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五十余载,进藏三十余次: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 “雪域放歌——李焕民艺术展”

时间:2018-11-09 20:40:19 | 来源:艺术中国

资讯>艺讯>

开幕式现场

2018年11月9日下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四川省美术家协会、成都画院、北京画院共同主办的“雪域放歌——李焕民艺术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共展出李焕民七十余件作品,包括版画、油画、素描、创作稿、写生稿等,系统梳理了李焕民一生艺术的创作脉络和立体多面的人生。

展览现场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徐里,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美协主席、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王明明,艺术家家属代表、原天津市委常委、原天津市政协副主席何国模,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长江,北京画院党委书记刘宝华,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北京画院副院长杜军山,原中国美协副主席尼玛泽仁,原深圳画院院长其加达瓦,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馆长陈凤馨,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王仲,四川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平志英,李焕民先生之女、成都画院副院长李青稞,李焕民先生之子、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美术系主任李江等领导、嘉宾和亲属出席开幕式。吴洪亮、王明明、徐里、平志英等先后致辞。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致辞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美协主席、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王明明致辞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徐里致辞

四川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平志英致辞

艺术家家属代表、原天津市委常委、原天津市政协副主席何国模致辞

李焕民(原名何国儒)是中国版画艺术史上的一面旗帜,是新中国现实主义思潮中杰出的艺术家,而他的艺术是与西藏主题密不可分的。1953年,年轻的李焕民第一次进入西藏,从此,日喀则、江孜、亚东、当雄、唐古拉山、格尔木、若尔盖草原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半个多世纪的版画艺术创作生涯中,李焕民进藏三十余次, 每次在藏区停留的时间少则一两个月,多则一年半载。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以时间为策展线索,展现了李焕民不同历史阶段在创作主题、题材和艺术表达等方面的思考与转变。

吴洪亮在致辞中说:“本次展览系北京画院美术馆‘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之一,举办这次展览不仅旨在持续我们对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这一研究系统,更多地关注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 ,还有那些本来可以留在大城市,却选择把艺术生命留给更广阔天地的前辈艺术家。我觉得1949年以来的中国艺术中有一点特别值得我们晚辈学习,我们看1949年以前,很多中国画当中,有艺术家对古人的观照,有对艺术传承的理解,到了1949年以后,这些艺术家开始进入对社会的观照,有大局意识和对自我的觉醒,我们希望把这一概念呈现出来。”

雁归来 李焕民 套色木刻 31.5×56cm 1984年

泉 李焕民 黑白木刻 32×37cm 1980年

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王明明在现场说:“今天,我们举办这次展览纪念李焕民先生,我觉得欣赏他的艺术是对他最好的纪念。现在美术界对主题性艺术创作强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大家创作的热情很高,但有些问题却值得我们思考。比如生活与创作的关系,创作与生活的距离是怎样的,是不是要高于生活。观看李焕民先生的作品,我们能感觉到,对他来说,生活就是他的生命。他把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结合,从来不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冷漠地观察生活,而是选择将自己的生命和热情融入他所喜爱的雪域高原,所以才产生了这样感人的作品。同时,李焕民先生还有着浪漫的情怀。他画翻身农奴没有选择反映他们的苦难,而是反映新生活的转变,他很浪漫 。任何时候看他的作品,你都会感到他的木刻技法非常简单、平实,没有非常高超的技巧,但却是无可超越的。在这份平实中,不可超越的是他的思想,是他对于生活与创作的关系的理解,是他将复杂的思想以简单平实的技巧呈献给观众并带给人们思考和启发的那份真诚。”

展览现场

从左至右:李焕民祖父何联恩手记,李焕民中央美术学院毕业证,战区作品《谁敢来侵犯我们,我们就叫他灭忙》

织花毯 李焕民 黑白木刻 19×28cm 1983年

据悉,本次展览是李焕民先生整个艺术生涯的首次个展。为举办此次展览,北京画院美术馆邀请李焕民的子女李青稞女士和李江先生,共同回忆了李焕民的进藏经历,并绘制成一张“进藏地图”,以此切入对李焕民整体艺术面貌的呈现。通过这张地图,我们不仅能看到李焕民每次进藏的时空坐标,也能感受到李焕民对于西藏主题版画创作的心路历程——入藏初期,李焕民版画作品侧重再现他对藏民生存样态的关怀;“文革”后,逐渐弱化作品的主题性,创作倾向浪漫主义的诗意表达;而九十年代起,他开始寻找藏地的精神性表达,超时空的永恒性和纪念碑式的意味是这个时期的典型特征。

这张地图既是李焕民的进藏之路,也是一位艺术家追寻艺术理想之梦,构建纯真至美的精神家园之路


换了人间 李焕民 黑白木刻 70.5×68cm 1979年

换了人间 创作手稿

高原之母 李焕民 黑白木刻 65×71cm 1996年

创作手稿

此次展览策展人、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研究员陶怡霖告诉记者:“在李焕民先生一生的艺术创作中,能明显看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个人艺术面貌的转变。他对创作非常严谨投入,要求很高。比如《豆选》从1950年开始创作,中间跨越了四五十年时间才最终完成。《高原之母》和《守望》是他第三个阶段创作中极具代表性的,这两件作品呈现出一种跨时空、雕塑性、纪念碑式的意味,他在寻求人类的公知,艺术的境界不断提升。所以我们能从他的版画中看到他不同时期的不同面貌。此外,他也画油画、国画、书法等,是一位很全面的艺术家 。”

原中国美协副主席尼玛泽仁告诉记者,“李焕民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实践表达了“艺术从生活中来,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价值。他的艺术创作关注、跟踪、展现了藏族人民尤其是翻身农奴,50年代至今半个多实际的精神变化和藏族人对文明、文化的向往。从这些作品中,他关注和呈现的的不仅仅是藏族,而是借助藏族人民浓缩了新时代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

攻读 李焕民 黑白木刻 60×70cm 1961年

创作手稿

李焕民的作品描绘了西藏历史的变迁,见证了西藏社会的变革。策展团队在梳理李焕民先生的作品时发现,六十多年来他积累了成百上千幅的创作手稿,每幅版画作品的背后都是大量的写生、小稿,有些作品从创作最初构思到最终完成,甚至可以跨越数十年。他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何为“深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个沉甸甸的使命。

守望 李焕民 黑白木刻 148×103cm 2014年

李焕民在讴歌藏区人民和那片土地的同时,还担任了中国美协和四川美协的领导工作,他倾注了满腔热忱和心血,致力于推动四川版画艺术的发展以及培年轻版画家的培养。展厅里专门开辟出一个展柜,里面放满了李焕民先生为诸多艺术家写的文章,包括专业的建议、指导和真诚的鼓励。“我们认为一位艺术家的工作、艺术和他的人生是不能分离的,以此力图呈现李焕民先生更为真实和全面的人生。”陶怡霖告诉记者。尼玛泽仁说:“对藏族画家的培养,也是李焕民艺术成就的组成部分。”

“搞创作关键是深入,深入研究生活,发现新东西,如时代痕迹、审美、气质。”李焕民在日记本中如是说,他深知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去生活中观察体会,去源头中寻找美的存在,“深扎”不是走马观花,而是真正用生命融入其中。李焕民的“入藏之路”如郑和下西洋,玄奘西行求经那般,似乎渗透着一个真理,即成就往往需要经过艰苦的磨砺。他的艺术人生体现了真正的文化自觉,对当下美术的创作以及人才的培养有着启示性意义。

据悉,展览将持续到11月18日。

【部分展览作品】

高原峡谷 李焕民 油印套色木刻 36.3×48.8cm 1956年

藏族女孩 李焕民 水印套色木刻 42.5×13.2cm 1958年

初踏黄金路 李焕民 油印套色木刻 54.3×49cm 1963年

换了人间 李焕民 黑白木刻 70.5×68cm 1979年

驯马手 李焕民 黑白木刻 63×84cm 1984年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雪域放歌—李焕民艺术展

展览时间:2018.11.09—11.18(逢周一闭馆)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四川省文艺联合会、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成都画院

承办单位:北京画院美术馆

展览地点:北京画院美术馆一、二层展厅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