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介入乡村,让艺术成为可感知的内容

时间:2018-10-22 15:52:14 | 来源:艺术中国

资讯>艺讯>

10月12日,“南京溧水全域旅游公共装置设计竞赛”在中央美术学院以“公共装置与艺术介入自然”为主题举办了一次深度讨论的分享沙龙。参加本次沙龙分享会的嘉宾有大赛评委、著名艺术家隋建国及托尼·布朗,雕塑系第五工作室主任胡泉纯,AIM国际设计竞赛组委会主席王旭,协办方艺术介入执行总监洪基伶担任主持,艺术介入执行董事刘军及SMART度假产业智慧平台合伙人刘昕分别列席。

本次分享会不仅对溧水的旅游资源及赛事规则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为参赛选手提供了现场答疑解惑的机会,更是就艺术建设乡村这一近年来热议的话题进行了反思与讨论。

艺术介入执行总监洪基伶

面对城市化进程对于乡村的冲击,对生态自然、乡村振兴与公共艺术关系的讨论与实践从未停止。本次溧水无想山的公共艺术大赛与其他艺术乡建项目不同的是:溧水区无论从自身的区位优势还是从前期的景观区位规划、基础设施建设,都已初步具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布局,本次大赛正是建立在此积累上的一种以全域旅游思维完成溧水艺术乡建的全新尝试。

竞赛项目负责人金延盛

竞赛项目负责人金延盛首先从大赛选点出发对本次溧水无想山所依托的自然条件及旅游资源做了介绍。溧水区全域旅游整体规划范围广、内容丰富、区域性特征分散,为了方便艺术内容落地,同时将“艺术介入自然”的乡村振兴方式高效实施,大赛从整体区域内挑选出30个可供艺术作品参与的选点,并根据艺术均衡落地,使得区域均衡发展项目计划,在整体区域内的30个选点平均筛选出10个一级选点,5个二级选点,15个三级选点。 

选点规划图

在此基础上的选点在内容主打和自然风貌上各有不同:以新型农业为主导的郭兴庄园和富家边草莓园,充满禅意的竹海大道、茶山,有着丰富水资源、村落与五彩稻田的永和线,有后工业诗意的废弃工厂还有年轻而富有生命力的咪豆音乐节草坪。

如此丰富的元素不仅为艺术家的未来创作提供了多维度的形式与内容框架,更是要求创作者从艺术出发服务于真实的环境,具备整体而周全的思考与表达能力。

AIM国际设计竞赛组委员主席王旭

AIM国际设计竞赛组委会主席王旭先生以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为例与大家分享了艺术介入乡村的方式。“越后妻有”作为由艺术家主导带动乡村振兴的大地艺术祭在国际上获得的影响力有目共睹。然而如何让艺术通过载体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需要本土艺术家们的共同探索与努力。过去三十年城市的飞速发展因效率的需要造成千城一面的无奈现实,而美丽乡村的兴起不仅是一种经济建设,更是对于城市生活现状的一种补偿。这其中需要艺术在其中有品质、有审美地带动乡村发展,为文化与经济增长提供具有可持续运营能力的发展方案。 

王旭先生随后强调了本次溧水区规划及设计大赛“无边界”的主张定位。无边界所指的是内容、地域、体验、参与者的无边界,希望艺术在乡建中成为参照的坐标而非唯一的内容,让艺术连接、带动并提升地区文化、传统耕作、土特产品设计、娱乐表演、美食美酒、手工技艺、民间节庆、自然山水、交通住宿等生态。而参与到乡村建设中的人并不仅仅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还有原住民、城市生活的旅游者和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

中央美院造型学院公共艺术工作室主任胡泉纯

中央美院造型学院公共艺术工作室主任胡泉纯老师通过分享溧水实地考察经历,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对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进行了具有启发性的实用阐释。内地乡村的生活与旅游现状并非是理想生活的田园牧歌,相反,景点里的乡村是嘈杂的、无秩序的、缺乏审美的,而景点之外的乡村即秀美又平凡,即空旷又充满自然与人文的生命。

大赛选点:郭兴庄园

胡泉纯老师在调研中分享到:我国目前的森林覆盖率目前只有22%,而无想山地区的森林面积达到了34%,大大小小的水域90余个。洁净的空气、水源和绿化覆盖对于大城市生活的人来说是稀缺的资源,如何让艺术作品在其中扮演一颗种子的角色,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联动并粘合周边的生态是一个需要感性思考,理性操作的创作。本次大赛的规划图纸看上去虽是点位,然而每个点位对应的却是环线上分布的不同区域。大环线的游览需要一整天的时间,而中间区域的密集点位总长也达到了7.4公里。本次大赛在创作场域及难度方面是罕有的,对于参赛者不仅是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

大赛评委:托尼·布朗

本次竞赛的评委托尼·布朗先生(法国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终身教师、美国帕森斯艺术设计学院巴黎分院前院长)在沙龙中从自己学生时代看到的大地艺术起点性作品——罗伯特·史密森的《螺旋防波提》带来的冲击谈起,分析了艺术作品在白盒子与公共场域的区别。艺术作品在失去了美术馆白盒子的保护之后,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作品的公共属性,更要思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能力、安全性、可持续性等问题。

大赛评委:隋建国

竞赛的评委隋建国先生从7月考察甘肃石节子村谈起,对乡村现状的思考进行了分享。急速现代化的发展造成的不仅仅是乡村人口的老龄化、空心化,环境上水土流失以及空气和水源污染,同样也给在城市高效率的人们的生活空间带来了挤压。因此现在的乡村建设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于高效率生活的补偿,正如人们来到溧水还能够深入竹林,抬头赏月。然而,单纯的青山绿水其实还不够。艺术家的敏感性具有一种点石成金的力量,将环境中的元素和氛围形成一种符号进而将理想的生活通过作品表达出来。

乡村建设在改革开放之后经历了形形色色的建设模式,在近些年来通过建筑师、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参与,通过对公共艺术的进入,以及对民间工艺及相关文化的拯救开发逐步有了向好的趋势,未来需要走的路还很长,需要社会各界的从业者的努力建立起人与自然、与他人的持久连接。

随着深入分享的结束,在场的参赛者也就本次大赛提出了自己所思考的问题。在场人员积极探讨,场面热烈。作品征集的艺术性是基本标准,而作品的在地性和通过作品体现出的社会属性,做到与本地文化和自然的融合更是不可缺失的重要元素。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