不相关的图片放到一块,在一个线性历史发展脉络上大家是无法产生任何回应的,那从共识角度,在一个横向发展的维度上,这个作品对接下来很多作品的启发,那它新的意义就呈现了。当下探讨当代艺术的语境也是缺少这个维度,这个维度在摄影和新媒体艺术当中有更突出的表现,在其中有一个横向之间互为主体的关联性。

史国瑞在发言中

回到史国瑞老师,他刚才谈到了他的创作初衷。我想延伸一下: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对象,比如说鸟巢、中央电视台,也有延安,无论是政治性还是经济性的角度,都是比较敏感的一些前沿性的话题。用这样一种传统方式呈现出来这样一种摄影,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些景观来完成你的创作?    

史国瑞作品 Yan'an 2009

史国瑞:近二十年来,用暗箱进行艺术创作,选择场景的时候几乎不外乎和个人的记忆有密切的相关,也包括当下政治经济以及整个社会剧变需要关注的一些场景,我统称为标志性的场景。因为这种方式,需要大量的时间放入在创作的过程中,恰恰这个社会的这种巨变是很快速的,包括数字技术等等。所以说也是一个悖论,这样才能产生时空或是夹杂个人的情愫在其中,我认为就是这样。    

葛玉君:史国瑞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当代艺术的案例,他用的词是悖论,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诸多的悖论。包括他用这样一套方式描绘我们非常熟知的标志性的景观,他的作品中古老的创作方法和当代艺术的前卫性等,这是一个综合的反思意味在里面,非常有意思。    

史国瑞摄影作品展览现场

史国瑞:补充一点,从事针孔摄影近20年,也是对我自己的一种救赎。为什么这样说呢?在1998年的车祸之后,对生命的一种体认,直到今天。对我来说,只有这种艺术创作的方式,最最吻合和最最是我内心所期盼的。在漫长的时间过程中,我自己能够体现出来我自己是存在的,或者是对生命来说就是活着,对事物来说就是存在。相对应,在我脑海深处思考的,一切坚固或者是固化的事物,也终将烟消云散。    

葛玉君:从创作主题的表达来说,史国瑞的作品还有一个明显印迹,就是显示出6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共同理想和诉求,在摄影中体现为一种回溯性的体验。还有一点,摄影技术本来产生于机械复制时代,实际上是祛魅化的,他的作品反而带给我们复魅化。他的作品能出现各种各样的悖论,或许是60后这一代人自带的综合体验。  

计洲老师让我困惑的是:你本身已经做出了一件装置作品,为何把这个装置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就像石冲的油画,已经做出了一个很完整的东西之后又进行一种超写实的描绘。你为什么不直接用一个装置作品呈现意义,而是通过摄影进行二次创作再表达?    

计洲在发言中

计洲:这个世界给我的感受,永远是游离在真实跟虚幻之间的感受,无论是环境还是状态。我感兴趣的并不是把它做成一个装置来呈现,恰恰更多把摄影当成一种呈现方式。我感兴趣的是摄影把空间扁平化了,这是我需要的最终的呈现方式,而不是说要做一个装置给别人看。这个图像在相纸上,就是介乎于真实与虚幻之间。一个装置是三维的,但摄影只能让观众从一个角度观看,这是通过一个机器记录下来的。对于我来说,摄影这种呈现方式可以更准确地体现我要想的东西。

    

计洲作品 地图7

葛玉君:扁平化的呈现是对矛盾关系的再次叠加,两次叠加让这种感觉更为强烈。

刘大地老师的作品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媒介材质的使用,一个是颗粒的使用,颗粒是跟像素有关系的,作品探讨也是摄影内部的关系。您怎么样寻找到这样一种创作的方式来进行表达,思想的过程是什么?    

刘大地在发言中

刘大地:我们这代人是能讲得通的,在那个时代对相机的沉迷都有一段历程,这奠定了我今天反过来做这个事情的基础。2006年开始,我完全把所有的事情都放弃了之后投入我喜好的摄影。今天的摄影已经是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还有没有其它的可能性?其实在这十几年来,我这个人只做我自己喜欢的,至于别人怎么看待它,我其实不太在意。我也买了很多的艺术产品,有些艺术品可以打动我,但至于作者怎么样描述它,我其实不太在意,可能它说了跟我心里东西一样的话。

刘大地作品 项目Ⅲ

作为当代艺术来讲,它包含了很多批判或反叛。从这些方面来讲,更多的天赋造就了艺术品的出现,和以前不太一样。以前所有的艺术品都是通过学习和传承功夫来呈现的,时代已经变迁了。你不能说这样做不对,当代艺术都是从未来看的。

  

刘大地摄影作品展览现场

王川:刚才听大地讲的时候,我想说两轮下来,大家说的角度基本上都能对上,计洲在讲个体行为,大地在讲大众和小众的问题,史国瑞老师在解释为什么坚持非传统方式,我在讲为什么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对于“当代性”的理解,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角度,把每个人的拼凑起来,组成一个更加周全的认知。我认为当代性最重要的特点,一定是包容,是去类型化、去传统化、去标签化的。回到一开始所说的,每个人所谓的挣扎、努力都是做自己,越是碎片化、大众化、扁平化的时代,其实做成自己的意义更大。

葛玉君:我们今天探讨的非常好,四个人不知不觉一个小时就到了,我们涉及到如下的问题:第一,摄影本身在当代语境中的自我定位问题;第二,我们这次展览是探讨摄影和当代艺术的关系,四位艺术家的创作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个案。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是,我们谈论的问题都围绕着摄影本身美学体系建构,或者是我们赋予摄影的文化关照,通过每个人把摄影作为一种创作的媒介、工具使用来呈现。这引发出来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在未来的创作中,如何使摄影这种多元化、跨学科、跨媒介手段?这种多元化媒介本身并不影响我们创造思想或观点。在当下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同时反思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是给我们的留下的一个问题。

感谢四位艺术家,感谢大都会艺术中心,同时也谢谢今天到场的媒体朋友,我们研讨结束。

刘大地摄影作品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