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图片致谢:Thomas Eller 艾墨思)
2018年7月21日,偏锋新艺术空间的画廊年度展览——《抽象群展》的第十一回“抽象——一种绘画修辞:中德艺术比较研究”拉开帷幕。此次展览由Thomas Eller(艾墨思)策划,汇聚了中德两国16位艺术家的抽象作品。德国艺术有着极为深厚的绘画性抽象传统,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奠基时期起,即引领发起了卡塞尔文献展等其他重要展览。因此,德国艺术家对于很多中国艺术家而言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谭平 《无题》2016年, 布面丙烯 200×300 cm(图片来源:偏锋新艺术空间)
中国极具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谭平,曾于90年代初期在德国学习,与偏锋新艺术空间合作多年。此次展出的作品《无题》融入了色彩的对比,又利用重色做大面积的覆盖,产生了视觉空缺,并与被覆盖的线条形成平面的节奏,但整体依然保有笔触和色块的流动感和柔软度,既有西方现代艺术的理性构成,又流露出东方艺术传统的空灵和静谧。他的艺术作品与伯纳德·舒尔茨(1915-2005)和卡尔·弗雷德·达门(1917-1981)的作品一样获得了高度关注。
伯纳德·舒尔茨 《真实》(Leibhaftig)1989年,布面油画 140×120 cm (图片来源:偏锋新艺术空间)
而这两位德国艺术家的作品普遍被囊括在德国重要的美术馆和私人收藏中,伯纳德·舒尔茨与卡尔·弗雷德·达门是德国战后(在经历灾难般的纳粹统治时期后重返文化国家的重要时刻)重要的艺术流派“非定型艺术”的先驱者和参与者。德国艺术的重生是他们齐心协力努力的结果,并在创立文献展时期达到顶峰。舒尔茨的作品在富有冲突感的色彩之中利用明暗和纯灰建立了空间秩序,但他却让形象自然生长,描绘出无数聚散的细节,对既定的时空完成了一次重构。
卡尔·弗雷德·达门 《物之远景》(Tele-Landschaft mit Objekt)1969年,综合材料 83.6×38cm(图片来源:偏锋新艺术空间)
几位中国艺术家的参展作品对线条的意识更强,并致力于人与材料的和谐,达到一种自然的活力。
艺术家王川在作品《欲罢》里营造了一个混沌的世界,从中依然能感受到画笔在饱蘸颜料时留下的痕迹,它们相互交叠融合,时而分明,时而隐晦,书写的连贯性与朴厚的色调将画面统一起来。康海涛在表现材料与人的互动关系时更为直接,采用了最简单的铅笔和画纸,黑白灰产生出空间与形体的幻觉,纸与笔的摩擦痕迹犹如文人画的笔墨,呈现出铅笔的质感和排线的抽象美。而艺术家王光旭则直接把树枝作为作品的主体形态,将荷叶覆于其上,产生出微妙的关系。
王川 《欲罢》2006年,布面油画 130×200 cm(图片来源:偏锋新艺术空间)
康海涛 《无题》2011年,铅笔素描 82×61 cm(图片来源:偏锋新艺术空间)
王光旭 《无题 1 》2017年,树枝,荷叶,综合材料 490×150×120 cm(图片来源:偏锋新艺术空间)
陈心懋《灵石图5》2013年,纸本水墨,综合材料 33×33 cm(图片来源:偏锋新艺术空间)
黄佳 《2018.6》2018年,布面丙烯_100×100 cm(图片来源:偏锋新艺术空间)
刘坚 《被遗忘的城市 2》2005年, 布面丙烯 176×196 cm
相比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参展的几位德国艺术家的抽象绘画便明显具有工业文明的烙印——精确的边缘线,平滑的质感以及几何形态“建构”了画面。不仅如此,他们对于艺术史的关注也十分深入。恩里科·巴赫的作品《RDARMX》借用了伦勃朗的油画作品《杜普教授的解剖课》的图式,把其中的具体形象皆以矩形来代替,但依然保留了后者基本的色彩和光线,形成一种令人熟悉的陌生感。卡尔·弗雷德·达门则直接营造了一个工业制成品的镶嵌形态,作品的色彩和质感在二维和三维结构中若即若离,挑动着观众的视觉感官。
恩里科·巴赫 《RDARMX》2014年,布面油画 240×300 cm(图片来源:偏锋新艺术空间)
本杰明·阿普尔的作品常常以矩形和垂直相交的直线框架构成,他的绘画也不例外,纯色的颜料也以矩形的方式层层叠加在画布上,使得其不再受到画面边框的限制,与地板,墙壁,房顶等真实空间融为一体。
本杰明·阿普尔 《将桌子置于角落 26》(Den Tisch in die Ecke stellen 26) 2016年,布面油画 50×40 cm(图片来源:偏锋新艺术空间)
抽象艺术的发展历程漫长、复杂且具有很强的国际性。如果没有亚洲艺术的潜在影响,欧洲及之后的美国现代主义艺术不会经由相似的路径发展。同样,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艺术家们开始将目光转向西方艺术和艺术家,试图与全球语境下的当代艺术重新建立联系。很多艺术家关注到德国艺术,亦或选择去德国深造,归国后开启职业生涯。此次参展的两位艺术家,谭平、何健分别于1989年至1994年、2005年至2011年在德国学习。这种相互的关系都使得中德两国各自的抽象艺术获得了养分。
张羽《上墨与阅读》2018年,行为装置,报纸,墨,水,亚克力箱,亚克力板,木头展台 (图片致谢:Thomas Eller 艾墨思)
艺术家张羽在开幕现场的行为表演 (图片致谢:Thomas Eller 艾墨思)
此次展览展出了6位德国艺术家的作品,他们是:伯纳德·舒尔茨 (Bernard Schultze,1915 - 2005)、卡尔·弗雷德·达门 (Karl Fred Dahmen ,1917 - 1981)、胡里奥·朗多 (Julio Rondo,b.1952)、卡罗莉娜·佩雷斯·帕拉雷斯 (Carolina Pérez Pallares,b. 1980)、恩里科·巴赫 (Enrico Bach,b.1980) 、本杰明·阿普尔 (Benjamin Appel,b.1978),以及包括王川 (b.1953)、陈心懋 (b.1954)、张羽 (b.1959)、谭平 (b.1960)、刘坚 (b.1961)、石峻 (b.1963)、黄佳 (b.1964)、康海涛 (b.1976)、王光旭 (b.1978)、何健 (b. 1980)在内的10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涵盖了两代甚至三代艺术家关于抽象艺术的理解和表达,也更使得观众更容易通过作品的对比,发现抽象艺术语言在时间序列和文化空间序列中的微妙线索。
展览现场,何健的作品《风景5》(右,2016年,布面纸本综合材料 150×180cm) 和《风景6》(左,2016年,布面纸本综合材料 130×150cm)。(图片致谢:Thomas Eller 艾墨思)
中德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们不仅揭示了抽象绘画在不同文化半球之间的交流与联系,也连接着不同的世代传承与探索创新。此次展览也将诠释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背景下,抽象绘画仍然是一种强有力的艺术实践,绘画修辞仍旧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艺术语言。此次展览也可看作是在全球语境下探索当代抽象艺术实践的一个试点。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18年9月2日。
展览现场(图片致谢:Thomas Eller 艾墨思)
展览现场(图片致谢:Thomas Eller 艾墨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