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木塘村的傍晚©UED
夏木塘村落日余晖©UED
盛夏林木,汇雨为塘。
听夏日虫语,闻木之清眠,问塘中秋色,这里是“趣村”夏木塘。
“趣村夏木塘”——2018第三届国际高校建造大赛© UED
2018年8月14日晚,由万安县人民政府主办,CBC建筑中心承办,《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作为主办媒体的“2018 第三届国际高校建造大赛”闭幕式及颁奖典礼在江西省万安县文化艺术中心举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师生团队以建造方案“趣村竹园——若浮廊”夺得本届建造大赛一等奖。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建造方案“趣村竹园——若浮廊”获得本届大赛一等奖
中国矿业大学师生团队合唱改编歌曲《夏木塘之夏》
“第三届国际高校建造大赛”2018年走进江西省万安县夏木塘村,以“趣村”为主题,探讨如何通过设计的力量激活乡村,重塑乡村。来自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美国雪城大学、香港大学、台湾朝阳科技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湖南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南京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郑州大学 21 所国内外知名高校的200余位建筑专业师生,在为期14天的时间里,以建筑、自然景观、艺术装置和乡村家具创作等方式,对夏木塘村的21处景观和空间进行了重新设计和升级改造,他们从如何“让乡村更有趣”的理念和出发点,以广大的田野乡村为底图,在炎炎夏日,为夏木塘描绘了21种“乡村之趣”,铺就出一幅充满想象空间的未来乡村生活图景。
夏木塘村又被称为“中华民间游戏村”
评委团队逐一参观各高校建造方案
评委团队逐一参观各高校建造方案
以设计把脉乡村建设 以小投入促进大提升
近些年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不少以艺术、文化、设计带动乡村建设的实践案例。国际高校建造大赛旨在通过汇聚和发挥建筑高校师生们的力量,以年轻的思维和眼光注视正在日渐消逝的传统村落,以设计“针灸”当下乡村空间和环境存在的问题,用创意引领乡村新生活方式,将新的风貌和功能带入传统乡村。2016年和2017年,前两届的建造大赛分别以贵州楼纳和四川德阳为真实语境和建造背景,分别从露营装置和结合自然的设计两大主题,尝试对乡村进行介入。今年大赛围绕“乡村乡趣”为出发点,建造团队站在村民和外来游客的角度,对夏木塘村小的场所进行激活,以小带大,进而激发整个夏木塘村的活力,实现对夏木塘的文化继承与发展,并辐射周边区域。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崔愷担任评委会主席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主编,CBC建筑中心主任,楼纳国际建筑师公社创始人彭礼孝
本届大赛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崔愷担任评委会主席。在14日上午举行的评审说明会现场,崔恺说道:“当前,全国的乡村建设进入新时期,与以前大规模的乡村整治不同,现阶段的乡村建设正在与文化、艺术、设计、可持续的产业发展产生深度的跨界和对接,大赛把国内外建筑院校、同学、老师们请进来,以设计的方式对乡村进行改造。尽管同学们做的大多数都是一些小建筑,但是这种尝试意义很大,在文化、地域和思想上呈现出的跨界很有张力。同时,在建筑教育中,对于建筑学的学生来说,参与直接的搭建工作意味着遇到建筑的本源,他们能借此明白房子不是画出来的,而是造出来的,并且要用质朴的地方性材料,研究地域的气候和空间环境,这样的实践是有前瞻性和国际性的。”
同济大学师生团队在方案中设计的竹筒座椅
同学们以夏木塘为底图重塑乡村风景
评审们参观参赛作品
评审们参观参赛作品
参与大赛的各高校历经近四个月的准备,先后完成对夏木塘村的实地考察、选址、研究、设计等阶段,自2018年8月1日起入场建造,建造工期14天。《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主编柳青在介绍大赛流程和评审规则时谈到,“本届大赛没有给各参赛高校具体的任务书,而是给出大致的方向,每个高校需要自行选地,自行发现夏木塘村的负面和消极空间,并且设计和制定相应的建造方案和设计策略,同时,在表达方式上也不做限定。建造的核心是创造乡村的有序空间,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乡村的公共家具,这是与村民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比如乡村座椅、路灯、停靠点等,能够使村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第二类是对乡村一些现有的公共空间的提升,比如观景台、集会的场所、集市、步道、公共卫生间等,为已有空间注入新的趣味;第三类是营造新的空间,比如游戏、运动空间,茶亭休憩的空间等。此外,从材料的导向上,我们希望各高校尽可能利用一些当地的材料作为主材,比如吉安非常有代表性的竹材、青砖、藤条等。在评审方面,技术并非是第一位的,各高校的设计和建造策略决定了最后设计落地的价值。此外,评委们还将综合考虑建造方案的引领性,设计的创新性、实用性、耐久性以及建造难度、建筑规模、艺术表达、造价等方面,决议最终的获奖方案。”据了解,本届大赛各参赛高校的建造经费需控制在人民币10万元以内。
14天,21所建筑高校的21种“乡村之趣”
(附获奖名单)
夏木塘村是位于江西万安的一个小乡村,这里竹木林立,山花开遍,基于这种环境特征,21所建筑高校均采用竹木作为主要建造材料,在保证尊重当地原始自然文化的同时,进行设计创新。
一等奖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趣村竹园——若浮廊”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趣村竹园——若浮廊》©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趣村竹园——若浮廊》©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建造方案“趣村竹园——若浮廊”获得本届大赛一等奖。“趣村竹园——若浮廊”选址在连接夏木村村口湖面两岸的桥,据了解,未来“若浮廊”将成为夏木村的地标性景点。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趣村竹园——若浮廊》现场局部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趣村竹园——若浮廊》现场局部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同学们施工建造过程
评委、中国科学院大学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教授张路峰在评价该方案时说到,“这个方案比较全面,它有功能性,桥可以通行,是跨越水塘的一条捷径,与场地的结合比较主动,能够把原来一个比较消极的环境变得生动。这个方案最大的亮点在于对竹材料的运用,因为竹子这种材料的断面是比较薄弱的,在潮湿的环境中竹材容易腐蚀,同学们抓住这一点把竹子的端头作了树脂的节点,通过金属的杆件与树脂过渡再接到竹子端头把断面封住,这样耐久性好。另外这些竹竿的链接处没有使用钉子,而用的是金属构件和钢索拉接,这种针对特殊材料所研究出的特殊处理手法是比较巧妙的。” 此外,该方案中,竹子与芦苇的交错使用丰富了桥面上光影的变化,在桥面形成围合的同时又不失视线上的通透;遍布在湖边各处的家具和灯具上也应用了整体张拉结构,为湖边休憩活动提供可能;方案配合光影水雾和本土植物,打造了一个充满趣味的趣村竹园。
二等奖
美国雪城大学建筑学院 &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荧光夏木塘”
美国雪城大学建筑学院 &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荧光夏木塘》©UED
美国雪城大学建筑学院 &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荧光夏木塘》
《荧光夏木塘》内部
《荧光夏木塘》内部
该方案以乡村美好的夏夜景观 “夏夜萤火虫”为创作灵感,建造团队将“荧”拆分为艹(以稻草、花藤、导光管为建造材料)+冖(竹结构)+火(光)。据带队老师介绍,该方案全程没有使用任何一根钢管,全部使用竹子作为原材料,特殊的结构设计保证了该建筑方案的承重性和稳固性。表面上,“荧”似乎是一座爬满了花藤的简单的草垛,在村中谦逊地存在。朝北缓缓掀起,从人眼的高度也看不到她的内部。进入内部适应光线以后,抬头看满眼好似星光,地面上暗藏的灯光也旨在模拟萤火,让人静静坐下或躺下欣赏乡村的美好夏夜和自然的斗转星移。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夏木塘之舞”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夏木塘之舞》©UED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夏木塘之舞》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夏木塘之舞》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夏木塘之舞》
“夏木塘之舞”围绕村中古树布局,以起伏的环形平台呈现,营造围绕神树活动的场所,体现四种趣味:欢聚之趣,人们围绕大树聚会,形成交流场所;嬉闹之趣,人们在圆环上进行钻、卧、坐、倚、跳等活动,形成生活性空间;互动之趣,圆环内部设置脚印模块,人们踩着脚印行走,犹如舞蹈一般;光影之趣,绿丛中犹如荧光之火,为乡野带来梦幻之趣。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迷篱”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学讲述设计理念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学们施工建设中
作品局部
一道迷宫一样的半透明竹篱,以一种熟悉又陌生的形态出现在村庄与田野、游人与乡民之间,使人在视线和身体运动的穿越中,更强烈地感受到来自田园的风、光、影、色之趣。放线、挖沟、绑扎、树立、填充、平整,设计中所有材料、工序都力图适应乡村建造简洁朴素的逻辑,当藤蔓悄悄爬上来,迷篱将最终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
三等奖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趣村乡戏”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趣村乡戏》施工现场
竹筒座椅
该方案将剧场这种经典的建筑学空间原型作为引发乡村公共生活的“趣”点,探索剧场的空间模式与乡村公共行为效应的多种可能型。建造上使用竹片与槽钢铰接固定,弹性线起拱,控制竹编织疏密暗示内外层空间联系。在剧场内可以策划或自发形成多种功能,产生诸如观演、游戏、餐饮、放映、展览等多功能活动模式,激发乡村公共生活和交流的潜力。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声之穴”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声之穴》©UED
《声之穴》
《声之穴》内部
“声之穴”从建造环境的场地特质出发,回应“趣村”主题,通过空间形态和声学装置,营造隐匿于林间的激发儿童多种知觉体验的游戏场所。起伏变化的底面空间与顶部开洞空间的不同体验感,引导儿童对自然与空间的积极探索。孩子们可以通过攀、爬、钻、滑等动作,坐、立、卧、仰等姿态,充分发掘与装置的互动可能。同时,通过在内部较为封闭和纯净的空间中设置可互动的声学装置,有利于强化儿童在装置内的听觉体验。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落花情·流水意”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落花情 · 流水意》©UED
评委们参观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的建造成果
评委们参观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的建造成果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的方案位于一片背靠村庄、面朝稻田的树林里,设计如流水般穿梭于林间,曲线的钢结构加长度不等的木铺板及高低起伏的木背板提供给游人与村民游乐聚会的围合空间,露营野餐的平台及与自然因素亲密接触的机会。设计团队希望从人工景致走来的人们于此处能享斑驳光影之幽趣,赏油桐落花之雅趣,望远方稻田之农趣。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趣立方”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趣立方》
评委们参观《趣立方》
《趣立方》内部
“趣立方”的设计主旨在于与村民的“互动”之趣,并在乡村环境中提供高效而实用的功能。方案以“立方体”作为基本单元,基于“可变性”与“可移动性”,灵活地置入于乡村各个场所中,并通过抽拉,旋转,折叠或拼接等变化实现人与建筑的互动以强调场所空间的变化之“趣”。
郑州大学建筑学院“衔亭”
郑州大学建筑学院《衔亭》©郑州大学
高低台阶,顺应地形;散布座位,乘凉小憩;四面花池,蝴蝶自来;直纹曲面,纳景入怀。“衔亭”,细钢绳“衔”住坠钢为一衔;亭子“衔”接四周、远方之景为二衔。入亭,驰目山野纳怀中,俯首青砖眠足下,仰面翠意满梢间。用细丝衔坠钢,以直造曲,拉拽之间,意趣横生。引爬藤于网上,夏茂生荫,冬凋沐阳,野趣盎然。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与谁同游”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与谁同游》©UED
方案局部
方案局部
方案着眼于乡村本身,设计团队认为“乡村本有趣”。夏木塘的各种自然要素,本身就是一种趣味。在竹林-道路-水塘-田野边界交替的暧昧地带,目光尽纳自然野趣。设计团队以设框和要素转化两大策略为出发点进行设计,创造一种框-填充物-人-外部环境的交互关系,重新定义建筑学意义上的界面。与谁同游?野趣乡情,俱是我友。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云亭”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云亭》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云亭》
“云亭”取幕天席地之意境,有参悟自然之野趣。整体采用上下分层结构。下层间隔有隙的竹排形成停留的平台,依稀可见的自然沟渠在原竹之间隐约可见,告诉人们我们第一次踏足这里时发现的自然之景。上层采用相互交织的编织结构,形成富有自然活力的轻盈结构,在树林竹林的映衬中含蓄而不失灵气。一上一下,一张一弛,一落一飘,便是“云亭”所追求的感知自然之趣。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方寸院”
评委一行参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方寸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方寸院》局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方寸院》局部
方寸院(夏木塘美术馆门厅)建立在废弃并已损毁的祠堂原址上,在尊重、保留原祠堂历史轴线、格局的基础上,妥善处理与两侧的多功能厅、美术馆主厅的连接关系。并充分考虑了当代美术馆的功能需要(艺术品展示、新闻发布等)。祠堂本为“人祖楷模”立德立言之所,建筑的主体为“人”字形钢架,山墙与地面均采用混凝土砌块砌筑而成,力图营建一座承载记忆、回味历史的“人文丰碑”,建筑将新、老材料,现实与记忆交织在一起,以人文之趣集于方寸之院,使新老建筑得以平等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