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的路上” 三代留苏留俄艺术家油画作品联展拉开帷幕

时间:2018-06-10 13:41:54 | 来源:艺术中国

资讯>艺讯>

开幕式嘉宾合影

在全世界都在为俄罗斯即将举行世界杯而狂热之时,北京五环边安静的展厅中回荡着俄文男声充满磁性的低声咏唱,咏唱着海归游子度过的那些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2018年6月9日,“传承的路上——三代留苏留俄艺术家油画作品联展”在中国油画院美术馆举行。本次展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主办、欧美同学会留俄美术院校校友会协办,涵盖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留苏留俄的55位艺术家的110幅代表性作品。

本次展览策展人、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古棕发言

本次展览策展人、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古棕在谈到本次展览的策展思路时说道:“这次展览的初衷是想要举办一次留俄艺术家的展览,最初参展的更多为第二、三代艺术家。但后来综合考虑到学术上的梳理情况,于是将展出作品范围扩大到了第一、二、三代,想要呈现出从建国后第一批留俄艺术家到第三代艺术家作品中的传承与发展。”

《美术》杂志前主编、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王仲发言

在提到展览主题“传承的路上”时,《美术》杂志前主编、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王仲谈到:“传承关键是要‘承’什么。这一次我们借留俄三代画家展览,应该很好的研究一下,到底我们要传承的是什么。这也是一次很好的机会让油画界反思一下,我们的油画到底应该怎么发展,油画好的标准又是什么,如何理解俄罗斯油画,如何理解‘油画’。我觉得这次展览的意义更多在学术和理论上,这是一次应该引起中国美术理论界关注和重视的一次展览。”

古棕 《爸爸的海洋》 布面油画 2008年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离不开中外艺术和文化交流带来的启发和养分。在这条波澜壮阔的西学之路上,“留苏”和“留俄”是其中非常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中国艺术尤其是油画的发展带来了广阔而深远的影响。如今,距1953年国家第一次公派留学生到苏联学习已有65年的时间,对俄罗斯艺术也从单纯的取经、学习转变为批判的吸收、借鉴,并完成了向中国民族油画艺术语言的探索和转向。在当下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格局中,回顾和梳理“留苏”、 “留俄”这一重要的文化现象,不仅有助于探查这段传承路上的成就,也能够揭示和反思其不足,并最终作用于中国艺术尤其是油画艺术在未来的健康发展。

王铁牛 《湖畔黄昏》 布面油画 2018年

展出作品

观众观看作品

第一代留苏艺术家为适应中国艺术文化新的发展需要,远赴苏联知名美术院校学习油画、版画、雕塑、舞台美术设计和美术史论。在几年的留学生涯中,他们时刻牢记国家使命,勤学苦练,既广博地吸收学习文化知识,更废寝忘食地磨练创作技能,在短时间内显著地提升了自己的艺术创作能力和技巧,留下了诸多经典的作品。中国艺术家群体在留学期间的经历与成果,已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历程中一个充满学术和文化价值的重要课题。

第一代留苏艺术家回国后,按照国家的分配奔赴各地,辛勤奋斗在美术创作、教育和研究的一线,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美术创作、美术学科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美术人才。本次展览中李天祥、李骏、曹春生和苏高礼留苏时期的经典作品将为我们呈现第一代留苏艺术家在现实主义油画语言和创作观念上的积极探索。

留苏学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奚静之在展览现场(右一)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李天祥在开幕式发言

作为第一批留苏的前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李天祥感叹道:“我曾经到苏联留学六年,在列宾美院受到美术教育,那时候的经历对于我的一生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其夫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赵友萍接着谈到:“其实各个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文化都在互相渗透互相学习,有史以来就是如此。文化因为有传承,才独具特色。本次展览的主题特别好,名为‘传承的路上’,永远要重视传承的问题,失去传承就会失去未来,要两脚踏中西文化,寻源问道。”

观众观看作品

李新平 《寻找胡杨树》 布面油画

展览现场

改革开放后,从1989年开始,很多中国年轻艺术家开始到俄罗斯留学,以戴士和、王铁牛、古棕、孙韬、叶南、王少伦、郑光绪、黄作林和王少春等为代表的一群艺术家可以称为第二代留俄艺术家。这一时期,经过改革开放,西方多样的艺术潮流大量涌入,使中国艺术家的思想和眼界得到拓展。

第二代留俄艺术家徜徉在俄罗斯以及西方艺术的长河中时,所面临的使命和任务已不同于第一代留苏艺术家——在坚实地掌握现实主义的绘画技巧和观念之外,他们更需要深入挖掘油画语言多样表达的可能性,实现与中国艺术传统的紧密融合,并能够深入地反映中国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面貌。为此,他们在题材和表现形式上都进行了丰富多样的实验,在他们的作品里,既能看到传统现实主义艺术的严谨与细腻,同时也能感受到全新的艺术语汇的表达。

 

观众在作品前伫立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原造型学院院长戴士和发言

作为第二代留苏留俄画家代表,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原造型学院院长戴士和说道:“来到本次展览看到这些画感觉特别的亲切,因为我们都有共同的留学经历,能够向俄罗斯艺术家们的优秀思想与艺术实践学习,对于我们来说影响深远。”

俄罗斯具有悠久的艺术传统和完备的艺术教育体系,并且在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许多博物馆中收藏有欧洲各国和俄罗斯名家名作,体现了俄罗斯美术深厚的历史渊源,至今仍不断吸引着大量年轻艺术家前往学习,可称之为第三代留俄艺术家。第三代年轻的留俄艺术家以前两代艺术家的探索和经验为基础,结合当代艺术的发展潮流,不断更新着自己的创作方法和观念,对当下的生活进行更多的观照,并结合中国艺术传统进行当代转化。继20世纪50-60年代第一代留苏美术家罗工柳、钱绍武、全山石等三十多人之后,近二十多年来留俄的第二、三代美术家也已成为活跃在当代我国美术教学和创作岗位上的生力军,为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心力。

孙韬 《一·二八抗战》 布面油画 2015年

叶南 《黑影掠过》 布面油画 2015年

秦烨 《圣彼得堡之黑烟囱》 2009年

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教授秦烨认为:“俄罗斯给中国打开了一个学习艺术创作的渠道。我在留俄期间学习时,对我影响最深的是美的法则。俄罗斯的美术教学从美的秩序入手,而不仅是局部的造型。”

原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提到:“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们有很多的学子在前苏联的艺术院校学习、掌握和传承俄罗斯艺术,并且他们结合中国的实际,创作出了很多的优秀作品,将俄罗斯艺术的种子播撒在了中国大地上。之后又有很多中青年的艺术家也到俄罗斯学习,俄罗斯的文学和艺术在中国传承和影响了几代人,中俄艺术家和学者一直也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我们要在不同时代发现传承,察觉变化,看到创新,这也是这一次活动的意义,更是所有留苏留俄艺术家的共同心愿。希望通过本次展览能梳理老一代艺术家的作品,从侧面反映出建国以来中国油画艺术教育教学的进步与发展,让后续的留俄艺术家能够更清晰的看到未来的发展方向,梳理出油画与中国文化的结合方式,让未来油画的发展更加丰富。”

原教育部副部长、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留苏分会会长刘利民发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发言

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教授、博士学位答辩委员会主席戈琳娜·阿列克谢耶娃发言

半个世纪以来,一代代留苏、留俄艺术家在俄罗斯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辛勤学习,将现实主义艺术的深厚传统和力量注入中国艺术的血脉之中,并以中国艺术和文化的独特传统,对油画这种外来的艺术语言进行改造和转化,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在展览开幕式之后艺术家与学者进行了学术研讨会,对展览主题及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相信本次展览将对于油画艺术在当下和未来的发展作出启示。

开幕式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