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讨会现场
2018年是何海霞先生诞辰110周年,同时也是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成立25周年,在这个充满历史意义的时刻,何海霞先生的家属吕亚芳、吴大雍夫妇将他们珍藏数十年的何海霞佳作集结在嘉德艺术中心展出,这不仅是嘉德成立25周年系列活动的首个大展,也是近30年来何海霞在北京最大规模的个展。
“梦幻成真—纪念何海霞诞辰110周年精品展”展览现场
本次纪念何海霞诞辰110周年精品展主题为“梦幻成真”,呈现了何海霞家属珍藏的110余件作品。展出作品的时间线索从1960贯穿至1980年代末,但相比以往的何海霞回顾展,此次“梦幻成真”聚焦何海霞80年代重回北京后的作品,其中包含本次展览的主题作品——何海霞1989年的心血巨作《梦幻成真》,展现了何海霞晚年的万千气象。
为结合本次展览以及近十年来美术史研究和中国画创作的最新进展,重新评价何海霞先生的艺术史地位和贡献,由在艺App举办的“梦幻成真—纪念何海霞诞辰110周年精品展”学术研讨会在嘉德艺术中心举行。
研讨会嘉宾合影
出席研讨会的嘉宾有:何海霞的老朋友周韶华,文化学者、艺术评论家王鲁湘,艺术家、原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艺术家吴悦石,何海霞先生亲属、企业家吕亚芳,荣宝斋期刊杂志社总编辑王登科,美术评论家、青年美术学者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张鹏,中国嘉德近现代书画部总经理戴维,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部主任于洋,北京画院展览部主任薛良,中国嘉德拍卖副总裁郭彤、长安画派研究专家路增远,研讨会由在艺创始人谢晓冬主持。
艺术家周韶华发言
周韶华:何海霞慧眼慧心,“金碧青绿山水第一人”
年逾90岁的周韶华先生首先发言,他谈到何海霞的慧眼慧心,善于抓住历史的重要机遇,是造就他成功的关键所在。他将何海霞的生命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头一步是在少儿时,随父学书法,入手《芥子园》。16岁在琉璃厂拜韩公典先生学画。始临吴门四家,继临袁江袁耀,后临宋元明清诸大家,步入了传统艺术庙堂。虽为衣食计,但他抓住机遇练就了十八班武艺,牢牢地掌握了传统艺术的奥妙;第二步是在1935年,拜张大千为师,入室“大风堂”,把何海霞引上了“大千世界”。他随师入蜀后,饱览了古代真迹(包括《韩熙载夜宴图》等),巴山蜀水之行,为他翻开了传统中国画的新篇章,使他的画风开始向现代气息转变;第三步是在50年代初,他入驻古都西安,与赵望云、石鲁深交,56年与石鲁、赵望云共创长安画派。这是一次重要的历史性转折。他把古典画风转变为创新的新型画派,闪耀着黄土高原的泥土气息和延安精神,开始了艺术创新的新征途;第四步,是在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号角已吹响,真好像电影镜头里唱的“天亮了,解放了”,他碰到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使之得以大展宏图。他的艺术走进创新的广阔天地,纵情地把一幅幅鸿篇巨制的金碧青绿山水抢眼夺目地彰显在首都各大饭店。潘洁兹先生称赞他是画坛“全能冠军”,周韶华说他是“金碧青绿山水第一人”,评价这期间的何海霞行笔如行云流水,横涂竖抹不可阻拦,到了出神入化的自由境界。
文化学者、艺术评论家王鲁湘发言
王鲁湘:何海霞是20世纪最重要的庙堂山水画家
王鲁湘回忆了作为晚辈和何海霞的多次交往,他回忆在何老双榆树的家里,正在画一幅很大的青绿的海景画,一进去发现上头跟抹布一样皱皱巴巴的,然后何海老说没关系,你们走了以后我收拾收拾这张画就出来了,他画很大的画但是都是用小笔头画。
他提出一个问题:“何先生活在20世纪,差不多同20世纪相始终。这是一个山水画巨匠辈出的世纪,在这个世纪的山水画大家中,我们如何定位何海霞先生?”他回顾何海霞的医生历程,认为何海霞的一生,以北京为起始,在外面的世界兜了一个很大的圈,最后又以北京为归宿,在京城作为中国20世纪最了不起的一位庙堂画家而终其一生。
他说:从1976年实际调入北京,到1984年正式成为国家画院的画师,是何海霞先生艺术生命的金色晚年的灿烂绽放,他也受到了北京美术界和政界的欢迎,受到了北京各大庙堂的欢迎,成为北京各个庙堂如中南海、钓鱼台国宾馆、北京饭店、京西宾馆、人民大会堂等举行重大国事场所之间最为活跃的老画师,他为这些代表国家形象和尊严的空间绘制了许多巨幅山水画或者是青绿,或者是金碧,皇图壮丽,帝舆辉煌,天高地迥,神州一统。大治盛世之年,中国找到了这么一位硕果仅存的庙堂山水画家,他必须回到北京,在北京完成他的自我。
当历史的车轮转到1976年的时候,这一年何海霞68岁。何海霞的幸运数字就8,这又是一个8。这一年在江湖上浪迹数十年的燕人何瀛我,青春作伴快意还乡,他日云霄万里人。他一生的学习、师从颠沛似乎都是为了这一刻。燕人何海霞回到北京完成自我并把许多黄钟大吕,金碧辉煌的山水画悬挂在首都各大庙堂,他因此成为20世纪中国最大的庙堂山水画家。
艺术家、原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发言
陈履生:在新中国美术史的比较中发现何海霞
陈履生则在新中国美术史上通过比较的方式,呈现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至80年代改革开放之前,客观历史语境中的何海霞。他通过年龄、出身、教育背景、工作、画派、作品等多个方面的横向比较,将何海霞放在时代背景和与他同时代的画家中来研究,指出:何海霞在新中国的历史尴尬,主要受制于身份认同,他在自己的笔墨世界中有心改造自己,并积极努力在多种题材中寻求突破,可是,客观上他不能跟上时代。虽然他也在变,他也在通过新的题材来展现新的面貌,然而,他在社会难以认同的现实中走过了让他尴尬的时代。
幸运的是,历史在80年代初发生了折转。何海霞作为这个时代深具传统功力的画家,于1983年任陕西省国画院副院长,不久又调北京中国画研究院。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转折。从某种意义上说,身份的认同发生在新时代而出现了不一样的结果。他可以全然放松的在大千笔墨的规范中发展自己。作为张大千画派的主要而重要的传人,何海霞在80年代中期之后,为推动传统山水画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一时期,他以全能画手和多样的语言以及深厚的笔墨获得了社会的认同,成为20世纪后期延续传统的重要的山水画家。
艺术家吴悦石发言
吴悦石:当下对何海霞的为人、学问、艺术认识仍然不够
很多人认为何海霞的美术史地位是被低估了的,嘉宾吴悦石对于这个现状有自己的看法:何老吃亏的一个地方在于他不是院校出身,他是空怀一身本事说不出。他的画有一点是最为明显的,就是他70岁以后的作品,形非常简单,但是简单当中你看到什么呢?相对看一些用笔非常繁复的东西,有一些画家不经看,千笔万笔不如这几笔,这几笔放在纸上看到精气神在那儿,中国画妙处就在那儿,现在讲到很多东西丢了本,这是我们非常痛心的一件事,而何海霞在这一点上树立了一个典范。
收藏家、鉴赏家路增远发言
路增远:何海霞在长安画派中代表着传统和经典
来自西安的路增远讲了流传在西安的何海霞的故事,说是50年代陕西美协组织画家去陕南汉中画写生,歌颂社会主义建设。当时西安到汉中坐绿皮火车要坐一夜,下车的时候汉中美协接他们的时候说下车的时候石鲁是一手拉着赵望云,一手拉着何海霞下的火车,他就给汉中的人说我这个就是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他说故事未经考证,但说明何海霞先生在陕西画坛或者是长安画派中,他绝对代表着一种传统和经典。
同时,路增远还代贾平凹读了发言,在这篇文章中,贾平凹认为何海霞是“真正的中国山水画,何海霞可能是最后的一个大画家”。
荣宝斋期刊杂志社总编辑王登科发言
王登科:何海霞在美术史上的成就和影响力被低估
荣宝斋王登科同样认为何海霞在我们这个时代和现代美术史上的成就以及影响力被低估了。第一,何老对于传统的把握与追寻,值得我们注意;第二,时代的影响与新意;第三,视觉意义上的强化与境界的营造;第四,师法中的传承与创造。他认为何先生是一位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时的一位重要画家,他作品中的构图模式,精神气象、视觉意义都与传统绘画拉开了距离。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部主任于洋发言
于洋:“两个何海霞”呈现两种典型的面貌
中央美术学院的于洋提出了“两个何海霞”的观点,他认为如果对于艺术家何海霞整体的一个艺术生涯来看,整体上呈现两种典型的面貌:一、他的早期和中期,实际上是以30、40年代特别是50、60年代新中国初期、建国时期的新山水画风格。以写实和表现社会主题的风格为主。第二、进入他的后期也是他的盛期,金碧青绿山水和泼墨泼彩山水这一路。由此,在今天我们如何重新认识何海霞的价值与意义?何海霞1908年生人,几乎经历了整个20世纪,作为20世纪的一个见证者,也是一个图像寓意的发掘者,他对于今天的山水画、今天中国画的意义,这也是这个画展带给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价值。
北京画院展览部主任薛良发言
薛良:何海霞的晚年创造源于长安画派的积淀
北京画院展览部主任薛良提出这个展览呈现了一个之前令人感受不到的何海霞,因为在我们以往的概念里,何海霞还是长安画派青绿山水的面貌,《梦幻成真》是何海霞晚年生活自由和安定条件下,艺术创作自由个性的释放。
他认为:今天有幸能够看到第二种面貌的何海霞,应该归功于他的长安时期。一个生活在北京地区,对于北京地区山水有一定认识的画家,如果去了西安,去了黄土高坡,对于大山大河的创造和人们应该是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的,另外何老在西安的时间正好是新中国新山水画转型和重构的关键历史结点。非常难得的是他有深厚的传统功底,能够加入到长安画派的建构当中去,是有开拓和巨大的历史价值的。
他同时说:“北京画院曾经有一个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最早的定位是京籍画家,做着做着把视野放到整个中国,系列题目在更改,实际上做这个系列展是有一些限制条件的,比如从地域上就限制了,长安地区我们只做了石鲁,赵望云和何海霞是我们一直想做但是没有条件去接触或者是联系上能够去做的,如果有他的官方机构收藏我们可能会更便利一些。”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张鹏发言
张鹏:何海霞坚持传统和创新是互为表里
首都师范大学的张鹏认为传统和创新是互为表里的,这种对传统的坚守和对创新的意识,这样的一个坚持是一直伴随何海霞这一生的一个创作。这是一种辩证的与时俱进的态度,他对于传统不是一个僵化、僵死的学习,“学习古人不能为其所用,尊重老师也应当知道进取。”
关于传统,他认为先生还有一个现在看来也不过时的观点,“我们中国画不能走西洋画的路。不是说通过西洋画才能进入世界,我们要西为中用。”这个观点尤其是在现在强调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国画的学习和研究有一种具有启示意义的精神力量,这是何海霞先生当代的一个意义。
中国嘉德副总裁郭彤总结发言
研讨会最后,中国嘉德副总裁郭彤提到这次举办大展及学术研讨的目的和意义:“我们其实去年就想做何海霞的展览,但时机未到,想要放在更有意义的一个时间段,恰逢今年是艺术家诞辰110周年,今天终于推出来这个大展,也是完成一个嘉德人重要的心愿。”
在艺APP创始人谢晓冬主持研讨会
“梦幻成真—纪念何海霞诞辰110周年精品展”学术研讨会由在艺APP创始人谢晓冬主持并在在艺APP上进行了同步直播,线上交流活跃,共吸引了将近万名网友的观看,也足以证明艺术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相信借着这样一个高质量,涵盖何海霞先生山水、花鸟、人物、书法,完整创作历程的大展,也是献给老先生110年诞辰的一份最好的礼物。
“梦幻成真—纪念何海霞诞辰110周年精品展”展览现场
“梦幻成真—纪念何海霞诞辰110周年精品展”展览现场
“梦幻成真—纪念何海霞诞辰110周年精品展”展览现场