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的空间”2018东莞雕塑装置艺术节
近些年来,国内不少城市和地区纷纷打出各地的文化、艺术牌,当代艺术、设计已经成为地区和城市借力转型的有力抓手。2018年8月17日下午,“延伸的空间”2018东莞雕塑装置艺术节在东莞同沙生态公园、旗峰山公园、东莞市文化馆展厅、旗峰山艺术博物馆同时开展。本届雕塑装置艺术节汇聚110余位中外雕塑家、艺术家的上百件雕塑、装置艺术作品,其中不乏众多国际、国内重量级艺术家及代表作,以当代艺术的精神一洗人们对昔日东莞“世界工厂”、 “代工城市”的陈旧印象,令人耳目一新。
向京,《Baby Baby》,156×85×85cm,玻璃钢着色,2001,铂尔曼酒店展区
铜雕马歇尔·雷斯(法国),《一、二、三,抓金鸡》,1991,210 x 65 x 155cm,铂尔曼酒店户外展区
“这是我们两年来在东莞地区策划的第三个大型当代艺术节,这种一线城市之外的当代艺术活动,具有挑战性,同时也更具有特殊的价值拓展空间。”策展人范明正与赵艳婷在介绍本届艺术节时说道。与两位策展人之前在东莞地区策划的两届“道滘新艺术节”不同的是,本届专项于雕塑与装置,以配合地域的公共性需要。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丹麦),《遗失的指南针》,浮木、黄铜、磁铁、线,38X65X38cm,铂尔曼酒店展区
从参展作品和展览的体量来看,作品的创作时间跨度大,既有致敬经典的传统学院派作品,也有当代、实验风格的创作,覆盖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展览分为四个单元:具有实验性的当代雕塑装置作品,在全球化视野下讨论有关政治、社会、历史和文化等问题,对民众来讲带有浓重的新艺术启蒙色彩;学院经典单元,在传统叙事语境下展示了学院的传承和历史的经典;城市公共话语单元,这个单元极具互动性,易于为民众所理解;在地艺术单元特别呈现了东莞籍雕塑家张松鹤先生的代表作以及东莞莞香文化非遗传承人黄欧的莞香收藏。当代与经典并存,国际与本土艺术交锋对话,奠定了本届艺术节宏大的艺术视野和兼容开放的学术心态。
同沙生态公园展区
为了将当代艺术的氛围尽可能辐射至整座城市,策展人将130余件参展作品采取分散式陈列的方式,在东莞多处文化地标和户外公共空间展出:程昕东收藏单元的20余件国际艺术家作品,学院经典作品与张松鹤先生纪念单元、黄欧莞香收藏在旗峰山艺术博物馆展出;位于市民广场的旗峰山公园展出多件城市雕塑,以寻求雕塑与市民文化的契合;东莞市文化馆展厅展出部分当代实验雕塑及装置;同沙生态公园则展出大型当代户外雕塑和部分艺术家的驻地创作。
学院经典与国际当代雕塑展区
程昕东收藏单元共展出程昕东收藏的22件当代雕塑作品,涵盖内容丰富,既有雕塑家对当代雕塑语言的探讨;也有雕塑作为一种媒介介入,表达艺术家对艺术、社会、政治的立场和态度;部分作品还呈现出与装置、影像、设计的关联。
瑞贝卡·虹(德国),《无题》,1997,高25cm,铜、金,旗峰山艺术博物馆展区
约瑟夫·博伊斯(德国),《为了爱而生存》,1975 ,尺寸可变 ,量杯、玫瑰,旗峰山艺术博物馆展区
方力钧,《23pieces》,2005,15×15×600cm,铜、金粉,旗峰山艺术博物馆展区
阿曼(美籍法裔),《音乐的力量》,1986,210cm,铜,旗峰山艺术博物馆展区
卢昊,《建筑碰碰车》,2002,尺寸可变,有机玻璃,旗峰山艺术博物馆展区
赫尔曼·冯·纳扎尔特(比利时),《马》,铸铜化学着色,40x16x38cm,旗峰山艺术博物馆展区
马鲁·门迪·霍约(古巴),《无题》,2009,42.5 x 26.5 x 62 cm,旗峰山艺术博物馆展区
法国艺术家阿曼创作于80年代的装置作品《音乐的力量》,将几百件小提琴重新打破组合,挑战了人们对日常熟悉事物的认知;约瑟夫·博伊斯《为了爱而生存》以单纯的视觉形式,将现成品直接拿来诠释艺术家对爱的态度。人们对待爱要像对待玫瑰花一样,需要精心呵护,付出时间和关注。本单元还囊括了来自德国、古巴、比利时、法国、日本、韩国和国内艺术家的作品,比如方力钧作品《23Pieces》,有着各种形态和表情的脸拥挤在一起,象征今天地球人类的遭遇,光鲜亮丽的“金粉”背后通常是不为人知的现实,艺术家借此提醒我们关注人类真实的生存状态;卢昊作品《建筑碰碰车》,艺术家以廉价、脆弱的塑料、有机玻璃重塑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典型的建筑样式,比如古城楼,并以玩具这一诙谐的形式表达,温柔而幽默地唤起人们对文化遗产和当代城市建设的反思。
莞香文化非遗传承人黄欧收藏,莞香木雕,旗峰山艺术博物馆展区
东莞籍人民雕塑家张松鹤作品《毛主席像》,40cm×40cm,金,旗峰山艺术博物馆展区
东莞籍人民雕塑家张松鹤作品,旗峰山艺术博物馆展区
孙绍群,《大跃进 1958》,104X50X40cm,铜 ,2007,旗峰山艺术博物馆展区
旗峰山艺术博物馆展区在地艺术单元
“在地性元素是一个当代艺术展必不可缺的部分,除了大量的现成品,在地性元素的挖掘是我们工作的另一重点,原籍东莞的人民雕塑家张松鹤先生及其作品使我们心生敬意,我们为其特别设立纪念性单元,展出多件他的代表性雕塑作品;黄欧作为东莞莞香文化的非遗传承人,他的收藏品也被发掘出来,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材料价值都很高;此外,年轻艺术家张文智的作品以田野调查和风物志为创作手段,此次在东莞进行了驻地创作,他的作品在东莞文化馆展厅展出,作品使用了动物标本,比如乌龟壳,以及在当地收集的各类材料,表达了艺术家对东莞地域和风土的认识。”策展人范明正和赵艳婷告诉记者。
张文智,《达里尼 No.4》,2018,尺寸可变 ,文物、标本、纸本水墨,东莞文化馆展厅
卢征远,《过去的即将到来》,白色天然大理石 ,45x45x20cm ,2015,旗峰山艺术博物馆展区
刘巨德,《后草地的姑娘》,陶瓷 ,50×25×28cm,2016,旗峰山艺术博物馆展区
白明,《叠加的关系》系列,瓷,2018,旗峰山艺术博物馆展区
与程昕东收藏单元和在地艺术单元共同展出的还有众多国内学院派经典作品以及知名当代雕塑家、艺术家的创作,分布于旗峰山艺术博物馆及其所在的铂尔曼酒店大厅、走廊及户外空间。白明陶瓷系列装置《叠加的关系》、姜杰作品《在》、向京创作于2001年的作品《baby baby》、卢征远《过去的即将到来》、奥拉维尔·埃利亚松《遗失的指南针》、蔡志松《故国·颂7》、王芃《一道阳光》、范明正&赵艳婷《世界工厂东莞制造》、杨千《弃物》等,共同展现了当下多元而丰富的雕塑与艺术语汇。
杨千,《弃物》,2017,28X28X33cm ,水晶树脂与综合材料,旗峰山艺术博物馆展区
范明正&赵艳婷,《世界工厂东莞制造》
姜杰,《在》,2001 ,200X160X140cm,树脂 漆 玻璃,铂尔曼酒店展区
陈曦,《正在显形》,2017,直径:300cm 高:400cm,空心樟木,铂尔曼酒店户外展区
东莞文化馆展厅展区
曹晖,《纯羊毛一号》,2005,35 x 50 x 185cm ,40 x 75 x 185 cm ,树脂、纤维等综合材料(左侧两件)
东莞文化馆展厅展区
延伸的空间:雕塑与城市公共空间对话
除了艺术馆、文化馆、酒店等室内展厅,本届艺术节最大的亮点在于雕塑与城市户外公共空间相结合所凸显的独特美感。据了解,借助雕塑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天然联系,东莞正着力计划在未来几年中将同沙生态公园开发打造成一座雕塑主题公园。基于此,策展人根据同沙生态公园的自然环境挑选了相应作品。“旗峰山公园对东莞来说是市民公园,就在城市中心,这座公园对市民来说主要是散步、健身,因此旗峰山公园展出的雕塑装置以与市民文化和城市氛围有契合点为挑选原则,目的是使艺术与公园广场和市民文化的距离更近一些。而同沙生态公园与旗峰山公园完全不同,它的自然环境、植被和生物多样性好,环境优美宜人,很适合放置一些大型的户外雕塑和具有当代实验性质的作品,能够为相对单调的自然环境注入当代艺术的能量,并衍生新的语境,促使观众在自然的环境和状态中与艺术互动。同时也呼应了本届艺术节‘延伸的空间’这一主题。”策展人范明正和赵艳婷在接受艺术中国采访时说。
王兴刚,《生活进行时》,190x120x90cm,旗峰山公园广场展区
戴耘,《致敬》,红砖、水泥、钢筋,高3.33米,底座高1.4米,旗峰山公园广场展区
隋建国,《衣钵》,尺寸:240×180×32cm,材质:铸铁,同沙生态公园展区
隋建国的代表性作品《衣钵》被放置在同沙生态公园空旷的草地上,隋建国将一件看不见的笼罩在中国人精神上的中山装以一件雕塑作品的形式再现出来,成为承载百年中国革命文化精神的“衣钵”,这件重达8吨的作品此刻在高远的天地间呈现出特别的意味和分量。
展望,《浮石》,95kg,210X175X115cm,混凝土配重200kg,50x50x35cm,不锈钢锚链:外长7cm直径1cm全长400cm,同沙生态公园展区
艺术家展望此次展出代表作品《浮石》,这件作品诞生于90年代,曾经在国外多个国家的海域(水域)展出。本次展览中,《浮石》漂浮于同沙生态公园一处名为“十里河塘”的水面中央,光可鉴人的不锈钢镜面在阳光的照射下映照出周围静谧的湖光山色,并且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与周围环境相互关联产生不同的变化,在这里,作品与时空的关系被无限放大,为整个环境增添了别样的意境。
同沙生态公园展区
郑路,《潺潺》,5x3x2.4m ,含底座,同沙生态公园展区
郅敏,《天象四神-白虎》,2017,320x120x270cm,陶瓷、金属,同沙生态公园展区
柳青,《风景》,综合材料 ,200cmx190cmx240cm,2011,同沙生态公园展区
王伟,《十月》,2013 ,360x110x260cm,不锈钢着色,同沙生态公园展区
温京博,《漂》,2018,装置,尺寸可变,玻璃,同沙生态公园展区
温京博,《漂》,2018,装置,尺寸可变,玻璃,同沙生态公园展区
艺术家温京博针对“十里河塘”的这片水域特别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驻地创作。作品以《漂》为主题,“鱼的题材一直是我创作的主线和思路,也是我作品当中的一个符号和对人类的表征,《漂》由几十个透明“水球”散落在水面和岸边组成,每个水球中都有几条鱼儿游来游去,却不能真正徜徉在真实的水塘里,整件作品错落有致,令周围安静的环境产生了动态的美感。艺术家在此也以鱼隐喻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艾墨思,《THE global self》,2018,高350cm ,不锈钢,同沙生态公园
策展人范明正&赵艳婷
雕塑、艺术与城市未来
“我们的愿望是通过几次活动,打造一个雕塑之城,让全城布满公共艺术地标,使东莞成为珠三角地区的文化艺术亮点城区,成为德国明斯特一样的艺术旅游城市,提升其城市形象。”策展人范明正告诉记者。
程昕东接受艺术中国采访
程昕东在接受艺术中国采访时说:“北上广有良好的艺术家群体和文化基础,假如艺术节在这些艺术一线城市举办,今天来看并不是什么大事,但对于东莞这些艺术二、三线城市来说,能够有眼光举办类似的艺术活动确实是值得探讨的。”绝大多数艺术家都对东莞此次雕塑装置艺术节的举办表示肯定,认为这对于改变东莞过去以“加工”、“制造”、“代工”等为基调的城市形象有所裨益,从长远的角度也有助于城市本土文化的挖掘和传播。
艺术家向京接受艺术中国采访
向京认为,“由于中国的历史原因和社会环境,导致文化、艺术基本集中在几个大城市,但是对于文化来说,当然应该更多元,更具有差异性。国际化、高大上是一种追求,差异性、地域性、本土化也是一种追求。作为艺术从业者,我觉得东莞能够有实力举办这次活动是很可贵的,但是同时也应该特别注意,城市在发展文化和艺术的过程中,不要让自己变得与其他城市同质化,以损失原有的文化生态和文化样貌为代价,应该将它们保护和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差异性共同累积缓慢生长,最终共同呈现地域的文化特色。”
艺术家展望接受艺术中国采访
“作品在户外公共空间展出只是一个契机,如果观众或者游客通过在户外看到一个作品,进而勾起他想知道艺术家还有哪些其他作品,进而去了解艺术,这才是最有意思的。”艺术家展望对记者说,“不光中国,世界各地很多地方都把公共艺术放在旅游的层面展示,这个想法没有问题,但是即使是为了吸引更多旅游,也需要更多的时间、资金和持续性,才能达到城市发展和旅游的目的。比如日本的越后妻有和德国的卡塞尔,这绝不是一蹴而就,仅靠一次艺术节或艺术活动就能实现的,艺术介入城市需要时间。”
旗峰山艺术博物馆
上百件雕塑装置作品从世界各地迁徙般汇集东莞,好像不同国家和地域的空间延伸到此,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和议题。“延伸”寓意着在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转型中,交流的意愿、频率和灵活自由,地域化的“空间”从传统的隔离封闭到逐渐的一体化。“延伸的空间”显示了现代社会思想传播中与地域隔膜的彻底消融,这次雕塑装置艺术节也充分显示了东莞在新浪潮背景下的开放与包容。本届“延伸的空间”2018东莞雕塑装置艺术节将持续至10月16日。(图文/台馨遥,视频剪辑/冯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