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里的“追”光者:“灯神”刘宏剑

时间:2018-05-31 11:34:18 | 来源:艺术中国

资讯>

刘宏剑

展览照明成为近年来日益被重视的领域,从广州美院雕塑系毕业后,刘宏剑进入红日照明生产集团,开始涉足艺术展览照明和灯光设计领域。其实自美院雕塑系毕业之前,他就已经开始涉足了专业照明领域的早期开发,共同参与了广州当代艺术中心的筹建工作。

2011年,刘宏剑与红日照明生产集团董事长冼德照相识,作为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国最早从事专业照明生产和技术研究的冼德照先生,参与了国内早期的众多传统重要博物馆的筹建项目,正是有赖于他的领路,刘宏剑得以有机会真正了解这一行业。 

刘宏剑与策展人邱志杰、李振华

左起:策展人江宁、收藏家汤子嘉、香格纳创始人劳伦斯、艺术家张鼎、刘宏剑

借由国际当代艺术策展人李振华、冯博一、孙冬冬、尤洋、鲍栋、谢晓冬等的国际项目的接触、共同探讨研究学术型呈现,以及国内美术馆馆长王薇、谢素贞、栾倩、薛梅、张子康、田霏宇、赵趄、陆寻、刘秀仪、孙莉、蓝庆伟等项目的合作中,刘宏剑得以接触到埃利亚松、罗曼·西格纳、劳申伯格、斯库里、小野洋子、彼得·多伊格、安藤忠雄、藤本壮介、曾梵志、展望、贾蔼力、邱志杰、向京、周力、何翔宇、徐震、王郁阳等等众多知名艺术家并参与到其中多项重要当代艺术项目中。

在与大家合作学习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刘宏剑发现一个空档:“很多当代艺术家想要的东西,目前的照明系统恰恰实现不了。”

刘宏剑与艺术家展望

龙美术馆西岸馆“展望-境象”布展现场

一年出差两百次,他和时间在赛跑

进入红日照明,刘宏剑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学起,如何做好一支灯?从电学、光学原理开始了解专业照明的技术要求,后来他发现,照明这个行业在国内没有明确的划分、没有规范,更谈不上专业细化。2014年,针对当代美术馆、当代艺术的照明技术研究与研发,他用一年时间,自费去全球美术馆、博物馆考察这一市场,借助各种项目的机会与美术馆、艺术家、策展人、设计师、建筑师不断的实践与沟通……

刘宏剑在“蓬皮杜现代艺术大师”布展现场

蓬皮杜现代艺术大师展(上海展览中心)

入行7年,他参与负责了很多重要的美术馆、艺术中心的展览照明项目。包括:“不息”(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曾梵志:散步”、“威廉·肯特里奇:样板札记”、“劳森伯格在中国”(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余友涵个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敏行与迪哲:宋元书画私藏特展”、“展望:境象” (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蓬皮杜现代艺术大师展(上海展览中心)、罗曼·西格纳巡展、“乌托邦·异托邦: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等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艺术圈,他有一个颇为传奇的名字——“灯神”,事实上,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一位事事都要亲力亲为的劳模。

“想象突围现实——龙美术馆藏亚洲艺术作品展”

一年飞行、火车出差两百多次,甚至一天要穿越三座城市,尤其当他晒出他自己密密麻麻的行程单据,你简直不敢相信:这一个人竟然可以把时间充分利用到如此极致。

为了保持高负荷的运作精神状态,他说自己的工作习惯很自律:“每天早上5-6点晨跑,克制调整到自己达到最佳的状态,把时间充分利用,让自己在早上八点钟就满负荷、全身心的对接自己的工作。” 

龙美术馆“敏行与迪哲:宋元书画私藏特展”

刘宏剑

但这种紧迫感并非偶然,早在他进入这一行之前,他就一直在和时间赛跑:大一就开始创业,经历了传媒、家教、广告行业,种种经历让他深知创业的难度,更知守业更难。

“习惯了这样的工作节奏之后,就会特别充实”刘宏剑很满足这种工作状态:他甚至可以晚上坐高铁的卧铺从深圳到上海,开好上海的会议,中午赶午班机,落地北京去798和艺术家、策展人开会,晚上见设计师谈下一个项目,然后晚上再出发,赶去下一个城市。”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策展人李翔宁与刘宏剑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现场  摄影:高长军

他是隐藏在展览背后的奉献者,在2018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即将开幕之际,他又带着团队,奋战在展览的第一线。

每一次,都在“迷宫”里解决“光”的问题

“灯神”得以获得艺术专业人士的认可,并非一句恭维话,这是来自于对他工作专业、敬业态度的认可。

他一直把“解决问题”放在第一位,如此高效率的工作方式、亲力亲为工作方式深得客户的信任。他本人同样也乐在其中,借助交通网络的便利,他甚至将工作室设在全国多个城市,以方便快速的为客户解决问题。 

“曾梵志:散步”展览现场光效, 图片来源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众多的项目与实践无疑为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每一次,他碰到的“难题“都不一样:安藤忠雄中国个展“引领”中,安藤忠雄要求在不改变灯效的前提下,重新改造灯的结构; “曾梵志:散步”展览中,针对曾梵志老师工作室提出的如日本安缦酒店以光还原环境自然感的想法,刘宏剑就带着技术团队和同济大学博士、拥有15年照明规划、设计、研究经验及深厚专业背景的胡国剑共同合作研究,不断和曾梵志工作室实验、试验,做作品和空间对比研究,结合曾梵志的绘画理念、安藤忠雄展陈设计想法,想尽一切办法去营造天光之感,包括如何在展厅里“藏”灯起来,如何能见“光”不见灯具等诸多细节都一并考虑其中。 

“乌托邦·异托邦: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 菅木志雄作品现场光效

“乌托邦·异托邦: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中,门类众多的作品涉及绘画、装置、影像、多媒体,时间紧、空间高、项目挑战难度大,刘宏剑就带着团队,只有一个星期时间,把本来已经做好设备的空间重新改造,令日本物派艺术家菅木志雄工作室的作品现场光效获得了很多媒体摄影师的亲睐……

“劳森伯格在中国”布展现场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劳森伯格在中国”展览中,如何能把艺术家历时近20年的巨作《四分之一英里画作》(1981-1998)190部分组成长度约305米,还原到一个照度、亮度、色温都要在一体的整体状态中,刘宏剑说:“根据图纸是没办法调试的,只能根据现场经验去调试。”

“解决问题”是他工作的兴奋点,找到问题的答案就是他的原点,他围着这个原点转来转去,而这些难题,就像 “迷宫”一样,让他时刻有紧迫感,不停在思索、在寻找出路,刘宏剑说:“我其实很享受在迷宫里面转来转去,找答案。我总想着不惜一切代价,要把事情做完,一个点一个点找空缺,在这里面再找新的机会。”

“早期创业的经验告诉我:顾客认不认,销售用不用,对手恨不恨,从方法论开始分析结构,分类,聚焦,再分类,回归到本质还是给客户解决问题。”刘宏剑也会把这些问题及时反馈到研发、生产、设计、销售团队,去找到新的答案。

找到行业未来的“共性美学”模式

艺术展览照明和灯光设计领域这个行业未来如何生根?刘宏剑认为目前在社会层面上只有很笼统照明设计专业,包括欧洲也没有细分的领域。在这一点上,中国在技术层面更新的非常快,他试图在为这个行业寻找新的共性美学,这一“共通点”,是基于美术馆、画廊、博物馆、双年展等多者应用场景的不同的所需而设计的。

刘宏剑在展览工作现场

但这一行业动手能力要强,很多从业人员在从白领转蓝领的过程,实践上会有很多现实的困难,所以也有人反对他的想法:不可能有一套照明系统能满足所有展览项目的需求。

伦勃朗、维米尔、哈尔斯:莱顿收藏荷兰黄金时代名作展

明珠美术馆

明珠美术馆 安藤忠雄个展:引领

“解决问题是第一位的,踏踏实实的勤奋是最关键的,怎么能用理性行动加感性的思路去找一个新的商业模式,这是我要做的”刘宏剑说。

从他试图为这个行业设计细分规范开始,他就在不断延伸并放大自己感兴趣的点,将这一领域从光学、艺术学、形态学的纵向研究开始,再与横向结合,从中找到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

松美术馆

 刘宏剑在展览工作现场

但这种“共性美学”模式不仅仅依靠某一个个人,而是有靠于整个行业的共同参与:“未来的美术馆行业是个性化定制化的,不是由某一个产品、厂家决定的”刘宏剑表示。他试图从传统的制造业渠道、商品、储存、售后模式中找到新的模式,打造行业转型升级的试验田:“新的模式就是未来新的制造业,更多的消费者就是消费本体,他们更多的参与设计与研发,包括美术馆、策展人、设计师、艺术家等共同参与,这样出来的方案更节能、更实际。”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