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仪式,吉莉安·赛克勒女爵士致辞
2018年5月27日,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迎来了她的25岁生日。当天下午,25周年馆庆暨展览“融汇——国际艺术与文化”的开幕仪式在北大赛克勒博物馆中央庭院举行。此次展览在AMS艺术、科学和人文基金会/吉莉安·赛克 勒女爵士与阿瑟·姆·赛克勒博士艺术、科学和人文基金会的鼎力支持下,精选出鲍蓓、崔岫闻、E.V.戴、阿南迪塔·达塔、马克·福克斯、安妮塔·格莱斯塔、尼古拉斯·埃雷拉、玛丽亚姆·纳杰德、托尼·斯科特、泰祥洲、徐冰、展望共14位国际知名艺术家的作品。 此外,5月28日、29日还将举办为期两天的“融汇:国际艺术与文化”研讨会。
展览现场
1986年,赛克勒夫妇克服重重困难,怀着对中国艺术的无限热爱,使得赛克勒博物馆破土奠基。1993年的5月27日,它作为中国高校中第一所考古专题博物馆,也是第一座大学教学博物馆而正式开放,杭侃用“惊艳”来形容它。25年来,赛克勒博物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为一身,举办了以考古、艺术及北大师生科研生活为主题的多项展览。五年前,赛克勒女爵士为之努力的“吉莉安•赛克勒女爵士国际艺术家展览项目”给博物馆带来了全世界最优秀的艺术家的作品,它真正地成为了“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该项目的宗旨在于构建跨文化的理解,使得展览有教育意义、能够振奋人心,最重要的是蕴含深意,在人群间鼓励一种持续的和平共存关系。
开幕现场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徐天进主持开幕仪式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名誉馆长、美国赛克勒基金会主席、美国外交政策协会主席吉莉安·赛克勒女士,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第一任馆长李伯谦,第二任馆长高崇文,第三任馆长赵辉,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史家珍,赛克勒基金会女爵士国际展览项目负责人及策展人米盖尔·贝纳维德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长杭侃。展览的开幕式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徐天进主持。
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致辞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致辞
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教授首先致辞,他说,赛克勒博物馆25年来贡献了许多精彩的展览,在北大师生心目中的地位是无可取代的。本次展览的十四位艺术家聚集在一起,其意义要高于艺术本身,这提醒我们生活在一个既不同又共同的世界之中。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赛克勒博物馆25年来为北大教学科研的贡献,他表示,大学博物馆不仅要立足于大学,更要面向全社会开放,成为大学科研辐射社会的窗口。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名誉馆长,美国赛克勒基金会主席,美国外交政策协会主席吉莉安·赛克勒女士致辞
赛克勒女爵士在致辞中回顾了赛克勒先生与中国艺术结缘的故事,早在1976年,赛克勒博士到访中国时非常喜爱中国的艺术,看到许多中国文物没有得到妥善保护,便希望能够建立一座教学博物馆。在赛克勒博士去世后,她依然决心要把和北大的约定继续下去。她向博物馆所有的工作人员和捐赠藏品的人们表示了感谢,感谢他们提供了高水准的展览。
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首任馆长李伯谦致辞
洛阳市考古文物研究院史家桢院长致辞
作为博物馆的首任馆长,李伯谦先生在致辞中说。如果没有赛克勒女士的支持,博物馆今天的成就是不可想象的。他十分感谢史家珍院长为博物馆的文物捐赠,他也期望有更多兄弟单位和考古队能够给予藏品和标本的支持,并祝愿赛克勒博物馆的扩建能够早日到来。洛阳市考古文物研究院史家珍院长表示,洛阳考古院同样致力于考古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希望将重要的文化遗产发掘过程和成果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认识考古,愿与北大的合作中优势互补,为研究和学生提供便利,让大众触摸文明,感受历史。
赛克勒基金会女爵士国际展览项目负责人及策展人米盖尔·贝纳维德斯先生致辞
赛克勒基金会女爵士国际展览项目负责人兼策展人米盖尔·贝纳维德斯先生对美国赛克勒基金会的支持表示了感谢,他提到,这个国际艺术家项目的酝酿超过十年,该项目是对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25年来展览宗旨的一贯延续,他表示:“我们在选取艺术家时注重作品中人文精神的表达,特别是他们对时下世界和未来的观感与理解”。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长杭侃致辞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长杭侃在致辞中特别,这场“融汇”展览带来了融汇东西的思想和行动,也是向赛克勒先生和赛克勒女爵士的一次致敬。他强调,纵然25年来斗转星移,但赛克勒博物馆所秉持的“考古传递理性,艺术激励创新”的理念不会变。他向为博物馆做出帮助的所有老师和同学们表示感谢,特别是之前数任馆长的努力,在“伟大的大学都有一座杰出的博物馆”的精神感召下,他们克服困难,不断前行。
展览现场
移步展厅,阿南迪塔·达塔(印度)介绍自己的作品《飞翔》时说:“身体在时间和空间中扭动,移动并做出标记,同时心灵像蝴蝶一样飘荡起来。”粘土作为自然界的重要元素,艺术家使其开启“爱”与“损失”之间的对话,也作为一种人类学的时间胶囊而存在。花费长时间准备和使用湿粘土进行表演,意在提醒人们,在社会内部的冲突领域内,身体会被得到驯化。
阿南迪塔·达塔AninditaDutta 《飞翔》63x60cm 2015年
纵使外表千差万别,但是人体繁冗内部又是如此相似,安妮塔·格莱斯塔一直发掘心脏的主题,影像装置中有她本人的心电图,手绘的她理解中内脏的样子,石头上的女子就是心脏以及这一切的载体。《脉搏》是一系列有关心脏的作品的一部分,这部影片通过心脏的不同动态影像表达了人类的身体和情感世界。除了多种形态的心脏外,风中颤动的树枝也给予了生命的隐喻。
安尼塔·格莱斯塔 Anita Glesta 《脉搏》,多媒体装置(影片与水彩画) 尺寸可变,2018年
《脉搏》局部
作品局部,女性的身体被投射在置于展厅地面的石块上
艺术家鲍蓓的作品展示了她对时空的思考,他认为一切都存在于两个事件或点将出未出时的位置,画面中的椅子就象征着“空”,暗示着已走的人和未到的人,它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代表了“大的希望”。版画这种媒介使得画面必须从现实中提炼,更注重内心的表达,她认为这更接近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
鲍蓓 《时空》,纸上综合材料 204x132cm 2016年
《时空》局部,图为画面中的一把空椅子
弗莱德·内克是德国不莱梅大学计算机科学院计算机图形学与交互系统的教授。他也是不莱梅艺术大学数字媒体的讲师。他在斯图加特大学主修数学,并获得概率论博士学位。内克在1965年举办了他的第一个算法艺术展,作为世界上最早使用电脑进行自动创作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已在全世界展出。
弗莱德·内克 Frieder Nake 《12/7/65,2号》72x59cm 1965年
E.V. Day是一位纽约艺术家,他的作品探索性和幽默的主题,同时采用重力挑战悬挂技术。通过操纵流行文化的标志性图像,Day重新将可识别的动画变成新形式,以阐明性别角色中的矛盾并延伸社会陈规陋习。
E`V.戴 E.V.Day 《苔藓球——冥想的概述效果》综合材料装置,2018年
作品全貌
马克·福克斯的作品与宗教有关,并结合了现成品和个人经历,他出生于一个信仰宗教的蓝领家庭,他把天主教的神圣经文用油画颜料书写并切下来,安排成云朵的图样,挂在生活中常见的木制工作梯上,借此探讨神圣文本的解读和误读。人们如何获得信仰? 人们是否能关于这种信仰而进行自我辩论?
马克·福克斯 Mark Fox 《无题》,木制雕塑,2018年
玛丽亚姆·纳杰德《被禁锢的幻象》描绘了叙利亚难民迁往欧洲的问题。人在异乡但不确定自己是否属于这个文化的心态。她想让新闻图像停留下来,凝固在绘画中,昏暗的色调则是画家对自己的自我审查,借此为观者留下更多思考的空间。
玛丽亚姆·纳杰德 Maryam Najd 《被禁锢的幻象》,布面油画 255x120cm 2018年
尼古拉斯·埃雷拉《我们是一体的》展现了一个各种符号,动物元素与人类的融合体。他希望人类能够彼此相爱,相互尊重,这个“一”就是一个没有自私的,尊重生命的未来。科学技术应当是和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组合能够激励人类拯救自身。
尼古拉斯·埃雷拉NicolasHerrera 《我们是一体的》2018
崔岫闻早期曾经从事油画创作,其后主要从事影像和图片创作。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当代独立女性艺术家,其思维精准深邃,视野广阔,尤见长于人物的心理解析和精神挖掘,深入于人性的深层矛盾结构,其影像和图片作品具有独 特的观念特征,精神气质和视觉表现简明细腻,自由而富于想象。
崔岫闻《无题(1至4号)》,布面丙烯 ,150x93cm 2017年
帕特丽夏·古兹曼的《冥想》以极为写实的手法描绘了一位印第安老人的凝视。意图给出人文精神的水平式的回顾。她说“画面的主人公也许一辈子都没有机会会走出自己的村子,但是他的这种眼神可以使人感受到一部分他的世界观,是可以与人类有共鸣的,人类之间并没有你们或我们的分野,都是可以相互贯通理解的”。
帕特里夏·古兹曼Partricia Guzman《冥想》,布面油画 100x150cm 2018年
泰祥洲的作品《天象·方壶》采用了宋画的技法和绢本材料,描绘了被抽离时空的宇宙景象,山石的形象借鉴了陨石的一些形态。他说:“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一直在思考我们未来要去哪里,这些天体给绘画带来了不确定性,‘方壶’在中国古代既代表了蓬莱仙境,也代表了微缩的宇宙,正是我这件作品的真实写照”。
泰祥洲 《天象·方壶》,绢本水墨,240x300cm2017年
《天象·方壶》局部
艺术家泰祥洲与吉利安·赛克勒女爵士在作品前合影
在托妮·斯科特的作品《生命的圆环和轮转》中,圆环意味着生命之循环,也意味着人类进步的循环,也代表着女性运动的循环,辫子则具有融汇之意,红色羽毛代表着血脉的传承,印第安人的祖先从亚欧大陆穿过白令海峡来到美洲,这是生命的连绵不绝。
托妮·斯科特 Tony Scott 《生命的循环和轮转》,剑麻毛 穗带,2018年
徐冰借用韩文彬教授的文字解释自己的作品:“这件装置像是一个艺术生成的隐喻,观者看到的是通过一块毛玻璃,将杂物平面化的过程,是被过滤、净化过的结果(画面),像是艺术(美的东西)生产过程的‘科普’示范”。艺术家就是那块毛玻璃,介于客观存在和艺术作品之间,艺术把现实过滤,那么,什么是绘画的依托之所?
徐冰《背后的故事:浮恋暖翠图》2018年
作品背后的空间
艺术家展望带来的作品《假山石—175号》中,假的“假山石”则意味着某种现实的真,暗喻了现代人对物质幻觉的膜拜。抛光后的不锈钢以看似贵重、实则普通的材料属性,满足了人们的这种要求。而作品旁放置的自然山石则体现了人类回归自然,忘不掉归属的本性。
假山石175# 277×151×97cm 2007-2016 年 不锈钢 - 复件
杭侃表示,由于他曾在上海博物馆工作过的经历,他一直在思考高校博物馆和社会博物馆的不同。其特点之一便是高校博物馆更强调学术性和批判性,是按照考古发掘的单位来展示的,即展示全貌,而不仅仅是从中选取比较比较好的展品展示,并且每次展览开幕后都会有相应的学术研讨和活动。“我们并不追求观众的流量,但事实上,观众越来越多。另一个特点就是与高校的教学和科研相结合,这里经常办老师的成果展和学生策划的展览。展览都是学生亲手布置,因此,这里不仅是展示的地方,更是人才培养的平台”。
展览现场
策展人贝纳维德斯先生介绍到,他们当时的想法是,把当代艺术也放进博物馆中展出,这个想法酝酿了六至七年的时间才变为了现实。他表示,“考古学是关于我们祖先的生活,而当代艺术则是关于我们的生活,两者相结合,注视过去和现在,我们可以为创造更具凝聚力,团结而和平的世界而努力。我策划的展览都会选取我非常崇敬的艺术家,北大赛克勒博物馆就像一个湖一样,把最全世界优秀人才的融汇在一起”在二十周年馆庆之时,为了表达对赛克勒女士的敬意,我们成立了这样一个赛克勒女爵士国际艺术家展览项目。项目自2013年启动以来,已经有格莱斯塔、达塔、崔岫闻、斯科特、埃雷拉五位艺术家的展览在北大赛克勒举办。“他们的艺术不仅关乎本民族的文化,更展现了全球的人文精神。由于空间有限,参展的艺术家和作品也有限,我们始终遴选世界上最优秀的艺术家,他们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是与众不同的,每个人都是非常不一样的”他说。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