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历史的伤疤:安塞尔姆·基弗对抗“遗忘”的战争

时间:2018-05-14 16:30:56 | 来源:艺术中国

资讯>艺讯>

安塞尔姆•基弗Böse Blumen,图片来源:白立方画廊

安塞尔姆·基弗(Anselm Kiefer)致力于在他的艺术作品中直面德国纳粹历史中萦绕不去的故事。在纪录片《文明:生命的火花》的第九集中,英国历史学家西蒙·沙玛(Simon Schama)用基弗的作品来说明“当恐惧来临,文明本身受到冲击直至消失时,艺术能做什么?”这一问题。

安塞尔姆·基弗出生在二战结束前的德国,虽然在受战争波及的城市残骸中长大,但他从小对战争冲突的了解却很少,上学期间也只学习了几个星期关于第三帝国的知识。后期基弗无意间发现了一卷录音,那是美国人管理他所在的艺术学校的时候分发给德国人关于战争的再教育资料。它记录了希特勒的声音和纳粹政权其他关键人物的声音。这份资料对于这位有抱负的艺术家是“如此排斥又充满吸引力”,从那时起他觉得有必要充分对他的国家的历史进行深入研究。

基弗的第一个主要作品《1969年:一系列仍有争议的照片》,描绘了这位艺术家穿着父亲的军装,表演纳粹军礼。而这是自1945年以来在德国一直被禁止的一种手势。基弗游历了欧洲各地经历二战战火的地方,这些地方经历了德国武装部队和装甲部队的闪电战,他在那里向眼前所见的事物敬礼。

西蒙·沙玛来认为,“这种表演和摄影的结合创造了一种’讽刺的姿势’,基弗用这种方式来刺穿被遗忘的阴谋,他是一个揭开伤口的人”。“敬礼”系列照片只是基弗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艺术关系的开端。他的大型画作通常以融化的金属和自然材料为特征,描绘被炸毁的城市和延伸到地平线的荒凉的铁路线路。

沙马评论说,“他广阔的风景描绘中经常弥漫的着烟尘。在他的风景画中,他铺设了通往远方的指引宿命的铁路线,在那里视角消失的地方也是人们消失的地方。”

《钢铁之路》,1986年,图片来源: Bridgeman Images

基弗 2016年的画作《Bose Blumen》在一片荒凉的土地上耸立着一排排高塔,塔的顶部冒出浓密的黑烟。仔细看这幅画,沙马注意到,“基弗在这幅画中隐藏了许多人名,来自历史、文化、艺术的所有日耳曼民族的伟大人物。诸如画家杜勒(Durer),瓦伦施泰因(Wallenstein)将军,在这幅画中基弗不分青红皂白地将这些天才和危险人物聚集在了一起。

包括布鲁克纳、戈贝尔、希姆莱和希特勒在内的纳粹党参观了瓦尔哈拉殿堂,图片来源:盖蒂图片社

拥有近200个纪念牌匾和半身像的瓦尔哈拉神殿(the Walhalla)彰显着德国日耳曼的民族身份。这个夸张的陵墓是由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一世(Ludwig)委托建造的,位于雷根斯堡东部,这座巨大的新古典主义建筑于1842年建成。路德维希将挪威的瓦尔哈拉(Valhalla)作为一个最后的安息之地,这是伟大的战士在战斗中牺牲的地方。沙马说,在20世纪30年代,它成为了“所有优秀纳粹分子的文化朝圣之地。”基弗在2016年11月在伦敦举办的大型展览会上使用了Walhalla这个名字。这幅作品整体形象是一个住宅,让人联想到一间医院病房,里面空无一物,有一张未完成的铅床,还有使用破烂的旧衣服和生锈的自行车做成的大面积的山水画和雕塑。

艺术作家威廉·库克(William Cook)认为基弗的作品充满了二战的回响,“基弗的画作隐喻地再现了被轰炸的城市的荒芜景象。”他的雕塑唤起了人们对集中营的恐惧。然而,尽管他的作品令人痛心,就像所有伟大的艺术作品一样,即便主题是如此黯淡,它所展现的内容却是令人振奋的。

沙马说,“激发人们心中力量是安塞尔姆•基弗的伟大能力,我一直被基弗的作品所感动,因为他作品中所体现的精神似乎与希波克拉底誓言(Hippocratic Oath)相一致,并与“遗忘”进行着不懈的斗争。”(文字来源:BBC,编译/姜婉婷)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